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孤獨的漫步者─盧梭

ewingwong 2009-10-18 09:37

孤獨的漫步者─盧梭

一七七六年深秋的一天,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
在巴黎郊外的一條鄉間小道上踽踽而行。
他就是當時蜚聲法國的思想家、文學家--盧梭。
眼下,葡萄收穫季節剛過,路邊的樹木已經落葉,四周幾乎沒有一個人影。
盧梭望著這一派淒涼景象,想到自己清白無辜,
卻遭坎坷不幸的一生,不禁喟然長嘆:「我在世上究竟做了些什麼?」

成長環境

其實,盧梭所做過的、所想過的,不論善和惡,他都同樣坦率地寫了出來,
這就是他那部自傳-《懺悔錄》,和這次漫步以後寫的自傳續編│《遐思錄》。

盧梭是一個日內瓦鐘錶匠的兒子,祖籍法國。
他的父親思想進步、感情豐富。母親多才多藝,
可是生下盧梭八天後,不幸去世了。

盧梭在父親的影響下,自幼讀書成癖。
在他熟讀的書籍中,古羅馬的希臘語作家普魯塔克寫的《名人傳》,對他影響很大。
盧梭後來在談及這一時期的生活時說:
「由於這種有趣的閱讀,以及父親和我關於本書的討論,
便養成我那自由和民主的精神,養成我那高傲而不受屈辱的性格,
這種性格不能為環境所容,便是我終身不遇的原因。」

盧梭十五歲時,開始當學徒,因為不甘忍受粗暴的待遇而出逃,
從此被迫開始了流浪生活。
在流浪中為安納西地方的華倫夫人收留,改信天主教,曾幾度出走,
因不願當奴僕,又回到華倫夫人那裡。爾後,他們遷居到了沙爾麥特。

沙爾麥特是阿爾卑斯山麓的一座小村。那裡山明水秀,環境清幽。
盧梭經常跟當地農民一起採摘瓜果,收穫葡萄。
田園的風光、山村的美景,誘發了他對大自然的依戀,
幽靜的環境又重新激發了他追求學問的熱情。

他時時刻苦自修、讀書求知。盧梭聰穎過人,又苦心鑽研思考,
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思想家、文化巨人應該具備的條件。
這一時期,他對大自然的各種美好感受,也在日後的文學作品中,充分表現出來。

一七四一年,盧梭帶著他創造的新的音樂記譜法,
來到巴黎法蘭的學士院,可是從那裡只得到口頭上的鼓勵。
在這以後,盧梭替人做過家庭教師,當過法國駐威尼斯大使館的秘書。
在被愚昧專斷的大使趕回巴黎後,他又以教授音樂為主,還給貴婦人充當過秘書。
在這段時間裡,盧梭結識了狄德羅、伏爾泰和達朗貝等啟蒙學者,
並且為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撰稿。

初試鶯啼

那是一七四九年夏季的一天,
盧梭去看望因文字獄而囚禁在文桑古堡監獄的狄德羅。
在路上,他看到第戎學院的有獎徵文題
「科學與藝術的進步是否有助於敦風化俗?」
在見到狄德羅後,盧梭向他徵求意見,狄德羅鼓勵他說:
「去做別人不做的事吧!你不是個在難題前束手無策的人!」

盧梭受到了鼓勵,返回巴黎後,揮筆寫下了〈論科學與藝術〉。
盧梭把原始社會與文明社會進行對照,
譴責古代神話和雅典文藝是道德墮落的產物,
歌頌古希臘羅馬賢哲們的學說,堅持善與美的統一,
熱情讚頌勞動人民質樸自然的品質。

盧梭的觀念,現在看來,當然失之偏頗,
但他在否定科學與藝術時,矛頭直指統治階級的文明,
直指封建貴族的繁文縟節、虛偽的談吐、華麗的詞章、輕佻的文學藝術。
不正是這些所謂的文明,掩蓋了社會的罪惡嗎?

隨著這篇論文的獲獎,盧梭的名聲傳遍巴黎。
五年之後,第戎學院又出了一道徵文題「人類不平的起源」。
這個題目對盧梭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他隨即撰文應徵,
這就是那篇〈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在盧梭的筆下,原始社會是黃金時代,人類的自然狀態淳樸美好。
私有觀點的產生和私有財產的出現,是不平等的起源。
盧梭批判封建專制和暴政,主張以暴力推翻暴力。

這篇論文雖然沒有獲獎,但發表後,引起的反響比第一篇論文更加強烈。

為真理而獻身

盧梭寫的文章駭世驚俗,處世為人也獨立不羈。
他把古羅馬拉丁語詩人朱文納爾的詩句「為真理而獻身」作為自己的格言。
宮廷演出他的歌舞劇《鄉村下師》時,邀他出席,他故意不修邊幅以示怠慢。
國王要親自賜給他年金,他不屑一顧。
盧梭不事權貴的氣概,落落寡合的性格,與政府當局和上流社會總是不合拍。
他甚至和「百科全書派」的朋友們,也產生了隔閡。
他寫過一本哲理小說《愛彌兒》,教會和政府當局對此十分反感。

