琰容 2010-8-11 13:45
醬油 的歷史
醬油(廣東人稱為豉油)是一種具亞洲特色用於烹飪的調味
料。除了華人之外,日本人、東南亞各民族亦普遍使用,近十
年美國及歐洲也佔相當消費比例。製造醬油一般以大豆為主要
原料,加入水、食鹽經過制麴和發酵,在各種微生物繁殖時分
泌的各種酶的作用下,釀造出來的一種液體。製作醬油的原料
在各地有所不同,使用的配料不同,風味也不同,比較特別的
是越南的魚露(使用魚)。
起源
醬油是由『醬』演變而來,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就有製醬的
記載了。而醬油之釀造純粹是偶然地發現,醬油起源於中國古
代皇帝御用的調味料,是由鮮肉醃製而成,與現今的魚露製造
過程相近,因為風味絕佳漸漸流傳到民間,後來發現大豆製成
風味相似且便宜,才廣為流傳食用。而早期隨著佛教僧侶之傳
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醬油之製
造,早期是一種家事藝術與秘密,其釀造多由某個師傅把持,
其技術往往是由子孫代代相傳或由一派的師傅傳授下去,形成
某一方式之釀造法。
詞源
肉剁成肉泥再醱酵生成的油,稱為「醢」(即肉醬油之意);
另有在造醬時加入動物血液的版本的醬稱為醓。可見《詩經·大
雅·行葺》之一句:「醓醢以薦」。
黃興宗認為《齊民要術》內所指的「豆醬清」,可能是醬油的
前身。
醬油在宋代已被人們接受:醬油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宋兩本著作
中:《山家清供》記載用醬油、芝麻油炒春荀、魚、蝦;《吳
氏中饋錄》記載用酒、醬油、芝麻油清蒸螃蟹。此後,醬油
一詞還出現在1360年《雲林堂飲食制度集》,元《易牙遺
意》,1591年《飲饌服食箋》,1680年《食憲鴻秘》,1698年
《養小錄》,1750年《醒園錄》,1790年《隨園食單》,清
《調鼎集》卷三、卷七。
宋朝人將加工醬和豉得到的各種醬汁,稱為醬油,作為調味品
開始在中國的飲食中流行。到清代,醬油的使用遠超過醬。在
1790年《隨園食單》中醬油已經取得重要地位。
日本文獻中最早使用醬油一詞的是1597年的《易林本節用
集》,但醬油的生產法,可能在此之前已由中國傳入日本。
醬油的CNS規範
定義
以植物性蛋白為原料依釀造法、速釀法或混合法製得之調味
液,得稱之為醬油,包括加食鹽、糖類、酒精、調味枓、防腐
劑等製成者。
方法
釀造法:以大豆、脫脂大豆、黑豆小麥、米等穀類,經蒸煮或
以其他方法處理並經培養麴菌製成之「醬油麴」,或在此加入
蒸熟米或蒸熟米以麴菌糖化,並注入食鹽水,或加生醬油、醬
油醪使其發酵、熟成者。
速釀法:植物性蛋白以酸分解或酵素水解處理所得之胺基酸液
經添加醬油醪、生醬油等再發酵熟成者。
混合法:在前二種方法中添加酸分解法(及)酵素水解所得
者。
種類
* 一般醬油:以大豆、脫脂大豆、黑豆小麥、米等穀類為原
料,依上述方法製得之醬油。
* 黑豆醬油:以黑豆及小麥、米等穀類,經蒸煮或以其他方法
處理並經培養麴菌製成之「醬油麴」,依傳統釀造法製成之醬
油。
* 醬油膏:凡醬油中添加黏稠劑,使其黏度於25℃時達
250cps以上者,包括蔭油、壼底油。
* 生醬油:指發酵熟成後之醬油醪,經壓搾所得之液體。
* 淡色醬油:其色度(Abs 555nm)小於3.0(或標準色19以
上)之醬油。
* 薄鹽醬油:其鹽度(NaCl)以氯離子計算低於12%,不得
添加防腐劑之醬油。
* 蝦子醬油:蘇州特有的醬油種類。
* 生抽:顏色淺。
* 老抽:顏色深(焦糖色素)。
釀造醬油
釀造醬油是用大豆和/或脫脂大豆,或用小麥和/或麩皮為原料,
採用微生物醱酵釀製而成的醬油。
* 用來醱酵的微生物一般為麴菌屬(Aspergillus)的米麴黴
(Aspergillus oryzae)、黃麴黴和黑麴黴等,以米麴黴最常
見。為調節產品醱酵過程及品質,常多個菌種混合使用。
* 微生物初步接種並繁殖的培養基稱為「種麴」。釀造醬油的
麴料為水、麵粉或麩皮,混合蒸熟後,攤開冷卻。先接種
0.5-1%的麴黴,然後在溫暖的環境中培養3天左右。
* 正式醱酵使用大豆或豆餅及麩皮配成的原料。前者的蛋白質
可被分解成胺基酸產生鮮味;麩皮體積蓬鬆,便於麴黴繁殖。
比較甜或粘稠的醬油還加入含澱粉豐富的麵粉或小麥。這一步
和製造種麴類似:原料經過粉碎蒸煮,拌入種麴和食鹽水,培
養醱酵後成為成熟醬醪。最傳統的工藝是露天醱酵,成熟時間
可達半年之久;現代工藝則是在人工溫暖環境中培養10-30天。
* 成熟醬醪經過壓榨得到的液體經過濾、澄清、殺菌等工序,
成為醬油。
醱酵法
* 乾式醱酵法:
o 二段式醱酵作業都是採取乾式醱酵再拌鹽入缸的作法。
將黑豆煮熟冷卻後,直接加入種麴放在竹編大盤上進行二道醱
酵手續,此時的黑豆是乾的,經過拌鹽入缸封蓋熟成,無論時
間過了多久,只要打開蓋子觀察缸內的黑豆依然呈現乾乾的表
面。
* 濕式醱酵法:
o 採用黑豆加鹽水促進醬油快速形成的濕式醱酵法,可以
降低時間成本。
配製醬油
配製醬油是以釀造醬油為主體,與酸水解植物蛋白調味液、食
品添加劑等配製而成的液體調味品。只要在生產中使用了酸水
解植物蛋白調味液,即是配製醬油。
中國GB18186-2000《釀造醬油》標準將在商品標籤上註明是
「釀造醬油」或「配製醬油」列為強制執行內容。
因著色力不同,醬油亦有頭抽、生抽、老抽之別,前者著色力
弱而後者強。生抽在釀造過程中加入更多水。
化學醬油
台灣所稱之化學醬油亦為上述的配製醬油。
例如:以脫脂黃豆粉為原料,用鹽酸分解,再以蘇打中和酸鹼
度,再加上其他的調味料或色素來調整其顏色與味道,所有過
程只需3~7天即可完成。這種用化學合成的醬油,在高溫烹煮
時,殘留的鹽酸和脂肪在高熱下,易生成致癌物「單氯丙二
醇」。
甜醬油
甜醬油是帶有甜味的醬油,在很多地區都有出產,但材料各
異。
廣東甜醬油
常用來作蒸飯或煲仔飯的調味。以糖或一小片冰糖、上湯,老
抽、生抽拌勻而成,也可以再加少許豬油,以增香味。
雲南甜醬油
加入紅糖、飴糖、食鹽、香料和酒麴。常用來做涼菜。
印尼甜醬油
加入黃豆、大麥、椰子糖等。
leungmon 2010-8-11 13:51
##483# 不過豉油(生抽)還是頭抽好吃~就是頭遍生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