chembioorg 2009-8-22 08:01
病態肥胖基因 中研院找到了;中研院發現 病態肥胖與3基因位點有關
病態肥胖基因 中研院找到了
更新日期:2009/08/22 04:09
記者林嘉琪/台北報導
身材圓滾滾,有6成是基因決定的,只要找出發胖原因,有助於未來對症治療!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潘文涵和其團隊,找出兩個影響台灣漢人病態性肥胖基因,並發現其中3個基因「位點」發生「變異」。簡單地說,就是嚴重肥胖者的基因ESR1、PPARγ經排序後,在某一個位點上,是呈「A」的表現,但一般人卻是出現「G」,以至於「A」的人有較高的風險發生肥胖;這項成果將能應用在嚴重肥胖症的風險評估及防治,且刊登在8月「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
不過雖然找到肥胖基因,但潘文涵並不鼓勵民眾去做基因篩檢,因為現行市面的肥胖基因篩檢,多是找到影響歐美人的基因,無法對台灣漢人肥胖問題「對症下藥」。
潘文涵說:「ESR1和PPARγ是常見基因,4成民眾都擁有,即使兩大基因都有,但也不見得一定肥胖。」她認為,一窩蜂地基因篩檢,可能出現「偽陽性」的窮擔心結果。
潘文涵說,胖瘦有6成由基因決定,但環境因素仍然相當關鍵,運動及健康飲食才能瘦身減重、遠離疾病。
目前醫學研究已證實,人體約有3萬多個基因,其中127個基因與人體肥胖相關,潘文涵與桃園敏盛醫院醫療副院長李威傑、長榮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助理教授陳信宏合作,花費6年的時間,對照606位正常體重(BMI指數小於24),及514位嚴重肥胖病患(BMI指數大於39),發現ESR1、PPARγ基因的三個位點發生變異現象,多發生在胖哥胖妹身上。
潘文涵指出,PPARγ基因會影響人體胰島素阻抗性、熱量元素代謝,及肥胖細胞分化等功能,若出現一個位點變異,肥胖風險增加約30%到40%;若有兩個位點變異,風險一下高出兩倍;若3個位點均有變異,危險性更攀升5倍以上。
中研院發現 病態肥胖與3基因位點有關
更新日期:2009/08/21 13:54
(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21日電)病態肥胖已經醫學證實與基因有關,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所潘文涵團隊經過約6年研究,進一步發現3個基因位點與漢人病態肥胖有關,論文已發布在8月「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上。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潘文涵與桃園敏盛醫院副院長李威傑、長榮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助理教授陳信宏合作,在經國際論文發表的32個與人類有關的基因變異位點中,檢視那些基因變異位點與漢人的病態肥胖有關。
潘文涵團隊自敏盛醫院收治的嚴重肥胖病患中,挑選304名身體質量(BMI)指數大於39的病患當實驗組,再自中研院漢人基因庫中挑選304名BMI指數小於24的漢人基因當對照組,檢驗兩組基因位點,結果發現在ESR1、PPARγ基因共有3個變異位點與漢人肥胖有關。
潘文涵說,研究發現,這3個基因變異位點中,若只有1個位點有變異,病態肥胖的風險較未變異者增加30%到40%;若2個位點有變異,則病態肥胖風險增為2倍;若3個位點有變異,病態肥胖風險增為5倍以上。
之後研究團隊自敏盛醫院收治病患中,挑選BMI指數大於35的病患220名,與中研院漢人基因庫中再挑選的338名BMI指數正常的基因比對,得到一致性結論。兩次實驗耗費時間約5、6年。
潘文涵說,實驗證明漢人病態肥胖與3個基因變異位點有關,建議有家族病態肥胖史的家族可進行篩檢,若發現有變異,可協助家族人的年幼、年輕族群培養定時運動、作息規律習慣,持之以衡的話,將可避免病態肥胖;未來研究團隊會針對這3個基因變異位點,再深入研究治療方法。98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