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梁武帝:做和尚的皇帝

禰狐 2015-1-13 20:09

梁武帝:做和尚的皇帝

  公元527年,梁武帝下令在皇宮旁邊建了一座寺廟,取名同泰寺。同泰寺建成後,又在皇宮跟同泰寺對著的地方開了一個門,取名大通門(大通是同泰的反語)。這樣一來,他出宮門入廟門,出廟門進宮門,來來往往可就方便多了。這一年三月,梁武帝對文武大臣們說:自己看破了紅塵,要到同泰寺裡當和尚。不管大臣們怎麼勸說,梁武帝真的脫了龍袍,穿上袈裟,剃了頭髮,到了同泰寺。
  
  在同泰寺裡,梁武帝住的是便房(一般房屋),睡的是素床,床上張的是普通老百姓用的葛帳,用的茶具和碗都是土瓦器,乘的是小車,每天不但晨鐘暮鼓念經文,還要和寺內僧眾一樣打掃佛殿,和真和尚一模一樣。
  
  滿朝文武大臣急壞了,他們一起到了同泰寺,給這位和尚皇帝跪了一地,又是磕頭又是央求,請他回宮執政。梁武帝開頭怎麼也不肯答應,直到群臣用一億萬錢(古代一億是十萬,一億萬相當於現在的十億)的代價向同泰寺奉贖,和尚默許之後,梁武帝才勉勉強強點了頭。
  
  為了統治全國僧尼,梁武帝敕命法超為都邑僧正(首都僧官,總管建康僧侶),以法雲為大僧正(最高僧官,總管全國僧侶),要法超制定《要律儀》,共十四卷,命法正創立僧尼規誡。他又一連寫了四篇《斷酒肉文》,以宣揚他的蔬食(素食)主張。在這裡,他不但禁食酒、魚、肉,改行素食,還以所謂菩薩心腸禁殺眾生。他在《與周舍論斷肉敕》中說:“眾生所以不可殺生,凡一眾生,具八百戶蟲命,經亦說有八十億萬戶蟲,若斷一眾生命,即是斷八百戶蟲命。”他還以皇帝的權威,下令在全國僧尼信眾中強制實行素食制度。
  
  佛教本來並不主張絕對素食,佛戒只規定“不殺生”,並未規定“不食肉”。無論是居家的佛教信徒所受的“五戒”,還是出家的“沙彌十戒”和“比丘二五五十戒”都未禁止食肉。所以,粱代以前的佛教僧侶,一般都是吃葷的。到了梁武帝,他決心要改變這一習慣,最後勒令僧尼一律素食。
  
  梁武帝在其所撰《斷酒肉文》裡向僧尼們說,他之所以要僧尼們蔬食,乃是為了大家好,為了能使大家“遠離地獄”,得好果報。所以,請大家“勿怪弟子蕭衍向來所白”。
  
  梁武帝的《斷酒肉文》發佈後,仍有不少僧眾對推行素食制度不滿。這些僧尼以“律中無斷肉及懺悔食肉法”為依據,和梁武帝大唱反調。他們振振有詞:佛祖的節律中本無斷肉及懺悔食肉之法,我們為什麼要自行戒律,提出“斷酒肉”呢?為了制服那些不服氣的僧侶們,梁武帝召集了一次“御前會議”,由他發問,由“三律師”回答。當然,這“三律師”都是御用的。他們的回答都是按照梁武帝的旨意進行的。最後的結論,當然只能是一條:僧尼必須禁斷肉食。
  
  剛開始推行素食制度時,寺廟中的那些僧眾,盡是一些“酒肉和尚”。但是,梁武帝的用意並不是在於揭露那些僧侶的劣跡,而是要強調他的素食主張。梁武帝的“斷酒肉文”的理論根據,是《涅盤》等經的大乘教義。他以教義取代戒律,強令僧尼們一律遵守,否則“當依王法治問”!迫于“皇帝菩薩”的權威,僧尼們只好就範。從此,我國便形成了佛教徒(包括出家僧尼和在家信徒)一律素食的傳統。於是,在世界佛教史上就出現了一種很特殊的現象:中國的漢族佛教徒吃素。迄今為止,除了我國漢族佛教徒之外,包括我國藏、蒙、傣等各兄弟民族的佛教徒在內的世界各國(例如東南亞各國以及日本等國)的佛教徒仍然都是吃葷的。而我國漢族佛教徒吃素這一傳統的形成,則始于梁武帝。
  
