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發乎情,止乎禮」 解釋

琰容 2009-12-15 13:01

「發乎情,止乎禮」 解釋

「發乎情,止乎禮」

有人考察《詩經》中的婚戀詩,發現思想內容與禮相關的詩篇,總是體現出重「男女有別」、「夫婦有義」,重天命占卜,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主人公所渴望的是中正平和的夫妻正道,所追求的是和諧圓滿的夫妻生活,而這恰恰是循禮的表現,正如《禮記•仲尼燕居》指出「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孔子和荀子也都強調「和」的教育意義,提倡「禮之用,和為貴」。《荀子•儒效》中也指出「曷謂中?曰:禮義是也。」可見,「禮」所要求的就是中正平和,中規中矩,不越分,不過度。因此,與禮相關的婚戀詩所呈現出的婚戀生活主要有這樣兩個方面:一是對禮的昄依,即描寫男女之間感情和諧的詩;二是對禮的敗壞,即揭露違背夫妻人倫的詩,需要說明的是這種敗壞並不是主觀上對禮的完全漠視,也不是積極主動地對禮的宣戰與反叛,而是一種消極的敗德行為。

    在「禮」的統治下,西周及春秋時期的青年人即使是因感官上的愉悅而產生愛慕之情,也往往是「發乎情,止乎禮」的,主人公所反覆陳述的只是對異性的思慕、癡迷,而鮮有直接的言告,而且對於這種愛慕,主人公所最終渴望的結果就是走向婚姻。體現這類愛慕之情的詩篇主要有:《周南•關雎》《周南•漢廣》《邶風•簡兮》《齊風•東方之日》和《秦風•蒹葭》等。

    首先我們看位列三百篇之首的《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翻譯成為白話文的意思是:

    雎鳩關關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島上。善良美麗的少女,小伙子理想的對象。

    長長短短鮮荇菜,順流兩邊去採收。善良美麗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沒能如心願,日夜心頭在掛牽。長夜漫漫不到頭,翻來覆去難成眠。

    長長短短鮮荇菜,兩手左右去採摘。善良美麗的少女,彈琴鼓瑟表寵愛。

    長長短短鮮荇菜,兩邊仔細來挑選。善良美麗的少女,鐘聲換來她笑顏。

    此詩歌表現的是「發乎情,止乎禮」的情感。這裡窈窕,指的是文靜而美好的意思,不能誤作苗條的意思。「雎鳩」是一種鳥,「關關」就是鳥叫的聲音,叫得非常和諧動聽。《毛傳》云:「雎鳩,王雎也,鳥摯而有別。」箋云:「摯之言至也。謂王雎之鳥,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別。」朱熹《詩經集傳》云:「雎鳩,水鳥也。狀類鳧(音服)鷖(音一),今江淮有之。生有定偶而不相亂,偶常並游而不相狎。」這些註解就寫得非常清楚,雎鳩是一種水鳥,後人稱之為魚鷹。這種鳥有一個特點,只要找到它理想的伴侶結婚了,就再也不跟其它雎鳩往來了。另外,一般的動物發情的時候,是亂來的,但是雎鳩就不一樣,它發情的時候是躲起來的,人看不到它,一般的動物也看不到它。即便「偶常並游而不相狎」,「狎」,在這裡是指親暱、親近而不莊重的意思。

    當時小伙子雖然愛慕姑娘,卻無奈「求之不得」,而只能日日夜夜地思念她,「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極言其情真意長。而這種思慕之情並沒有導致「君子」對「淑女」直接大膽地去傾訴,去表白,去追求,而是通過想像表達了有朝一日要用「琴瑟」「鐘鼓」的方式使「淑女」歡喜快樂的願望,也有學者進一步分析指出「琴瑟」「鐘鼓」當是婚典奏樂或迎親所用,從而認為後兩章所描寫的應是「君子」想像與「淑女」走向婚姻的歡樂場面。顯然,無論是從男子愛慕姑娘的特徵說來還是從其行為方式來看,這位「君子」對「淑女」的愛慕之情可謂是「止乎禮」的。


