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黑洞?!蟲洞?!

風之紫嵐 2007-1-13 00:42

黑洞?!蟲洞?!

黑洞


簡單說,黑洞就是一種重力超強的星體,吸取一切的物質與
能量,其重力強到連光子都無法從中逃脫。黑洞的規模從極微小
到如超巨大的猛獸都有,它們潛伏在星系的核心,也許似星體也
與它有關。
黑洞的界限就是所謂的“事件地平面”,它是一種數學上的
表面界限,在非自轉的黑洞中為完美球面,若黑洞快速自轉,則
呈橄欖球狀。而事件地平面的半徑取決於黑洞物質的總質量。一
顆質量與太陽相當的黑洞直徑約 5 公里,質量為太陽 100 倍的黑
洞直徑也不過 500 公里,若質量只有木星大小,約太陽的 1/1000
,則其直徑僅 2.5 公尺。
黑洞不會放出光,所以它們真的是黑的。黑洞也不會主動地
去吸取星體或物質,必須是其軌道與黑洞相交才會被吸入黑洞。
所以即使太陽變成黑洞,地球與其他的行星仍會繞其公轉而不會
一個個被吸進去,最大的差別只是到時候看到的“黑洞”太陽只
是模糊黑暗的光影,而這些光是來自飛近事件地平面的彗星、小
行星等星體,在進入黑洞前從質量轉換為能量時所放出的光。


蟲洞

將黑洞與白洞連接在一起,就成為蟲洞。您可以參考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所著的科普書籍,例如『胡桃裡的宇宙』一書;
不行。目前的理論認為,大質量的天體可以扭曲時空,使光線的行進路線彎曲;而質量如果壓縮在一個很小的區域內,成為黑洞,就可以將經過其附近的光線吸引進去,以太陽為例,將其壓縮在半徑3公里的球中,就成為一個黑洞,其密度是水的一億億倍以上。目前人類並沒有能力製造出密度如此高的物質。

補充資料-->白洞


簡單來說,白洞可以說是時間呈現反轉的黑洞,進入黑洞的物質,最後應會從白洞出來,出現在另外一個宇宙。由於具有和「黑」洞完全相反的性質,所以叫做「白」洞。目前天文學家已經實際找到黑洞,但白洞並未真正發現,還只是個理論上的名詞。

白洞學說出現已有一段時間,1970年捷爾明便提出它們存於類星體、劇烈活動的星系中的可能性。相對論和宇宙論學者早已明白此學說的可能性,只是這與一般正統的宇宙觀不同,較不易獲得承認。某些理論認為,由於宇宙物體的激烈運動,或者星系一部噴出的高能小物體,它們遵守著克卜勒軌道運動。這是一種高度理想化的推測,亦即一個地方有幾個白洞,在星系核心互相旋轉,偶然噴出滿天星斗。噴出的白洞演化成新星系。而從星系團的照片中可觀察到一系列的星系由物質連接起來。這顯示它們是由一連串劇烈噴射所形成的。照此來說,白洞可能會像阿米巴原蟲一樣分裂生殖,由分裂而形成星系。然而這又和目前的理論相違背。

由於黑洞擁有極強的引力,能將附近的任何物體一吸而盡,而且只進不出。如果,我們將黑洞當成一個『入口』,那麼,應該就有一個只出不進的『出口』,就是所謂的『白洞』。黑洞和白洞間的通路,也有個專有名詞,叫做『灰道』(即『蟲洞』)。 雖然白洞尚無發現,但在科學探索上,最美的事物之一就是許多理論上存在的事物,後來真的被人們發現或證實。因此,也許將來有一天,天文學家會真的發現白洞的存在喔!

但有的說:
白洞

簡單來說,白洞可以說是時間呈現反轉的黑洞,進入黑洞的物質,最後應會從白洞出來,出現在另外一個宇宙。由於具有和「黑」洞完全相反的性質,所以叫做「白」洞。目前天文學家已經實際找到黑洞,但白洞並未真正發現,還只是個理論上的名詞。

  白洞導論:

黑洞作為一個發展終極,必然引致另一個終極,就是白洞。其實膨脹的大爆發宇宙論中,早就碰到了原初火球的奇點問題,這個問題其實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這個奇點的最大質量與密度和黑洞的奇點是相似的,但他們的活動機制卻恰恰相反。高能量超密物質的發現,顯示黑洞存在的可能,自然也顯示白洞存在的可能。如果宇宙物質按不同的路徑和時間走到終極,那麼也可能按不同的時間和路徑從原始出發,亦即在大爆發之初的大白洞發生後,仍可能出現小爆發小白洞。而且,流入黑洞的物質命運究竟如何呢?是永遠累積在無窮小的奇點中,直到宇宙毀滅,還是在另一個宇宙湧出呢?

如果黑洞從有到無,那白洞就應從無到有。60年代的蘇聯科學家開始提出白洞的概念,科學家做了很多工作,但這概念不像黑洞這麼通行,看來白洞似乎更虛幻了。問題是我們已經對引力場較為熟悉,從恆星、星系演化為黑洞有數理可循,但白洞靠什麼來觸發,目前卻依然茫然無緒。無論如何宇宙至少觸發過一次,所以白洞的研究顯然與宇宙起源的研究更有密切的關係,因而白洞學說通常與宇宙學及結合起來。人們努力的方向不在於黑白洞相對的哲學辯論,而在於它的物理機制問題。從現有狀態去推求終末,總容易些,相反的從現有狀態去探索原始,難免茫無頭緒。

白洞起源:

白洞學說出現已有一段時間,1970年捷爾明便提出它們存於類星體、劇烈活動的星系中的可能性。相對論和宇宙論學者早已明白此學說的可能性,只是這與一般正統的宇宙觀不同,較不易獲得承認。某些理論認為,由於宇宙物體的激烈運動,或者星系一部噴出的高能小物體,它們遵守著克卜勒軌道運動。這是一種高度理想化的推測,亦即一個地方有幾個白洞,在星系核心互相旋轉,偶然噴出滿天星斗。噴出的白洞演化成新星系。而從星系團的照片中可觀察到一系列的星系由物質連接起來。這顯示它們是由一連串劇烈噴射所形成的。照此來說,白洞可能會像阿米巴原蟲一樣分裂生殖,由分裂而形成星系。然而這又和目前的理論相違背。

從此看來,就是星系生成也有不同見解。有的天文學家便提出並接受宇宙之初便有不均勻物質的結塊,而其中便包含了白洞。宇宙向最初奇點收縮,星系、星系群都同一動作,這當然和黑洞的奇點相似。宇宙的不同區域,其密度皆不同,收縮時首先在高密度的地方,達到了黑洞的臨界密度,從此消失在事界之後,宇宙不斷收縮,使不斷出現高密奇點。宇宙成為大量黑洞及周圍物質的集合體。然而事實上,宇宙是膨脹而非收縮的,因此它是白洞而不是黑洞。在宇宙整體性源始的大奇點中存在著密度高的小質點,它們隨著膨脹向四面八方擴散,大白洞大量爆發生出小白洞。星系等不均勻物體,正是由它生成的。不均勻物體之所以易和黑洞拉上關係,皆是因為它和膨脹現狀相對稱的宇宙中局部收縮的過程。目前宇宙中黑洞和白洞的存在是並行不悖的,是過程的兩個端點而已。黑洞奇點是物質末期塌縮的終點,白洞物質的奇點是星系的始端。只不過各過程不是同時,而是先後交錯的。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黑洞?!蟲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