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拜火教簡說

暗影魂 2007-6-30 14:49

拜火教簡說

拜火教為世界最古老宗教之一。

[url]www.SonicBBS.com[/url]

一、拜火教之名稱


拜火教,是依其主要宗教儀禮特徵而名。又稱瑣羅亞斯德教,以其創始人古波斯先知之名名之。3世紀中葉,東傳入中國,4世紀中葉,傳入中原,其神被名之為 「胡天」。至唐代,被名之為「祆(XIAN)」,其音屬於外來音,是唐人據其音而造的新字,以其俗事天神故。陳垣先生曾考證:「不稱外國天神而稱祆,明其為外國天神也。」其意指祆是中國文化對拜火教文化內涵高度概括。
總之,無論祆教、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皆為外人以其教派特徵而稱呼之。至於教內自稱為何,資料闕如,今已難考。


二、拜火教流傳範圍與時間


拜火教發生於中亞,後隨古代波斯及後來薩珊王朝的擴張,而影響於歐亞各地。其勢力最盛時,東達中國,西至希臘,南入印度,北漸近高加索一帶。
拜火教起源爭論較多,根據現有經典《聖特阿維斯陀》(Zent-Avesta),以及今天發掘的文物與文獻中,專家考證:祆教大概源於公元前1100年左右。肯定早於阿黑門尼德王朝時期。
拜火教在阿黑門尼德時期既被尊為國教,實際上阿黑門尼德諸王長期奉行宗教寬容政策,祆教地位雖尊,但沒有對國家政治起著影響。繼古代波斯後起的安息,本為波斯帝國行省,後脫離亞歷山大部將塞琉西獨立,信奉祆教已成固習。然此兩朝,皆實行宗教寬容,政教分立之政策,祆教僅為其多宗教之一種。
薩珊王朝,其王朝先世歷來為法爾斯省伊斯泰赫爾城阿娜希袒水神祆寺的主持。故祆教步入將世俗權利與精神權利結合階段,即政教合一之階段,發展到後來,其最高職位只僧侶大穆貝德(mobed)盡然可隨意廢立諸王。是為祆教權力之最高峰。
公元651年,伊斯蘭阿拉伯人殺伊嗣侯三世(632-651年),薩珊朝滅亡。因受伊斯蘭教影響與壓力,祆教大批信徒改宗,不復擁有既往之權勢,漸趨於勢微。今全世界仍有10餘萬名左右祆教徒。主要分佈在伊朗東部邊境與印度西北部邊境一帶。



三、祆教之典籍



祆教最初並無經典,僅由祭司口傳心授。後來漸漸形成文字,名為《聖特-阿維斯陀》(Zent-Avesta),是研究波斯宗教之唯一典據。阿維斯陀之意與印度吠陀相同,乃智識之謂,聖特為註釋之義。聖特語,即波斯古聖語。但此註釋書聖特卻是用帕拉維(Pahlavi)語言寫成,即波斯語。
阿維斯陀與基督教之聖經一樣,其全卷並非成於同一時代,及同一場所,其成書的時地甚至有完全不同的地方。因此,阿維斯陀應該是一個古代波斯宗教、習俗、神話等資料的結集。原有二十一卷,後被征服波斯之亞歷山大燒燬,僅餘一卷,即傳至今日之阿維斯陀。現存的阿維斯陀為記錄宗教儀禮的典籍,包括傳說法規讚歌三部,分別為《亞斯那》(Yasna)與伽他(Gatha)合集、威斯帕拉德(Visperad)、溫的大得(Vendidad)。除以上幾部外,還有小阿維斯陀,一名科爾他阿維斯陀(Khorta Avesta),這是允許僧侶之外信徒翻閱的宗教書。
而伽他為瑣羅亞斯德本人所著之手記,表述瑣氏思想最為鮮明。
據《黃金草原》作者古代阿拉伯人馬蘇第記述,祆教經書繁雜,竟須分為上百段由上百人分別記誦。