  梁武帝崇佛,不但要求廣大僧眾禁斷肉食,而且身體力行,帶頭遵守佛門的清規戒律。他是很能吃苦的,經常過著苦行僧一樣的生活。在同泰寺“捨身”時,他獨對青燈古佛,“刺血經書,坐禪不食”,禮佛真正達到了“無我”的境界!他的許多著作都是在這個時候產生的。即便在寺院當和尚,他也能“勤於政務”,“孜孜不怠”。他每天四更天便起床,念完早課,便對著燭光批閱奏章,很多詔令都是他親手寫成的。
  
  梁武帝還把他在寺院的清規戒律的生活作風推廣到皇宮內部。他下令,織錦花紋不得用仙人鳥獸形狀,以免裁剪有失仁恕。這位皇帝每逢禮佛,都身著“乾陀袈裟”,他的臣子上奏表,亦稱其為“皇帝菩薩”。
  
  過了兩年,也就是中大通元年(529年)九月,梁武帝在同泰寺裡舉行了一次佛教的大典,叫做“四部無遮大會”。“四部”指的是和尚、尼姑、善男、信女;“無遮”就是沒有阻隔的意思。不管有錢的沒錢的,地位高的地位低的,有知識的沒有知識的,誰都可以參加這次大會。開會的這一天,寺廟裡鐘鼓齊鳴,樂隊又吹又打,熱鬧非凡。佛堂裡,香煙繚繞,拜佛的人一個接一個。梁武帝也身穿袈裟,口念佛號,帶著一批大臣前來拜佛。他拜完了佛,又犯了當和尚的癮,說這回非要當和尚不可,不願回宮去了。
  
  當晚,梁武帝便住在同泰寺裡,依然是素床瓦器,和普通僧眾一樣。第二天,他到佛堂上為四部大眾(即和尚、尼姑、善男、信女)開講《涅崒經》。他知識淵博,講得活靈活現,還真像那麼回事。
  
  大臣們又急壞了。他們到同泰寺勸梁武帝回宮,去了一次又一次,結果全白費功夫。最後,梁武帝放出話來,他已經是同泰寺的人了,要想讓他離開同泰寺,非得積大德、做善事不可。怎麼積德行善?大臣們思來想去,還得是老辦法。於是,由公卿以下群臣出錢一億萬奉贖,梁武帝方才于十月還宮。
  
  第三次“捨身”,與第二次“捨身”相隔十五年之久。“中大同元年(546年)三月……庚戌(初八),幸同泰寺講《金字三慧經》,仍施身。夏四月丙戌,皇太子以下奉贖
  
  ,仍於同泰寺解講,設法會,大赦,改元。是夜,同泰寺災。”
  
  第四次“捨身”時,梁武帝已是八十四歲高齡:“太清元年(547年)……三月庚子(初三),幸同泰寺,設無遮大會。上釋禦服,服法衣,行清靜大舍,名曰‘羯磨’。以五明殿為房,設素木床、葛帳、土瓦器、乘木輿、私人執役。乘輿法服,一皆屏除。……乙巳(初十),帝升光華殿講堂,坐師子座,講《金字三慧經》,捨身。夏四月庚午(初四),群臣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菩薩,僧眾默許。戊寅(十二日),百辟詣風莊門奉表,三請三答,頓首,並如中大通元年故事。丁亥(二十一日),服袞冕,禦輦還宮。幸太極殿,如即位禮,大赦,改元。”

禰狐 2015-1-13 20:09

  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的開國皇帝是個馬上皇帝,也是個喜歡做和尚的皇帝。這就是有名的梁武帝蕭衍。
  