    再看《周南•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翻譯成為白話文的意思是:

    南方高樹路旁生,樹下少蔭沒行人。漢江之上有游女,要想追求不可能。

    茫茫漢水寬又寬,要想游過難上難。滔滔江水長又長,過渡難靠小木船。

    叢叢雜樹多樹杈,砍那荊條趁閒暇。如果姑娘肯嫁我,餵飽馬兒去接她。

    茫茫漢水寬又寬,要想游過難上准。滔滔江水長又長,過渡難靠小木船。

    叢叢野樹雜又雜,打柴選取蘆篙打。如果姑娘肯嫁我,餵飽馬駒把馬駕。

    茫茫漢水寬又寬,要想游過難上難。滔滔江水長又長,過渡難靠小木船。

    同《周南•關雎》一樣,也是描寫一位男子愛上女子,而又不能如願以償的戀歌。「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詩人以喬木下無法休息以及長江、漢水的難以渡過為比,抒寫自己愛慕游女卻不可得的心情,通過「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水之永矣,不可方思」的反覆詠歎,強調了詩人心中的無奈與惆悵。

    再如《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翻譯成為白話文的意思是:

    河畔蘆葦色蒼蒼,夜來清露凝成霜。我所想念的那人,正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尋他,水中多石路又長。順流而下去尋他,彷彿在那水中央。

    岸旁蘆葦長得歡,露水珠兒還沒幹。我所想念的那人,正是在那水草灘。

    逆流而上去尋他,水路升高舟行難。順流而下去尋他,彷彿在那小渚間,

    岸旁蘆葦顏色鮮,白露珠兒顆顆圓。我所想念的那人,正是在那水涯前。

    逆流而上去尋他,水路彎曲行不便。順流而下去尋他,彷彿在那小洲邊。

    同樣,《邶風•簡兮》和《秦風•蒹葭》也屬於「樂而不淫」「衰而不傷」地表達愛慕之情的詩歌。《邶風•簡兮》前三章雖是客觀描述舞師表演的場景,但字裡行間充溢讚美之情,「碩人俁俁」,「有力如虎」,「赫如渥赭」,末章則用「雲誰之思?西方美人」設問的方式含蓄而婉轉地點出了對舞師的愛慕之情。

    再看《齊風•東方之日》,典型地表達戀人之間的含蓄表達的審美情趣:

    東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東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闥兮。在我闥兮,履我發兮。

    翻譯成為白話文的意思是:

    日出東方這時候,那個姑娘好清秀。她到我的住房來,她到我的住房來,踩著我的步子走!

    月出東方這時候,那個姑娘好清秀。她到我的門內來,她到我的門內來,踩著我的腳步走!

    詩中,「履我即兮」,「履我發兮」於不經意間就寫出了「彼姝者子」的一個很細小的動作,卻形象表達出了女子對戀人的親近與好感,而二人除此之外再無交流,所以這種只能通過暗示的方式露出的愛意恰恰證明了其行為背後的「禮」的壓力。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詩的共同特點:它們都反映了青年男子,特別是上層社會青年男子對愛情的渴望。雖然當時存在著「仲春之月」那樣的風俗,但明顯這些詩中的主人公沒有將心中的渴望立刻變為激情的表白,而是深藏在心底。也就是時代所規定的「禮」束縛了他們的激情,束縛了他們的行動,更主要是束縛了他們行動的勇氣與自由。

    禮的傳統要求,使得牽涉到男女關係時,往往大量地使用了隱語、象徵的方式,這基本成為文人士大夫的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在性相對屬於開放事情的春秋戰國,就已經形成了。

    例如,《詩經》中「稱男女大欲不遂為『朝饑』或簡稱『饑』。「饑」「朝饑」是性壓抑、性飢渴的隱語,與之相對的性快樂、性滿足的術語自然就是「食」「朝食」了。如《詩經》中諷刺陳靈公淫於夏姬的《株林》裡「乘我乘駒,朝食於株」中的「朝食」並非通常所解的「吃早飯」,而是「通淫」之謂。除「饑」「食」之外,《國風》中暗示男女性關係的隱語還有很多。典型的如「魚」字及與之相關的捕魚、釣魚、魚網、魚梁、魚桿、烹魚、吃魚、吃魚的鳥獸、魚生存的水。「斧」字及與之相關的「折薪」「伐木」等砍、伐、折行為也象徵著性愛活動。以投贈果實(梅、瓜、桃、李),採摘植物(葛、蘩、蘋、苓、菽)等行為表達求合之意等等。

