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德意志關稅同盟

雷倩倩 2009-12-22 15:19

德意志關稅同盟

德意志關稅同盟 (德語:Deutscher Zollverein) 於1834年由38個德意志邦聯的邦國組成。在當時工業革命的浪潮,同盟的成立有助貿易往來、減少內部競爭。而同盟成立的主要功臣是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由於同盟充滿貿易保護主義的色彩,它不容許奧地利加入,這令奧國與普魯士的競爭更為激烈。1866年,由於同盟中的南德邦國在普奧戰爭中支持奧地利,同盟解散。但在1867年,這些邦國願意重返同盟後,它又重新成立。新同盟更具凝聚力,因為任何成員國都沒有否決權。






同盟由普魯士建立。最初,成員國只包括普魯士與她的鄰國。由於普魯士當時的領土東西分隔,同盟能幫助貨物的運送。後來,經過普魯士政府多年的遊說,成員國陸續增加。奧地利也積極組成她的關稅同盟,但較為審慎,成員國也寥寥可數。





有些如Helmut Böhme的經濟歷史學家,就根據這個同盟的成功,質疑一般認為俾斯麥統一德國的主調。他們認為,由於普魯士主導同盟的發展,以至能支配德國經濟,更達成政治、軍事聯盟。最後,邦國都願意接受小德意志的統一方案。故此,德國統一是必然的結果。而且,同盟成立三十多年後,普魯士人已經建立一貫的反奧立場。俾斯麥絕對不能在上任後短短几年內,做到這種效果。





年表

1828年:普魯士與黑森公國達成最初的關稅協定。

1831年:黑森—卡塞爾加入。

1834年:巴伐利亞、符騰堡、薩克森、圖林根等邦國加入。

1851年:漢諾瓦與奧爾登堡加入。

1868年: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Kausenburg與梅克倫堡加入。

1871年:普法戰爭後,法國割讓阿爾薩斯與洛林予德國,兩地加入同盟。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德意志關稅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