四、祆教之教義
1、善惡絕對對立的二元觀
祆教不是一神教,也非多神教,而是一種獨特的二元論宗教。其宗教認為善與惡不隙氛峋質巧迫〉淖詈笫だ>蕁洞詞蘭汀罰˙undahis、 Bundahishn)所載,開闢之初,有精神事物兩大原因共同作用,由此二大原因協力而成世界,這二大原因也規定了我們人類的命運。善人即被賜與快樂心並進入天堂,惡人即被賜予痛苦心而墮入地獄。世界創造之後,此二大原因盡責退職,善惡二大原理隨後出現,各分治其領域,世界遂化為善惡正邪不斷爭鬥的場所,世事實際成為善神阿胡拉·米茲達(歐爾米茲德)與惡神安哥拉·曼紐特(阿里曼)之戰鬥。這一過程總共歷時12000年。
在第一個3000年中,阿胡拉的光明世界與安哥拉的黑暗世界並存,當中有虛空隔開。及至後者向光明世界進攻,於是創世過程開始。在第二個 3000年中,阿胡拉預知未來,約定雙方持續鬥爭9000年;安哥拉只能知過去,同意這一約定。阿胡拉又預言鬥爭的結局是黑暗世界的消滅,安哥拉驚慌失措,墮入暗界,一直癱瘓。阿胡拉於是創造天空、星辰、月、日等,最後是原牛和原人迦約瑪特(Gayomart)。安哥拉再一次進攻。它創造出毒蛇和各種害蟲。它殺死原牛。原牛的骨髓在地上生出植物;原牛的種子生出各種有益的動物。它殺死原人。原人的種子藏在地下,40年後生出大黃,從大黃中生出一對伴侶 ——瑪什耶(Mashya)和瑪什耶那(Mashyana),就是人類的祖先,於是與黑暗開始混戰。在這善與惡的鬥爭中,人有選擇自己道路的自由,或是以善念、善行、善言參加善的王國,或者相反,假如惡的王國,死後各有報應。善者死後很容易走過裁判之橋(Chinvat),進入無限光明的天堂。惡者過橋時,橋面變得如同利刃,使他們墮入地獄受與罪惡相當的苦。那些善行與惡行相抵消的人留在「中間地帶」(Hamestaghan),無痛苦亦無快樂。在這人的世界開始後的3000年,瑣羅亞斯德出現,以善的宗教教導人類。這時餘下3000年,每一個1000年末有一個救世主,即索什揚(Soshyan),他是從瑣羅亞斯德藏在湖中的精液裡生出來的。三個索什揚最後一個出現並進行戰鬥時,歷史傳說裡的英雄和妖魔都復生參戰。最後所有死者都復活了。彗星戈契希爾(Gotchihr)降落在大地上,燃起大火,一切金屬熔化為漿液,形成滾滾灼熱洪流。所有的人,生者死者都要度過洪流,善者如同浴於溫暖的乳中,經過考驗和淨化入天堂。諸神和妖魔進行最後的戰鬥,結果是後者的失敗和消滅,惡魔永久墮入黑暗深淵;大地平衍廣闊,淨化了的世界安逸寧靜,是為弗拉什卡德(frashkard),偉大的更新。
因此,祆教以火為光明之神阿胡拉的化身,故其俗以拜火為崇尚神之表現。
2、祖爾宛(Zurvan)
