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ingwong 2009-10-28 11:35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小考
近來古裝戲氾濫,「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一語大概也已為大家耳熟能詳。本文就來談談這一句話的歷史沿革,其中錯漏之處,還請方家多多指正。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起源,要從秦漢說起,秦始皇一統天下,不滿足於王的稱號,於是定名號為皇帝,自稱為「朕」,命為制,令為詔,其玉璽上就銘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以昭示其合法性。漢承秦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備的皇帝制度。東漢蔡邕在《獨斷》中有這麼一段論述:「秦承週末,為漢驅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並以為號。漢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也……漢天子正號曰皇帝,自稱曰朕,臣民稱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詔,史官記事曰上。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輿。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後曰省中。印曰璽。所至曰幸,所進曰御。其命令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書。」而其中策書等詔旨的寫作格式,據范曄在《後漢書.光武帝記第一》「九月,赤眉入長安,更始奔高陵。辛未,詔曰:「更始破敗,棄城逃走,妻子裸袒,流冗道路。」文下引漢制度注曰:「之下書有四: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誡敕。策書者,編簡也,其制長二尺,短者半之,篆書,起年月日,稱皇帝,以命諸侯王。三公以罪免亦賜策,而以隸書,用尺一木,兩行,唯此為異也。制書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曰制詔三公,皆璽封,尚書令印重封,露布州郡也。詔書者,詔,告也,其文曰告某官雲[雲],如故事。誡敕者,謂敕刺史、太守,其文曰有詔敕某官。它皆仿此。」從中我們可以推知漢代最為重要的一類詔書的開頭應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皇帝……魏晉南北朝時的詔令與漢代相仿,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現存這一時期的皇帝即位詔書中多有「天順時,受茲明命。」一語,如《晉書》帝紀三晉武帝即位詔,帝紀六東晉元帝即位詔都寫有上述文字。此中的重要原因大概是當時朝代更替頻繁,做上皇帝的都十分注意強調其統治乃天命所歸,他人不得竊奪。
唐代詔令分為冊書,制書,慰勞制書,發日敕,敕旨,論事敕書,敕牒七種形式,一般由中書省(多為中書舍人)起草,門下省審核頒行,門下省的審核頒行有嚴格的規定,「凡制敕宣行,大事則稱揚德澤,褒美功業,復奏而施行之。小事則署而頒之。」(《唐六典》卷8門下省「事中」條)故而其所頒行的制書之首往往是「門下」兩字,如《肅宗命皇太子監國制》開頭就是「門下,天下之本……」而天命所歸的話往往見於皇帝的即位詔令中,如德宗即位冊文有「天有命,皇王受之。」肅宗即位赦稱:「朕聞聖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時……」 順宗即位赦稱:「朕纂承天序……」
宋代的詔令繼承唐代又有所變化。與唐代相似,宋代皇帝的詔令,不論事情大小,「非經二府者,不得施行」(《國朝諸臣奏議》卷47蔡承禧:《上神宗論除授不經二府》,此處二府指中書門下和樞密院)。詔令起草工作都是由中書門下議,而後命學士為之。故許多重要詔令開頭與唐代一樣,都是門下二字。如《宋大詔令集》所載從宋太祖到宋徽宗八位皇帝的即位赦文均以門下置於篇首,同時,《宋大詔令集》中所存的詔令中,以「朕紹膺駿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開頭的亦佔有相當比例,此類詔令,多見於真宗以後諸帝,承平日久,日益覺得自己的偉大與光榮,於是忍不住要宣諭一番。
元代以蒙古語為國語,故以「國語訓敕者曰聖旨,史臣代言者曰詔書,」(《經世大典序錄.帝制》)蒙文聖旨和漢文詔書開頭都使用「長生天氣力裡,大福蔭護助裡,皇帝聖旨」的套語,其實長生天氣力裡,大福蔭護助裡是蒙古文,意為「天眷命」。不過當時不少蒙文聖旨多被機械翻譯為漢文,故而漢文詔書中亦有不少以「生天氣力裡,大福蔭護助裡」開頭。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廣泛使用應該是在明代,明太祖於加強中央集權不遺餘力,自然少不了這受命於天,君臨天下的氣勢。太祖以為自己的統治出至天意,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一記載太祖嘗言:「見人言動皆奉天而行,非敢自專也。」因而其詔書的開頭就是奉天承運,明代禮儀明文規定,親王,群臣上表箋,都得有「天眷命,統馭萬方」,「天受命,君師宇內」等字樣,節日朝賀須用「天永昌」,皇帝郊祀稱自己為「嗣天子臣」,其使用的音樂頭一句就是「荷蒙天地兮,君主華夷。」皇帝結婚的納采制詞首句也是「朕承天序」,皇帝的寶璽則有皇帝奉天之寶,奉天承運大明天子寶」等等。而對於民間的祭拜天地行為嚴加管制。明會典卷165「褻瀆神明」條目規定,如果民間私下告天拜斗,則為褻瀆神明,須杖70。清承明制,其詔書多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中間詔示內容,最後一般以「告天下鹹使聞知」或「告中外鹹使聞知」結尾。詔書以外,清代還有制辭(即制書)其開頭一般是「奉天承運皇帝制曰」云云。到了1912年,隨著宣統皇帝發佈退位詔書,「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也終於終結了,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文章取自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