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語言「活化石」-閩南語和客家話的古雅詞彙

琰容 2010-3-11 13:17

語言「活化石」-閩南語和客家話的古雅詞彙

語言「活化石」-閩南語和客家話的古雅詞彙

  閩南語和客家話雖然都屬方言,但它們同樣具有悠久

的歷史文化,一般以為方言是「俗」語,不能登大雅之

堂,殊不知方言詞語其實既「古」且「雅」,是高雅的語

言,因為他們不僅保存了古音古韻,同時也保留了豐富的

古代詞彙,閩南話和客家話之間有許多的共同詞彙,這些

共同詞彙多是源自古代漢語。閩南話和客家話到底有多古

老?語言昃文化的外在表現,如果我們能深入探索詞彙所

屬的年代,便可了解客家話和閩南語的古雅文化到底座落

在哪一層次,因此我們可以將這些古雅詞彙稱為展現漢語

特色的「活化石」。


  客、閩詞彙的古雅成分不少,除了「牛、馬、花、

草」等與今日國語共同的詞語外,其他見於客、閩語而不

見於國語的古語詞也非常多,這些古雅詞語最古老者可上

溯至上古的先秦時代(公元3、4世紀以前),以下便是

客、閩詞彙中所保留的上古詞語,它們主要見於甲骨文、

金文及經、史、子、集各類典籍中:



\1.「企」:「站好」的「站」一詞客家話讀作k'i4,閩南

語讀作k'ia4,它的本字應是「企」字,《荀子.勸學》篇也

有:「吾嘗企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企」字來

源甚古,早在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就出現這個字,甲骨文

中「企」字正象人側立而踮起腳踵之形,「企」字又可作

「跂」或「徛」,其實「企」、「跂」、「徛」三字相

通,表示站立用「企」字已在漢語裡使用了數千年,現在

的客家話和閩南仍保存了這一先秦古語的活化石。


2.「走」:閩南語的「卡緊走」,客家話的「遽遽走」都

不是慢步走路,它都表示「跑」的意思。《孟子.梁惠王

上》也有:「填然而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句中「走」即「逃跑」之意。「走」字最早見於周朝的金

文之中,如〈盂鼎〉銘文中有此字,正象人擺手開步而向

前奔跑之形。今日國語的「走」是「慢步行走」,只有客

家話和閩南語還能保存「走」當「跑」的原始本意。


3.「鼎」和「鑊」:今日閩南語稱鍋子為「鼎」,客家人

則稱為「鑊」,此二字字來源甚古。「鼎」字甲骨文有此

字,象兩耳鼓腹且有足的器物,由銅器研究可知「鼎」是

商周時代燉煮食物的器具,此外《易經》有「鼎卦」,

《周禮》、《儀禮》中「鼎」字更多見,如《周禮.秋

官.司寇》:「凡諸侯之禮…壺四十,鼎、簋十有二,牲

三十有六,皆陳。」甲骨文中另有「鑊」字。漢人以為古

時烹煮的炊器有二:有足者稱「鼎」而無足者稱「鑊」,

根據學者邱德修考證:古代的「鼎」、「鑊」二字還可能

就是一字,因為商周金文中有「鼎」和「鑊」合體的字,

可以隸定成一字,而且歷來都有「鼎鑊」並稱的例子,

如:

a.《周禮.天官.冢宰》:「亨人:掌共鼎鑊,以給水火

之齊。」

b.《呂氏春秋.慎大覽》:「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

鼎之調。」


c.文天祥〈正氣歌〉:「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從商周時代到宋代一直都有「鼎鑊」共稱的情形,二則並

稱可說是「近義」的並列結構,由這二字可知客家話和閩

南語同時保存商周時代的古漢語,而且也可由此考古證客

家人和閩南人的飲食文化。

4.「有身」:客家話和閩南語都稱懷孕為「有身」,「有

身」一詞還見於《詩經.大雅.大明》:「乃及王季,維

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甲骨文有此字,隸定作

「身」,學者以為此字就是「孕」字,因為它的造字正象

人子在腹中之形。今日客、閩語都將「懷孕」說成「有

身」,這確實是上古漢語的遺跡。

5.「枵」:閩南語稱肚子餓為「腹肚iau1」,海陸客家話

則說「肚屎iau1」,由音和義來看它應該就是古代的「枵」

字,成語中也有「枵腹從公」一詞,表示空著肚子而忙於

公事之意。「枵」字見於春秋時代,《左傳.襄公二十八

年》:「梓慎曰:『今茲宋、鄭其饑乎!歲在星紀,而淫

於玄枵。…玄枵,虛中也。﹖』,海陸客語和閩南語都保

留了「枵」表示「餓」的本意。

6.肉「脯」:今日閩南語和客家話都稱「肉鬆」、「魚

鬆」」為「肉脯」、「魚脯」,《周禮.天官.冢宰》:

「腊人:掌乾肉,凡田獸之脯、腊、膴、胖之事。」《管

子.輕重甲》:。魚以為脯,鯢以為殽」可見今日客家話

及閩南語的「肉脯」、「魚脯」一詞來自戰國時代,而製

作肉「脯」的歷史由來已久。

7.「糜」、「箸」:閩南語和海陸客家話都稱稀飯為

「糜」,稱筷子為「箸」,這二字都見於戰國時候的古

書:《禮記.問喪》:「鄰里為之糜粥而進食之。」又

《禮記.曲禮》:「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可

知閩南語和海陸客家話保留了戰國時代以來的用語。

8.「後生」:閩南語稱兒子為「後生」,客家話稱年輕人

為「後生人」,前者源於《詩經.商頌.殷武》:「壽考

且寧,以保我後生。」,後者則見於《論語.子罕》:

「後生可畏」二者用法稍有不同,但都是春秋時代古語用

法的留存。

9.「乞食」:閩南語和客家話都稱乞丐為「乞食」,這見

於《戰國策.晉策》:「其容為乞食人而往乞。」

10.「痀」:閩南語和客家話都稱駝背者為「傴痀」,

「痀」又可作「佝」,古語中「佝僂」也是駝背之意《莊

子.達生》篇有:「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一痀


僂者承蜩,猶掇之也。」可見「痀」表駝背已見於戰國時

代。

11.「地動」:閩南語和客家話都稱地震為「地動」,

《呂氏春秋.季夏紀》有:「文王即位八年而地動。」可

見閩南語和客家話保留了秦朝以來的說法。

12.「陭(崎)」:閩南語和客家話都稱山坡陡峭為

「陭」,戰國宋玉〈高唐賦〉有:「盤石險峻,傾崎?

隤。」也表示陡峭之意,這一形容詞不見於國語,卻能保

留在閩南和客家方言之中。

  除先秦以外,客、閩也保留了不少兩漢、六朝、唐宋

及明清時代的古語詞:

A.「阿母」:閩南語和客家話稱母親為「阿母」,表面看

來帶「阿-」的稱呼似乎很鄙俗其實一稱謂早在漢朝就有

了,如樂府詩《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上堂啟阿母。」

「阿」的本義是「山阿」,古代曾尊稱商朝名臣伊尹為

「阿衡」,可見客家和閩南方言中以詞頭「阿-」稱人其

實並不鄙俗,其來源甚為古老。

B.「交關」、「眠床」「外家」、「才調」:閩南語和客

家話都稱生意交往為「交關」,這一詞語自《後漢書.西

羌傳》:「臣愚以為宜及此時,建復西海郡縣,規固二

榆,廣設屯田,隔塞羌胡交關之路,遏絕狂狡窺欲之

源。」又睡覺的床稱「眠床」見於《南史.虞愿傳》:

「弘有眠床一張。」而稱娘家為「外家」、稱才華、本事

為「才調」,二者皆見於《晉書》,今日客家話和閩南語

都保留這六朝時代的古詞。

C.「鬥」、「虯」、「鬧熱」、「參詳」、、「歕」、

「煠」、「翕」、「~無?」:閩南語和客家話將兩件事物

「連接起來」為「鬥起來」,表面聽來是乎太過俚俗,其

實「鬥」作「連接」之意早已見於唐宋時代,如《敦煌變

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白玉鬥成龍鳳巧,黃金鏤出

象牙邊。」《廣韻》也說「鬥」是「遇合、拼合」之意。

此外高中課本有一篇杜光庭《虯髯客傳》:「忽有一人,

中形,赤髯而虯。」閩南語和客家話也稱「捲屈」為「虯

(kiu2)」。再如閩、客家方言都將「熱鬧」倒說成「鬧

熱」,這也見於唐朝,如白居易〈雪中晏起偶詠所懷〉:

「又不見西京浩浩唯紅塵,紅鬧熱白雲冷,好於冷熱中間

安置身。」「參詳」表示商量之意則見於唐.司馬貞《史

記索隱.匈奴列傳》:不參詳終始利害也。」其他如「

歕(pun1)、煠(sa7)、翕(hit7)」在客、閩語裡分別

表示「吹氣、水煮、合上」之意也都見於宋代的《廣

韻》。而白居易〈問劉十九〉:「能飲一杯無?」,

這種否定詞做疑問詞尾的情形在客、閩語仍是常見的用

法,如「有影無?」一語。

D.「做生理」、「過身」、「細膩」、「滾水」:客、閩

方言留存明、清時期的古語詞則如元明之時《水滸傳》裡

的「做生理」;明代《西遊記》九十三回:「悟淨說得

好,呆子粗夯,悟空還有些細膩。」這裡的「細膩」和

閩、客方言一樣都是「客氣」的意思。此外還有「滾水」

一詞見於元馬致遠《壽陽曲》:「一鍋滾水冷定了,再攛

紅幾時得熱?」「過身」一詞見於清代的《二十年目睹之

怪現象》…。等,當然這只是它們被記錄的年代,其實它

們出現的年代應該還更早。

  由以上字詞可以看到閩南和客家方言詞彙來源甚古,

它們甚至可以向上追溯至數千年前的商周時代,今日國語

不復見的詞語卻可以在客家話及閩南語裡找到它的?跡,因

此稱客家和閩方言為古漢語的「活化石」、或說是兩座古

語的「歷史博物館」也不為過,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輕棄這

些可貴的語言寶藏,以為方言是鄙俗的,那就大錯特錯

了,相反地,我們要探尋古代文化尚且可以以此為門徑,

因為閩南和客家詞彙蘊涵了古代文化珍貴的歷史遺跡!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語言「活化石」-閩南語和客家話的古雅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