依照上述的宇宙起源說,世界從一開始就是二元並存,而無二者起源之說明,也就是說,並未真正解決起源問題。因此,早在阿黑門尼德時期就產生了一種理論,即祖爾宛理論,祖爾宛(帕勒維文)即「無限時間」或者「命運」之波斯音譯。其派別認為阿胡拉和安哥拉都是祖爾宛所生的一對孿生弟兄。但若依照祖爾宛派的說教,一切只有任憑前定的命運的安排,這和原始的瑣羅亞斯德教並不相容。當伊斯蘭征服伊朗後,祆教為防止本教解體,才放棄了祖爾宛派的說法。另一說認為,早在阿黑門尼德時期該理論即被視為異端。
3、七位一體的善神崇拜宗教觀
基於二元對立的宇宙觀,祆教提出「七位一體」善神崇拜的宗教觀。阿胡拉預見到安哥拉將破壞他創造的宇宙,就事先創造了6位天神,充當他創造並保護宇宙的助手。這6位天神分別是:1巴赫曼,在天國代表阿胡拉的智慧和善良,後被奉為動物神。2、阿爾迪貝赫什特,在天國代表阿胡拉的至誠和聖潔,被奉為火神,是宇宙和人類秩序的保護神。3、沙赫裡瓦爾,在天國代表阿胡拉的威嚴和仁政,乃天空之主,守衛大地,負責救助窮苦百姓。4、斯潘達爾馬茲,在天國代表阿胡拉的謙恭和慈愛,被奉為土地女神。5、莫爾達德,在天國代表阿胡拉的永恆和不朽,被奉為植物女神。這6位天神為阿胡拉所創造,但又參與了宇宙的創造和保護。儘管名稱和職司各異,但各神性質相同。也就是說,儘管他們有各自的獨立性,但共一個主體阿胡拉·馬茲達,因而稱為「七位一體」神。6位天神分別代表阿胡拉的各種優良品質,共同組成了體現所有美德的善界至上神。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次要的善界神,如牛精古爾蘇萬、遵命天使斯魯什和幸福女神阿希等。
4、善行與厚生
祆教強調善行,善行的目的是為了厚生,即要使生活富足。而要生活富足,就必須努力農耕和畜牧,這是高尚的職業,宗教上的功德。《破邪篇》提出的理想生活是「成家立業,牲畜、妻室、子女都興旺。旱地灌溉,窪地排水。」它反對齋戒禁食,理由是「吃不飽就不能完成宗教的艱巨任務;吃不飽就不能拚命勞動…..宇宙以食而生,以不食而死。」這些要求,主要為達到發展伊朗高原當地民族的生產和生活之目的。
為此,祆教還創製出三善救贖說:「善思」、「善言」、「善行」、
「善思」是指要篤信和崇敬阿胡拉馬茲達,不允許妄自尊大,不可褻瀆神明,不得心懷邪念。
「善言」是指要歌頌和讚美神主阿胡拉馬茲達及其六大從神,嚴守口戒,不得撒謊、行騙、爭吵、漫罵,不可妄行污蔑和誹謗。
「善行」是指要虔敬諸神,嚴守教規,不犯戒律,勤事耕作和養蓄,力行樂善好施、扶弱濟貧。
三善不僅是宗教信條,而且是道德規範,久而久之,乃成為波斯民族的優良傳統。

