琰容 2011-4-7 14:16
白馬王子漫談
白馬王子,最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少女傾慕的理想
的青年男子。白馬王子,作為一個比喻性的詞語,自然是有其
歷史淵源的。“白馬王子”,英語叫 prince charming。有人考
證,白馬王子的原型有三種可能:歐洲傳奇故事圓桌騎士團的
騎士高文(Sir Gawain)、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國王約翰
(King John)和公元1228年瑞典王子基爾(Prince Gear)。總
之,來自西方世界,來自歐洲。
近年,我國網絡上有一句流行語,叫“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
也可能是唐僧”。
從情理上講,白馬人人可騎,不分東方西方、歐洲亞洲、外國
中國,也不分貴族庶民、王子孽子、唐僧妖怪。當然,作為固
定詞語,任何語言都一樣,它的所指必然有所傾向,有所偏
頗,不可能包括一切人,任指一切人。這其中,當然也有一些
物質條件的因素在起作用,比如說,白馬不是隨處可見的毛色
馬種,是比較珍貴的馬種,除了牧民,不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
人難得有機會騎上它到處跑。
我所知道的最早的騎白馬的名人,既不是歐洲人高文、約翰、
基爾,也不是莎士比亞、安徒生、格林筆下魅力四射的愛情男
主角,而是我們中國人,華夏民族的上古聖君,唐堯大帝放
勛。《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平時的打扮和出行坐騎情況,
是“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意思是,堯帝頭上戴黃色帽子,身
上穿黑色的祭服,出行乘坐的是白色的駿馬拉的紅色車子。認
真說起來,堯帝不是直接騎坐在白馬背脊上的,後來文學作品
中的白馬王子形象稍有不同。
古書上說,商朝崇尚白色。估計,商朝騎白馬的人應該不少。
這其中,必然會有不少白馬王子。可惜的是記載缺失,他們的
姓名、事跡,我們已經不得而知。
中國古代有一位貨真價實的白馬王子(“子”字輕讀),他就是曹
操的兒子曹彪。曹彪於黃初四年(公元223年)被封為白馬王。
白馬非馬,是一個地方的名字,在今天河南滑縣境內。曹彪的
同父異母哥哥、著名詩人曹植寫過一首有名的詩歌《贈白馬王
彪》,兄弟要奔赴白馬封地,各奔東西,臨別之際,抒發胸中
鬱悶之情。
唐詩中,有不少騎白馬的男子形象。其中,除了一般貴族之
外,就是軍人、俠客和花花公子。軍人如:“君為白馬將,腰佩
騂角弓”(陳子昂《送別出塞》),“白馬將軍若雷電”(杜甫《折
檻行》),“白馬將軍頻破敵,黃龍戍卒幾時歸”(王涯《從軍行
三首》之三)。俠客如:“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
人,千里不留行”(李白《俠客行》),“青槐夾兩路,白馬如流
星。聞道羽書急,單於寇井陘”(王昌齡《少年行》),“寶劍黯
如水,微紅濕餘血。白馬夜頻嘶,三更霸陵雪”(溫庭筠《俠客
行》)。花花公子如:“江雨朝飛浥細塵,陽橋花柳不勝春。金
鞍白馬來從趙,玉面紅妝本姓秦”(宋之問《和趙員外桂陽橋遇
佳人》), “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游何
處,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少年行三首》之二),“薦枕青娥
艷,鳴鞭白馬驕。曲房珠翠合,深巷管弦調” (劉長卿《少年
行》),“黃花蓋野田,白馬少年游。所念豈回顧,良人在高樓”
(王建《採桑》)。相比之下,最後一類,即花花公子,較為
接近古今中外愛情故事中男主角的白馬王子。
詩歌里固然有不少白馬公子,但是,歷史傳說、文學作品中,
更多的還是白馬將軍。《三國志》中,曹操帳下曾經親手射中
關羽額頭德恩將軍龐德,因為他常常騎白馬出戰,被關羽手下
的人稱作“白馬將軍”,都挺怕他(《三國志·魏書·李臧文呂許典
二龐閻傳》)。據《後漢書》記載,公孫瓚喜歡經常帶著幾十
位神射手一起騎白馬馳騁,作為左右翼,號稱“白馬義從”。可
見,公孫瓚也可算是一個白馬將軍。《三國演義》中,原來是
公孫瓚屬下的趙雲趙子龍,也是白馬(夜照玉獅子)銀槍(龍
膽槍,或叫亮銀槍)、智勇雙全的常勝將軍。北朝梁朝將軍陳
慶之,是赫赫有名的白馬將軍。唐朝名將薛仁貴,喜歡披白色
戰袍上陣,他曾於雪地里率軍突襲敵軍,騎的應該也是白馬。
作“少女傾慕的理想的青年男子”講的“白馬王子”,可能來源於西
方。但其實,西方也並非每個國家都有白馬王子的說法,西班
牙說“藍色王子”,德國也沒有 “騎著白馬的王子”的詞語。相反,
倒是在我們國家,“白馬王子”不但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實際上不
少,這個詞語的使用頻率也相當之高,大有超越西方國家的態
勢。
“白馬王子”,作為詞語,起源並廣泛使用於人類發展史的畜牧時
代和軍事戰爭的冷兵器時期。到了工業和後工業時代,以及火
器、化學武器、核武器時期,其中的 “白馬”實際上已經虛化,只
是一種代號——好一點的情況,代的是男子的品性和品質,比
如說英俊,勇敢;差一點的情況,代的則是權勢財富,比如皇
家貴族、爆發富豪。後一種情況,不如改稱“寶馬王子”更加接近
現實一些。不久前一家電視台的交友節目中,一個年輕女孩發
出了“寧願在寶馬里哭泣,也不要在單車後座歡笑”的宣言,一時
之間,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點新聞,就是最生動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