    這以後,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與《登徒子好色賦》等促使「巫山雲雨」成為中國文學歷久彌新的經典文本,給性語匯貧乏的中國文學注入了「巫山」「巫陽」「高唐」「陽台」等五個最流行、最普遍使用的性表達隱喻詞彙,後世文人在此基礎上組合出了四十多個性表述隱語。

    而「蓮」在上古時期當有性求合的隱義。它在樂府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僅曲詞名就有《採蓮童曲》《採蓮曲》《採菱曲》《採菱歌》《採菱行》等多種,而以採蓮為歌詠內容的則更多,它們所表現的主題基本上是男歡女愛,且有強烈的性暗示效果。晉宋以下,更把「蓮」作為「憐」的雙關語。

    如陳後主《三艷婦詩》第五:「大婦上高樓,中婦蕩蓮舟。小婦獨無事,撥帳掩嬌羞。丈夫應自解,更深難道留。」此處「蕩蓮舟」明顯是性交合的替代語。另從吳兢所舉梁簡文帝的擬作中亦可探知本歌之主題:「桂揖晚應旋,歷岸扣輕舷。紫荷擎釣鯉,銀筐插短蓮。人歸浦口暗,那得久回船。」細玩此作,令人尷尬,「揖」「鯉」「蓮」和「岸」「荷」「筐」分別暗喻男女生殖器,全詩細緻、露骨地描摹了性交由始至終的三段過程。故此歌中的魚和蓮應是男女性器的隱語,魚戲蓮其實就是對男女交合時快樂之感的形象展現……自可勿庸置疑。

    朱東潤也評價:「大凡言男女悅慕之事者,其人文化愈淺,生事愈細者,則其所悅慕者,自以此滿足生理慾望者為止,稍進則言體段,言容色,再進則言舉止,最上則言性情,凡吾國文字中描摹男女悅慕之感之能事,至此竟矣。」

    我國文人士大夫就是在描繪美女的時候,往往也沒明說,而是要讓人來意會的。宋玉《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就是這樣來描繪美女的,與西方人描繪女人的三圍是多少厘米的習慣顯然是不同的,以後的司馬相如等文人大多繼承了宋玉的傳統。這裡先通過《神女賦》來體會這種讓人意會的特點。如《神女賦》中這樣描述神女:

    茂矣美矣,諸好備矣。盛矣麗矣,難測究矣。上古既無,世所未見,瑰姿瑋態,不可勝贊。其始來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樑;其少進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須臾之間,美貌晴生:曄乎如華,溫乎如瑩。五色並馳,不可殫形。詳而視之,奪人目睛。其盛飾也,則羅紈綺績盛文章,極服妙采照四方。振繡衣,被褂裳,襛不短,纖不長,步裔裔兮曜殿堂,婉若游龍乘雲翔。嫷被服,侻薄裝,沐蘭澤,含若芳。性合適,宜侍旁,順序卑,調心腸。

    夫何神女之姣麗兮,含陰陽之渥飾。披華藻之可好兮,若翡翠之奮翼。其象無雙,其美無極;毛嬙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無色。近之既妖,遠之有望,骨法多奇,應君之相,視之盈目,孰者克尚。私心獨悅,樂之無量;交希恩疏,不可盡暢。他人莫睹,玉覽其狀。其狀峨峨,何可極言。貌豐盈以莊姝兮,苞濕潤之玉顏。眸子炯其精郎兮,暸多美而可視。眉聯娟以蛾揚兮,朱唇的其若丹。素質干之醲實兮,志解泰而體閒。既姽嫿於幽靜兮,又婆娑乎人間。宜高殿以廣意兮,翼放縱而綽寬。動霧縠以徐步兮,拂墀聲之珊珊。