善惡對立的宇宙觀,棄惡取善的社會觀,善必勝惡的來世觀,「三善」救贖的道德觀共同構成了祆教完整的哲學體系。

五、祆教之主要儀式


祆教儀軌盡載於《阿維斯陀》,非常反覆龐雜,本問所記僅為其中主要部分。
(一)祭祀。祆教祭祀既有公共場合的祆祠,也有單個家庭的禮拜。所拜諸神以阿胡拉馬茲達為主,其次為水神阿娜希妲。因此二神與伊朗人生活密切相關,其餘則是其他神祇。
1、祭火:火為光明神阿胡拉馬茲達之化身,故為祆教信徒最重要之祭祀。祆教建有專門之火祆祠,遍佈各地。而祆教徒每日必祭火三次,於自家爐膛獻祭,祭品由清潔的木柴、香料和一小塊脂肪組成。
2、祭水:公元前5000年,伊朗雅利安人居住地就開始沙漠化,水源變得異常珍貴。人們認為水是諸神的創造,所以定期向水獻祭。祭品由牛乳和兩種代表水的滋養的動植物組成。
3、諸神祭:伊朗人也向諸神獻祭,以求得今生來世的各種幸福。祭品有植物和動物。動物以牛、馬為主,特定的動物獻給特定的神祇。植物最主要的是豪麻(一稱胡姆)。據《阿維斯陀》所記,豪麻是一種綠色植物,肉厚多汁,芬芳四溢,釀酒功傚尤好。但豪麻為今何物,卻難以考證了。
(二)節日:祆教有七大節日,起源於伊朗雅利安人的原始信仰,由瑣羅亞斯德將其發展同阿胡拉馬茲達與六大從嬸聯繫起來。分別為:
1、元旦節。最重要節日,因為它標誌著寒冬已去,暖春來臨,象徵著正義的最終勝利和永生的來臨。
2、仲春節。獻給大地之神。
3、仲夏節。獻給水神。
4、收谷節。獻給大地之神。
5、返家節。獻給植物之神。
6、仲冬節。獻給動物之神。
7、萬靈節。獻給最高神阿胡拉馬茲達。
每逢節日,祆教徒必盛裝,會聚於各地祆祠,獻祭禮拜。節日祭也是祆教徒必盡之兩大基本義務之一。
(三)祈禱
1、時辰:祆教將一天分為五個時辰,分由五位神祇保護。每一時辰都須祈禱,一日共五次,稱之為「班達吉」(意為「服侍」)。此為必盡之兩大基本義務之一
早期的祈禱辭可能取自《迦他》或者用迦他語寫成的「真言」「咒語」之類。自瑣羅亞斯德死後,祆教祭司創作了一本專門用於每月祈禱的經書,稱為《七章書》
2、信經:早期祆教徒還以「信經」形式表達基本信仰和宗教義務。《信經》共九節,迦他語寫成,當信徒入教時,都要作為誓詞整段念誦。每天祈禱也要念誦。
(四)潔淨:祆教教義曰宇宙初生本位清淨無垢,自被惡魔入侵,破壞後污染。因此每一教徒,應尊阿胡拉馬茲達召喚,奉行潔淨律法,以還宇宙本來面目。
祆教徒將事物嚴格甄別為潔淨和不潔淨兩類,信守奉行。對水、火之潔淨,尤為嚴格。在其眼中,用水清洗污穢是不能接受的,用火焚燒垃圾是不可想像的。
祆教徒強調肉體潔淨,每日每次祈禱前必先清洗臉、手、腳。如遇重大儀式,必大淨洗,並全身換上新衣。
祆教徒將食物分為可食與不可食兩大類,入口食物,要保持清潔。食器不可混用,食品分而處置。
屍體為不潔淨物,故人死後,會被送至「天葬台」,任由飛禽走獸啄食。餘下骨殖被收入石壺,另外埋葬。
萬一被不潔之物污染,一定要舉行特殊儀式除去。
總之,祆教徒潔淨之禮異常繁複嚴格,多者盡有「九天之濯」的潔淨禮。
(五)成年禮:兒童15歲視為成年,舉行成年禮。屆時,祆教社團全體成員參加。在祭司的指導下,成年少年腰間繫上長帶,共繞三匝,前後各扎一個四重結。祈禱前自行解開,禮畢繫上。此聖帶為祆教徒標誌。繞腰三匝意為善思、善言、善行等三善之禮,當常記信徒之心。





六、祆教之組織結構

最早的祆教祭司僅負責信徒之宗教生活。隨著時間推移,漸形成一特殊階層。當薩珊王朝崛起,祆教僧侶遂成其第一等級(另三等級分為戰士貴族階級、仕官或文官階級、庶民階級)。僧侶也分為不同等級,主持中央和地方大小教區的教務和歲入,與國家的各級行政機構平行,自成一獨立的系統,所以德國諾爾德克(Th.Noldeke)稱之為「國中之國」。其內部等級劃分為:
1、祆教僧侶最下層也是人數最多的一層是穆格或穆護(mogh、mogus)。
2、其上為穆貝德(mobed),主持一個教區的教務。
與穆貝德品位相當的是葉爾勃(ehrpat、herbad),意思是「火的奉祀者」,有專門知識,熟悉儀軌,主持祆祠事務。
3、穆貝德之上為穆貝德之穆貝德(mobedan mobed)或大穆貝德,相當祆教教王,他決定神學和教義問題,組織異端審判會議,參加王家御前會議,在重大國事問題上備顧問,為諸王之王的精神導師。
葉爾勃之葉爾勃(ehrpatan ehrpat)或大葉爾勃,地位僅次於大穆貝德。他以法官身份裁判案件。
此外還有些高級神職人員,如瓦爾達伯(Vardabadh,「儀軌師」)和達斯特瓦爾(dastvar,「戒律師」),前者負責禮儀咨詢,後者大概精通神學和法律,專門解決疑難問題。