  蕭衍,字叔達,南蘭陵中都裡(今江蘇武進縣)人。他原來是南朝齊的官員,後來逼齊的皇帝“禪讓”,自己建立了梁。蕭衍做皇帝時間長達四十八年之久,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
  
  出眾的謀略
  
  464年的一天,蕭順之家的第三個兒子出世了。父母為他起了個小名,叫練兒。孩子長到六七歲時,該上學了,父親又給他起了個學名——蕭衍,字叔達。
  
  一個官員家中生了個兒子,這本來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但是,由於這個孩子後來當了皇帝,成了“天之驕子”,“貴人自有異相”,他的出身也便被塗上了好多神秘的色彩。據說,蕭衍生下來時樣子就很奇特:兩胯駢骨頂端高高隆起,舌頭和右手上還有文字,身上不時發出神異的光彩……這當然是騙人的鬼話,不足為信。
  
  是蕭衍的杜撰,還是無聊文人的幫閒?不得而知。其實,這也不是蕭衍的發明創造。在中國古代,封建帝王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每個朝代都在製造著神話,編織著謊言。中國古代的悲劇是,善良的人們只知對皇帝頂禮膜拜,把宮廷看得無比神聖。其實,宮廷絕不是聖潔的殿堂,皇帝也不是天之驕子,宮廷裡到處充滿著血腥、污穢和陰謀。
  
  古代創業之君,在血腥廝殺中登上帝位以後,為了抬高門第,總要找個名人當祖宗。蕭衍沒有那麼幸運,姓蕭的祖上沒出過皇帝,不得已只好退而求其次,把漢高祖的第一功臣、丞相蕭何當作自己的祖先。
  
  不過,蕭衍和蕭齊皇族卻是同宗。從血緣上來看,蕭衍和齊關係很密切。他的父親蕭順之是南齊開國皇帝蕭道成的族弟,他們都是東晉淮陰縣令蕭整的後代。他父親曾經做過侍中、衛尉等高官。蕭衍後來之所以能建立功勳,並最終建立梁朝,他的家族背景起了很大作用。
  
  蕭衍小時候就很聰明,而且喜歡讀書,是個博學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學方面很有天賦。當時他和另外七個好友被稱為“八友”,其中包括歷史上有名的沈約、謝眺、範雲等。沈約後來寫了《宋書》、《齊紀》等書,而謝眺則是這時期有名的詩人。不過,這八個人當中,蕭衍的膽識卻是其他七個人無法相比的。
  
  在隋朝隋煬帝正式創立科舉制度之前,中國官吏的選拔基本上是世襲加推薦兩種形式,所以,家族的背景尤其重要。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更注重門第觀念,不是名門望族的人,想做官是非常困難的。蕭衍因為有先天的家族背景,所以剛做官時就是在衛將軍王儉手下,升官的機會比其他人要多。
  
  果然,王儉見蕭衍很有才華,言談舉止也很出眾,於是就提拔他做了戶曹屬官。因為他辦事果斷機敏,和同事以及上司關係融洽,不久又被提升為參軍。後來因為父親去世,他回去守喪三年,然後複官,升任太子庶子和給事黃門侍郎。
  
  在封建時期,官吏遇到父親去世,必須回家奔喪守孝三年,否則要受到法律處罰。當時的法律制度和倫理道德是結合在一起的,叫做“禮律合一”,即禮教要求的也就是法律所要求的。其他的要求也有很多,例如自己所做的官職有和父親名字同字或者同音的不能做官,要報告有關部門,進行調整。做官的當地的地名也不能觸犯父親的名諱。
  
  到公元493年,齊武帝病重時,當時的大臣王融想在武帝去世後立自己喜歡的皇帝,以便控制掌握政權。後來事情敗露,王融被入獄賜死。對於王融的如意算盤和悲慘結局,蕭衍原來就已經推算出來了,他的好友范雲由此對他異常敬佩。
  
  齊武帝去世後,新皇帝只知道吃喝玩樂,根本不理政務,對大臣的勸諫也不接受。掌權的大臣蕭鸞很生氣,打算把他廢掉,另立皇帝。在和蕭衍他們商議時,蕭衍表示反對,他說:“廢立皇帝是大事,不能輕率從事,現在廢立難免會遭到眾王爺的反對。”
  
  蕭鸞則說:“現在的眾王爺沒什麼才能,只有隨王蕭子隆文武兼備,而且佔據荊州。如果把他召回來,就萬事大吉了。但怎麼才能讓他回來呢?”
  