《愛彌兒》一書充滿了強烈的反封建精神。
盧梭的整個思想體系,都在書中集中體現出來。
小說藉一位薩瓦副主教之口,既譴責了神學家的謬論,又抨擊了無神論,
這樣一來「百科全書派」也尖銳地批評盧梭。
舊教會更表示憤慨,政府當局對他恨之入骨。
巴黎最高法院下令通緝作者,天主教會甚至發出聲討書,
《愛彌兒》一書被當眾燒毀。

盧梭另一部闡述政治學說的《社會公約》,也遭到同樣的厄運。
盧梭從那時起,先是被迫逃到瑞士,後來則逃到普魯士的屬地莫蒂埃隱居,
從事植物學研究。盧梭的反抗精神絲毫不減,又發表了《山中書簡》,
答覆反動派的攻擊和汙衊。
教會蠱惑當地人對盧梭進行圍攻謾罵,甚至朝他的住處扔石頭。
盧梭實在無法在此地逗留,才來到比埃納湖心的聖彼得島。

絢爛歸於平靜

聖彼得島雖然不大,但是有田地、草原、果園、樹林,地形多異,引人入勝。
盧梭在島上度過了短暫而美好的時光,直到暮年回憶起來,他仍然激動不已。

前幾年,盧梭曾從巴黎遷居到蒙莫朗西的「隱士之家」。
那時正是春天,花草遍地,綠樹綻開新枝,月明之夜,窗外時有夜鶯歌唱。
從喧鬧的都市來到幽靜的「隱士之家」,盧梭內心充滿喜悅。
早晨起來,他到空氣清新的林中去漫步,沿途採摘幾朵鮮花。

他回想起年輕時,也經常在春天徒步旅行,他又回憶起流浪途中結識的女子,
更想到了中世紀哲學家阿貝拉爾和他的女學生愛洛伊絲的愛情悲劇,
盧梭就這樣構思了小說《新愛洛伊絲》。
寫作過程中,又認識了杜德托夫人,並和她發生了戀情。
這次戀情,被盧梭稱為「平生第一遭的愛情」,給小說的創作注入了新的熱情。

《新愛洛伊絲》書中純真愛情的謳歌、強烈感情的抒發,
再加上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對當時淫靡昏濁的社會來說,
宛如一陣和煦春風吹來,令人耳目一新。
此書出版之後,引起極大反響。按盧梭的話來說,
「這部《新愛洛伊絲》使讀者的眼淚,都流成了山洪了。
一陣熱情的大風,把一切批判都掃蕩乾淨。」

聖彼得島所在的比埃納湖畔十分荒涼,
四周布滿岩石和樹叢,綠蔭掩映,充滿浪漫氣息。
生性愛好孤獨的盧梭,來到這裡如魚得水。
當湖水洶湧不能泛舟時,他就在島上各處跑跑,採集植物。

他時而在各種各樣的花叢中悠悠漫步,時而在長滿花草的沙地高處,盡情遐思。
這個絕妙的地方,彷彿是專門為盧梭而設的。他多麼想在島上度過餘生啊!

可是,過了不久,管轄這個島的伯爾尼政府勒令他離境。
他被迫前往英國,去找哲學家休謨,
後來因故和休謨發生爭吵,只得化名回到法國,
長期在外省輾轉避難,直到一七七○年,才重返巴黎。

展現真實面目

早在一七六二年,荷蘭出版商雷依建議盧梭寫一部自傳。
可是盧梭生怕涉及在世的一些人,沒有應允。眼下情況已有了很大變化。
他在漂泊到莫蒂埃時,接到一篇匿名的評論〈公民們的感想〉。
這篇評論攻擊盧梭的人品和學說,作者不是別人,而是盧梭曾經崇拜過的伏爾泰。
盧梭深深地感到震驚,覺得有必要為自己辯護。
因而他在流亡中,寫下了本文開始時,
提及的自傳《懺悔錄》及其續編《遐思錄》。

盧梭的自傳開宗明義:
「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
在自傳中,他真誠坦率地回顧了自己的一生。往日的全部情愛,
曲折而有意義的生活經歷,歡樂和痛苦、追求和挫折,
無一不以真實面目展示在人們面前。
因而這部自傳成為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奇書。

確實,盧梭的晚年是孤獨的。他住在巴黎一所寒傖的公寓裡。
當局監視著他,貴族明裡暗裡傷害他。
盧梭唯一的樂趣,就是到野外和林間徘徊。
兩年之後,他在孤寂中,結束了悲憤的一生。

按照他的遺願,人們在他臨終前,
住的埃姆農維爾莊的湖中小島上,為他舉行了葬禮,
那裡風聲蕭蕭,碧水長流,遠處古木森森,連蔭接影,
唯有野鳥發出斷斷續續的叫聲。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孤獨的漫步者─盧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