七、各地祆祠
自波斯興起以前,祆教已遍佈伊朗高原。隨後幾經王朝興廢,今所存極稀。薩珊王朝時期祆祠,自本世紀30年代屢有發現,大多深埋在伊斯蘭時期廢墟的下面。這類建築一般是中央部分為祀火的圓頂方室,四周圍以拱頂走廊。另外有些附屬的建築物和花園。
(一)御火。從安息王朝起,至薩珊王朝亡,每一新王即位,既燃起象徵權力之聖火,並保持永遠不熄滅,且以此紀年。此火稱為御火,祭祠為專祠,其地多在王朝之都城。
(二)三大祠。除御火外,又有全國性聖火三處,分別屬於三個等級或階級。此三股聖火為自古所傳。
1、阿杜爾·法恩貝格(Adhur Farnbagh)是僧侶的聖火。在法爾斯卡裡揚(Kariyan)城,地處波斯灣的西拉夫(Siraf)東去達拉布基爾德(Darabgird)的大路中途,今日尚存廢墟。第10世紀仍有人從卡裡揚火祠取火攜往他出祆祠。以三大祆祠之火點燃他處較小祆祠的聖火,是一種相沿已久的習俗。
2、阿杜爾·居什乃斯波(Adhur Gushnasp)是戰士的聖火,亦即國王之火。在今阿塞拜疆的甘扎克(Ganzak)或西茲(Shiz),今太赫特·伊·蘇萊曼即西茲城祆祠的廢墟。麥思歐迪在《指要與校訂》(Tabih)中描寫第10世紀其廢墟的情況說:「時至今日還可看到建築物的殘餘部分和彩色絢爛的圖畫,上面畫著日月星辰、陸地海洋、......那裡有波斯諸王祀火之室,歷來受尊敬。它的名稱是阿杜爾·赫瓦什(Adhur Khwash)。阿杜爾是波斯語「火」的意思,赫瓦什意云「善」。每一波斯王在即位時都虔誠步行來此,祈福許願,佈施財物。」
3、阿杜爾·布爾岑·米希爾(Adhur Burzen-mihr)是農夫的聖火。在帝國東部,位於尼沙卜爾西北利宛特山(Revand)中。近代學者稱利宛特村為穆護村。
以上三處祆祠最受尊敬,所受捐獻佈施最多,因此最富足。
(三)各省祆祠,韋爾赫蘭祆祠,尤其是相傳為神話時代英雄或瑣羅亞斯德本人所創建的祆祠尤受重視。這類祆祠有徒思(Tus)的祆祠、尼沙卜爾的祆祠、法爾斯省阿拉章(Arradjan)、西斯丹省卡爾可依(Karkoy)等地的祆祠。


八、祆教與中國


公元3世紀中葉,祆教即經絲綢之路,先是從沙州、伊州、涼州逐漸傳入中國,4世紀中葉傳入中原。北魏、北周、北齊的宮廷都奉祀「胡天」。隋唐之世,宮廷雖不祭祀胡天,仍承前朝舊制,於各州置司理祆教之薩寶(薩寶何意,今學界無定論,或為穆護之別稱。),祆正等官。
但祆教信徒中華人極其有限,絕大部分為西域胡人,故祆教典籍無漢譯本。
又,從伊朗前後傳入華夏之三教,各有區別。據陳垣先生考證,祆教與摩尼教為兩種性質不同之宗教,而景教則為基督教在伊朗之聶斯脫利派轉化而來。



九、總論

祆教起源甚古,為伊朗雅利安人與印度雅利安人共同信仰宗教之嬗變,後又因哲人瑣羅亞斯德改革,遂衍化為獨特之二元神論宗教。其宗教尚存有多神論種種教派之雜糅。又於長期發展歷程中,漸漸形成某種極端排他性,二元混雜,也是其衰落的原因。總之,祆教是一種過渡型之原始宗教。
祆教之產生,也是從畜牧轉化為農耕的伊朗雅利安民族之迫切需要。過去作為遊牧民族的伊朗人信奉的善神安哥拉·阿里曼竟轉化為惡神,而阿胡拉馬茲達竟然由惡魔一變為光明神祇即是一證。祆教之諸神信仰,說教,儀禮,盡為當時生產力發展需求之反映。雖然趨於滅亡,但其優點已為四周亞歐各民族宗教逐漸吸收,此為祆教不可磨滅之功績。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拜火教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