  蕭衍說:“這個隨王其實徒有虛名,並無什麼真才幹。他的屬下也沒有出色的人,只是依賴武陵太守卞白龍和另外一個,這兩個也是無能之輩,貪圖金錢富貴,到時候只要一封書信許諾高官厚祿,就可以把他們輕易地召回來。沒有了左膀右臂,那個隨王到時候也會跟著回來的。”
  
  蕭鸞對蕭衍的分析很贊同,於是照他們商議的執行。先是廢立了皇帝,自己掌握朝政大權。三個月之後,蕭鸞乾脆自己做了皇帝,這就是齊明帝。
  
  在這場骨肉相殘的權利角逐中,蕭衍為齊明帝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立下了汗馬功勞。蕭鸞做皇帝之後,沒有忘記蕭衍的謀劃之功,把他提拔為中書侍郎,後來又升為黃門侍郎、建陽縣男,采邑三百戶。蕭衍的地位開始顯赫起來。在以後的幾年中,蕭衍的軍事、政治才幹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地位不斷上升,逐漸成為南齊政治舞臺上舉足輕重的人物。
  
  韜光養晦
  
  齊明帝以篡得位,名分不正,總害怕齊高帝和齊武帝的子孫起來推翻他。為了根絕後患,他對高、武子孫大開殺戒。齊高帝十九子中除十一人早死外,其餘八人都是被他殺死的;齊武帝二十三子中除七人早死外,其餘十六人也全部死在他的手裡。在齊明帝統治的五年時間裡,高、武的孫輩們每天也都是戰戰兢兢,不知大禍何時降臨到自己頭上。他們中的大部分最終還是免不了被誅戮的命運,只有少數人由於一些大臣的保護,才僥倖活了下來。
  
  零陵內史範雲是竟陵王蕭子良的故吏,蕭子良在世時,二人相處甚密。所以,蕭子良死後,範雲非常注意保護他的子孫。一天,范雲乘齊明帝召見的機會,對他說:“太宰文宣王(蕭子良)活著的時候,曾對我說過,他曾經做過一個夢,夢見身處一座高山之上,山上面有一個深坑,文惠太子先掉下去了,接著武帝也掉下去了,最後文宣王自己也掉下去了。文宣王又說,他掉進深坑裡之後,看見您身穿禦袍坐在禦床之上,不知這意味著什麼?他囑咐我不要輕易向別人洩漏。”
  
  齊明帝聽罷,流著眼淚對範雲說:“文宣王有恩於我,我不能辜負他!”從此,他對蕭子良的後代的態度有別於其他宗室。就這樣,由於範雲的這一通胡編亂造,使得齊明帝放過了蕭子良的後代。不過,蕭子良的兒子們後來還是讓東昏侯蕭寶卷殺掉了。

禰狐 2015-1-14 03:12

梁武帝出家為僧

  梁武帝蕭衍原是南朝齊雍州刺史,負責鎮守襄陽。他乘齊朝內亂,起兵奪取帝位,建立了梁朝。他看到前面宋、齊兩個朝代皇族內部互相殘殺,引起內亂,從而導致亡國,所以對親屬十分寬容,即使有人犯了罪也不責罰。
 
     梁武帝還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對佛教在中國的普及做過很大的貢獻。他在建康造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同泰寺,每天早晚兩次,都要到寺院去燒香拜佛,聲稱這樣做是為了積功德,替老百姓消災。
 
     公元519年,梁武帝到寺院受菩薩戒。由於他的提倡,王侯子弟都以受戒為榮。南朝佛教在這時進入全盛期。在他的影響下,長子蕭統(昭明太子)、三子蕭綱(簡文帝)、七子蕭繹(元帝),以及許多官員,都信奉佛教。
 
     有一次,梁武帝接到當時南海(今廣東廣州)最高行政長官——刺史蕭昂的報告:從佛教發源地印度來了一位叫達摩的高僧。梁武帝不敢怠慢,馬上派人專程前往,迎接達摩到都城建康。
 
     梁武帝一見到達摩,就迫不及待地問道:“我一直致力於建寺、造塔、寫經、度僧、造像等佛門的基本建設,做了這麼多好事,有多少功德?”
 