    顯然《神女賦》重點不是具體描繪美女的形態特徵,而主要是通過誇飾神女身體曲線、服飾舉止、神態氣質之美來使人意會美人之美。秦漢以後,禮法對於浪漫愛情的壓制愈益沉重起來,自秦始皇首倡「貞潔」以後,到漢代已經形成了褒獎貞潔烈女的制度,漢朝的劉向就寫了一部《列女傳》,其中的《貞順篇》和《節義篇》是講貞節的,企圖以禮法來裁定女子生活的標準。另一個班昭,作《女戒》,將男尊女卑、三從四德、夫為妻綱等觀念系統地整理、編纂,主張:「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文。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違,天固不可離也。」這以後的魏晉、隋唐、南北朝時期雖然禮法的壓制廢弛了許多,但是,不過玩世不恭,縱情聲色,及時行樂的享樂主義思想同樣與浪漫是南轅北轍的。

    宋、明以後,壓抑的情勢急轉直下,當時的學者痛罵過去的「髒唐爛漢」,程朱理學大興其道,二程,朱熹堅決主張「存天理,滅人欲」。當時就有人問二程:「何以窒其欲?」答曰:「思而已矣,學莫貴于思,唯思為能窒慾。曾子之三省,窒慾直道也。」

  朱熹的滅欲主張與二程大抵一致,主要有兩條,一是「敬」:他解釋「小心謹慎便是敬」。主張外貌上「整齊嚴肅」、笑不露齒這些招恐怕都是那時候搗騰出來的,或者笑的時候偏不笑,捂著嘴巴假裝牙疼也都是那時候發明的;二是「學」,主張天天鑽研書本,每人都當書蟲,這樣就沒有工夫想自己的橫心事了。

    當時的陳亮反對朱熹的觀點,他認為如果人人都聽朱熹(主席)的,肯定要把人搞得「槁木死灰」一般,因此他主張向荀子回歸,所以提出「生而有欲」的合理性。他認為由慾望而導致的競爭是很好的事情,有慾望就要去競爭。但是他主張要「節導慾望」,提出了非常有意義的「分、辨」之說。所謂的「分」,就是要區分哪些情慾是分內的,是應該滿足的,哪些是屬於非分之想,沒有必要去滿足。所謂的「辨」,就是指辨別,主要是辨別滿足情慾的「可否難易」,要量力而行,切勿貿然去行事,以免灰頭土臉碰一鼻子灰。

    到了清朝,男女之防成為道德準則的核心,康熙年間還有一個叫藍鼎元的人寫了一部《女學》流傳甚廣,提出:「男女之防,人獸之關,最宜區重,不可紊也。女子守身當兢兢業業,如將軍守城。稍有一毫疏失,則不得生,故曰,無不敬也,敬身為大焉。別嫌明微,必防其漸,正本清源,必慎其始。可貧可賤,可死可亡,而身不可辱。」

    我們必須正視這樣一個事實:傳統文化對於性的規定是「發乎情,止乎禮」,但是改革開放,使得人們的性觀念越來越西化越來越開放。有人甚至提出:當代中國一方面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拿性開玩笑,另一方面貞節的牌坊也很受人推崇,故有重縫處女膜的手術。一個脫口秀節目,一位男生說他談了3年戀愛了,他23歲,他還是處男。全場熱烈掌聲。另外一方面,大小城市隨處可買,小孩子公然坐在性用品商店寫作業,想來家長是漠然視之了。中國人現在對性無所畏懼了。「小姐」之多,包二奶現象之廣泛,成為新的社會現象。

qoomnly 2009-12-15 14:41

琰感覺這一篇又好像更複雜了。:109:

琰容 2009-12-15 22:05

回應 qoomnly 第 2 篇文章

分兩個部分~
一個是
唐以前和以後
有不同的看法


「禮」所要求的就是中正平和,中規中矩,不越分,不過

度。因此,與禮相關的婚戀詩所呈現出的婚戀生活主要有

這樣兩個方面:一是對禮的昄依,即描寫男女之間感情和諧

的詩;二是對禮的敗壞,即揭露違背夫妻人倫的詩,需要

說明的是這種敗壞並不是主觀上對禮的完全漠視,也不是

積極主動地對禮的宣戰與反叛,而是一種消極的敗德行

為。

詩中的主人公沒有將心中的渴望立刻變為激情的表白,而

是深藏在心底。時代所規定的「禮」束縛了他們的激情,

束縛了他們的行動,更主要是束縛了他們行動的勇氣與自

由。

禮的傳統要求,使得牽涉到男女關係時,往往大量地使用

了隱語、象徵的方式,這基本成為文人士大夫的一種習

慣。這種習慣在性相對屬於開放事情的春秋戰國,就已經

形成了。

向晴 2009-12-15 23:11

這算不算   假正經   ##479#

琰容 2009-12-16 01:39

回應 向晴 第 4 篇文章

以現在的觀點說
是的!
就是假正經
不過那時
就是要這樣
跟隨大潮流的腳步
不然就是被嘲笑
或是被認同
不過很少會成功的

qoomnly 2009-12-16 13:08

回應 琰容 第 3 篇文章

感覺古人表裡不一,只是表面上的禮,

內心卻不禮貌。

琰容 2009-12-16 14:27

回應 qoomnly 第 6 篇文章

因為他們不知道未啥要遵守禮
也不知道由來
只會隨波逐流
所以才會這樣
##477#

qoomnly 2009-12-17 11:02

回應 琰容 第 7 篇文章

隨波逐流應該是人性吧,

像從眾行為處處可見,

像每當有什麼新流行的事物,大家搶著買,

或許問一下買的人,他們可能也不知為什麼??

只是因為流行。

琰容 2009-12-22 14:53

回應 qoomnly 第 8 篇文章


這是真的


不過像是以前不是父母死要守墓三年嗎??
QOO
那是指
小孩剛出生一到三歲由父母抱著
他們死後
小孩要還父母三年
所以要守喪三年
現在就沒有這項禮了
雖然是說因應時節
但是琰是覺得
這個精神是不可以不見的說

qoomnly 2009-12-23 12:01

回應 琰容 第 9 篇文章

恩,是沒錯要合乎時代,

就像琰說的精神不可變的,

雖說守喪3年對於繁忙的現代人不太可能實現,

還是要精神上守喪3年,

所以琰是說禮還是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嗎?

琰容 2009-12-24 15:13

回應 qoomnly 第 10 篇文章

是的就是這樣~
不過有很多東西他的原意都已經不被記的了~

qoomnly 2009-12-25 11:29

回應 琰容 第 11 篇文章

可能被時代所淹沒了吧,

或是傳的時候被誤傳之類造成的。

kaya0818 2010-1-2 00:57

這篇除了琰本身的介紹已經很詳細以外
其他人的討論又讓我增了不少知識
沒想到QOO的言論也有一針見血的時候XDDD

qoomnly 2010-1-2 14:57

回應 kaya0818 第 13 篇文章

我這樣應該還好吧?

應該沒有到一針見血的地步?

kaya0818 2010-1-3 00:27

[quote]原帖由 [i]qoomnly[/i] 於 2009-12-16 13:08 發表 [url=http://ds-hk.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332964&ptid=137812][img]http://ds-hk.net/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感覺古人表裡不一,只是表面上的禮,
內心卻不禮貌。 [/quote]

以上這個回帖讓我有一針見血的感覺XDDDDD

琰容 2010-1-3 13:10

回應 kaya0818 第 15 篇文章

贊成~~
真的是一針見血~~

qoomnly 2010-1-3 13:28

[quote]原帖由 [i]kaya0818[/i] 於 2010-1-3 00:27 發表 [url=http://ds-hk.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384794&ptid=137812][img]http://ds-hk.net/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以上這個回帖讓我有一針見血的感覺XDDDDD [/quote]
##486# 那我以後講話要注意一下不要那麼直接。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發乎情,止乎禮」 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