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秦風•蒹葭》

羽翼~ 2009-10-11 18:41

《秦風•蒹葭》

蒹葭(出自詩經秦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依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依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依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註釋】
蒹葭::蘆葦,又名荻。
蒼蒼::蒼翠茂盛的樣子。
伊人::指意中所思之人。
一方::一邊,指河的對岸。
溯洄::逆著河流的道路往上游走。
從::追尋。
之::指伊人。
阻::險阻。
溯遊::順著河流的道路往下游走。
宛::好像。
水中央::河水正中之處。
淒淒::同“萋萋”,茂盛的樣子。
晞::曬乾。
湄::水草交接之處,即岸邊。
躋::登高、向上攀登。
坻::水中小沙洲。
采采::眾多的樣子。
已::止。
涘::水邊。
右::迂迴彎曲。
沚::水中的沙灘。

【鑑賞】這是一首優美的情人戀歌。 全景融寫景、敘事和抒情於一爐,描摹傳神。在一個深秋淒清的早晨,水邊墨綠的蘆葦沾滿了潔白晶瑩的霜花,詩人踏著濃霜而來,佇立河邊,凝神“伊人”的一方,惆悵不已!一忽兒逆水而上,但因道險路長,不易找到;一忽兒順水而下,卻又彷佛在那水中央。一幅可望而不可及之景,使“伊人”高潔、美好的形象呈現在讀者眼前。同時也透露著一種企慕、惆悵和難言之情。因詩人明明知道:“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清人馬瑞辰說:“在水一方,詩言伊人在其地,有可求也。下四句言逆求之則遠而難至,順而求之則近而易見,非以在水一方為喻遠也。”(《毛詩傳箋通釋》)由此可見,詩人沒有直接去找“伊人”,可能有一段得而復失而又不能忘懷的愛情的難言隱衷。這首詩在藝術結構上,一連三章對環境的渲染和人物心態的描寫上,既富有層次,又富有變化,層層推進:如景物有變化,時間有推移,情節有發展,感情有深化。因此,反復吟唱,蘊含無限深情,令人心動神搖。這首詩確是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神韻飄逸的妙品!



《蒹葭》是秦國的民歌,這是一首愛情詩,寫在戀愛中一個癡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實、曲折、動人。“ 蒹葭”是荻葦、蘆葦的合稱,皆水邊所生。“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清涼景色,暗襯出主人公身當此時此景的心情。“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詩集傳》:“伊人,猶彼人也。” 在此處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來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麼也沒有,可由於牽腸掛肚的思念,他似乎遙遙望見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邊,於是想去追尋她,以期歡聚。“遡洄從之,道阻且長”,主人公沿著河岸向上游走,去尋求意中人的蹤跡,但道路上障礙很多,很難走,且又迂曲遙遠。“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那就從水路游著去尋找她嗎,但不論主人公怎麼游,總到不了她的身邊,她仿佛就永遠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這幾句寫的是主人公的幻覺,眼前總是浮動著一個迷離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陸行,還是水游,總無法接近她,仿佛在繞著圓心轉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邊徘徊往復,神魂不安。這顯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寫的是一種癡迷的心情,使整個詩篇蒙上了一片迷惘與感傷的情調。下面兩章只換少許字詞,反復詠唱。“未晞”,未干。 “湄”水草交接之處,也就是岸邊。“跻”,升高。“右”,迂曲。“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這首詩三章都用秋水岸邊淒清的秋景起興,所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淒淒,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劃的是一片水鄉清秋的景色,既明寫了主人公此時所見的客觀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時的心情和感受,與詩人困於愁思苦想之中的淒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換過來說,詩人的淒惋的心境,也正是借這樣一幅秋涼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體的表現。王夫之《姜齋詩話》說:“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的一個撲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蒹葭》一詩,又是把實情實景與想象幻想結合在一志,用虛實互相生發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來加強抒情寫物的感染力的。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他第一次的幻覺,明明看見對岸有個人影,可是怎麼走也走不到她的身邊。“宛在水中央”,這是他第二次的幻覺,忽然覺得所愛的人又出現在前面流水環繞小島上,可是怎麼游也游不到她的身邊。那個倩影,一會兒“在水一方”,一會兒“在水中央”;一會兒在岸邊,一會兒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夢境中,但主人公卻堅信這是真實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艱辛去追尋她。這正生動深刻地寫出了一個癡情者的心理變態,寫出了他對所愛者的強烈感情。而這種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詩具有一種朦胧的美感,生發出韻味無窮的藝術感染力。

[[i] 本帖最後由 羽翼~ 於 2009-10-11 18:44 編輯 [/i]]

羽翼~ 2009-10-11 18:43

1.作者情感, 「情景交融」的詩意。
2.蒼茫意境的歷史背景。


1. 用秋水岸邊淒清的秋景起興,所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淒淒,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劃的是一片水鄉清秋的景色,既明寫了主人公此時所見的客觀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時的心情和感受,與詩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淒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換過來說,詩人的淒惋的心境,也正是借這樣一幅秋涼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體的表現。王夫之《薑齋詩話》說:“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交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的一個撲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蒹葭》一詩,又是把實情實景與想像幻想結合在一志,用虛實互相生髮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朧性,來加強抒情寫物的感染力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他第一次的幻覺,明明看見對岸有個人影,可是怎麼走也走不到她的身邊。“宛在水中央”,這是他第二次的幻覺,忽然覺得所愛的人又出現在前面流水環繞小島上,可是怎麼游也遊不到她的身邊。那個倩影,一會兒“在水一方”,一會兒“在水中央”;一會兒在岸邊,一會兒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夢境中,但主人公卻堅信這是真實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艱辛去追尋她。這正生動深刻地寫出了一個癡情者的心理變態,寫出了他對所愛者的強烈感情。而這種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詩具有一種朦朧的美感,生髮出韻味無窮的藝術感染力。

2. 我們可以發現《詩.蒹葭》蒼茫的意境有助表達作者的情感,起出情景交融的作用。《蒹葭》的意境如何?有所謂「境生於象外」之說,可見實體上的「象」是產生「象外」之「境」的主要導體。在《蒹葭》一詩中,蒹葭、露霜、秋水、伊人、蜿蜒而下之河、阻而且長之道,均可涵括為詩中之「象」。這些「象」構成了一個廣闊的自然環境,給人以清冷「淒迷」的感受。《蒹葭》敘物以言情,每章開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淒淒,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等句,均以水鄉深秋晨景起興,通過蕭瑟冷落的環境,烘托主人公細膩淒婉的情感,使情與景能夠和諧出現。另一方面,這些詩句當中又有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變化;儘管時間已令凝結成冰的露水開始溶解,而主人公也已經走過漫長道路而越來越接近河水,但他仍未放棄,更見主人公對伊人的執著。

SOANG 2009-10-11 23:21

文學第一課
偶會背喔

琰容 2009-10-13 01:34

呵呵
詩經的東西
看起來很容易
但是實際就不是這一回事了~

SOANG 2009-10-13 19:30

偶只要看見內容短的
都會很樂意去學滴~~

琰容 2009-10-15 14:47

回應 SOANG 第 5 篇文章

是這樣嗎?
soso
那琰找一些短的給你看~

SOANG 2009-10-15 22:27

好呀!~
其實這樣對偶真的很有幫助
因為呀 a-level 的文學也會有2分1 / 3分1 考課外的文章
多看點  總沒錯!!

##510#   琰姐~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秦風•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