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bbage 2012-4-13 07:32
浣花溪遺事-杜甫草堂
西元七五九年暮冬,杜甫為了避安史之亂,走過艱難的蜀道來到了成都。次年春天,在友人的資助之下,於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這就是他在詩中所說:「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成都草堂。
[img]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_pic/20120403/76492001.JPG[/img]
由於是他人資助,因此草堂的簡陋想是必然的事!然而對於一生困頓,又逢兵亂,到處顛沛流離的杜甫來說,只要有個棲息之所,就心滿意足了。何況在這美麗的浣花溪畔!而且正是百花盛開的時節。
這種心情的愉悅,我們可以從他的〈春夜喜雨〉一詩中看得出來: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是啊!「曉看紅濕處」,遇此「春雨」如何能不喜?而「花重錦官城」,道盡了成都的美麗與詩人的欣慰:終於有個落腳處,而這落腳處還十分美麗呢!然而到了秋天,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試看詩人所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捲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沈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是一個多麼悽慘的景象,然而,我們的詩人最後的願望,居然是想要為天下寒士建得廣廈千萬間。
但無論如何,詩人在這草堂居住的短短四、五年間,還是詩人一生過得最安穩最幸福的歲月了!我們所熟知詩人被稱為「杜工部」,也是因為在這段日子他所獲得「檢校工部員外郎」的官位而來的!
七六五年,資助他的友人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攜家告別成都,兩年後經三峽流落荊、湘等地。
草堂在詩人離開之後,就逐漸破落而終至滅跡了!
然而詩人的名氣卻因為人們喜愛他的作品而愈來愈盛。同時也由於詩人在草堂居住的期間,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句。於是大家開始懷念起這個浣花溪畔、杜甫曾經居住過的草堂。
五代時,詩人韋莊終於尋得草堂舊址,重結茅屋,使得草堂得以保存!後來雖屢經戰火破壞,然而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及擴建的紀錄;其中最大的兩次,是西元一五○○年(明弘治十三年)和西元一八一一年(清嘉慶十六年),兩次擴建,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規模和布局,變成一處集紀念祠堂格局和詩人舊居為一體的博物館。
二○○五年秋,因為要到九寨溝旅遊,來回都路經成都。當我們從成都機場驅車進入市區,映入眼簾的擁擠、髒亂以及吵雜的景象,和陸游詩句中所描繪的成都美景:「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實在是有天壤之別的落差。
既然來到成都,不免要到杜甫草堂朝聖。除了詩人祠堂的建築之外,在遺址上也建了一座茅屋,雖說意圖保留詩人當時的原樣,但與詩人的描訴,必然相去甚遠了!
光是草堂前的一潭池水,怎麼看也沒有「百花」的影子。詩人〈客至〉所描繪的:「花徑不曾緣客掃」的花徑,當然不似以前的荒亂!如今遊客如織,絡繹不絕的景象,應該是變成「花徑日日緣客掃」才對吧?
面對現在莊嚴恢弘的杜甫草堂博物館,對照杜甫的〈草堂被秋風所破歌〉,怎不令人感到唏噓無限。
但是,雖說古今相去甚遠,然而留有一處讓人憑弔詩人的地方, 也堪可慰藉一代詩聖在天之靈吧!何況,做為祠堂的建築裡,還有宋代兩大詩人,陸游及黃庭堅陪祀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