     達摩不緊不慢地回答:“沒有功德。”
 
     梁武帝不解地問:“為什麼沒有功德?”
 
     達摩誠懇地說道:“因為這些都是表面文章,不是實在的功德。”
 
     梁武帝聽了很失望,這不是他所期望的答案。沉默了一會兒,他又換了個話題:“什麼是佛學的真諦?”
 
     達摩回答:“沒有絕對的真理。佛在心裡,心即是佛。”
 
     又是這種不著邊際的話、不冷不熱的態度!梁武帝有些不愉快,甚至沒有了提問的熱情。
 
     達摩見話不投機,便起身告辭了。
 
     送走達摩後,梁武帝吐了一口氣,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他想,自己雖然貴為天子,但不知道為什麼,在達摩面前,總覺得有些壓抑。
 
     梁武帝把自己與達摩談話的內容,告訴了師父志公禪師。
 
     志公急切地問道:“現在達摩大師在哪裡?”
 
     梁武帝輕描淡寫地說:“他走了。”
 
     志公頓足道:“怎麼能讓他走呢!”
 
     “為什麼?”
 
     “因為他的話說得妙極了,不是常人能說、敢說的。這位達摩大師能為我們解說佛教的真諦,皇上怎麼能怠慢他呢!”
 
     聽志公禪師這麼一說,梁武帝懊悔莫及,派人去追趕達摩。但已經遲了一步,達摩已去了北魏,成為中國禪宗的開山祖師。
 
     梁武帝到了老年,決定捨棄皇位,出家到同泰寺去做和尚,以顯示自己對佛法的虔誠。
 
     國不可一日無君,皇帝出家了,朝廷大事由誰說了算?大臣們急得團團轉,梁武帝才做了四天和尚,大臣們就把他接了回來,要他繼續主持朝政。
 
     梁武帝回宮後,想想不對:“普通百姓出家後,要還俗還得拿一筆錢向寺院贖身;我是堂堂一國之君,還俗怎麼能不出錢呢!”
 
     於是,梁武帝再次“捨身”到同泰寺出家。這次大臣們又來請他回宮,他說什麼也不答應了。有個大臣忽然靈機一動,說道:“皇上既然‘捨身’為僧,我們就要為他‘贖身’,才能請他回宮啊!”
 
     大臣們覺得這話有道理,就化了一萬萬錢,去同泰寺為梁武帝“贖身”。寺院住持收到這麼一大筆贖金很高興,十分爽快地同意這位皇帝和尚還俗。
 
     過了不久,梁武帝第三次“捨身”到同泰寺出家。而且,他為了表示自己虔誠信佛,不但“舍”了自己的身子,還把宮內的人以及全國的土地都“舍”了。
 
     梁武帝“舍”得多,為他“贖身”的錢也要化得更多。大臣們花了一個月,湊足了二萬萬錢,又把他贖了回來。
 
     過了一年,梁武帝第四次又到同泰寺出家。大臣們只得又用一萬萬錢為他“贖身”。
 
     梁武帝前後四次出家當和尚,大臣們共花了四萬萬“贖身”錢,把國庫都給折騰光了。梁武帝晚年一心只想當和尚,不管國家大事,朝政混亂,最後連自己的命也保不住了。
 

[[i] 本帖最後由 禰狐 於 2015-1-14 03:29 編輯 [/i]]

禰狐 2015-1-14 03:16

“和尚皇帝”梁武帝為何餓死於僧寺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名作,詩中以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南朝佛教的興盛。南北朝時,佛教大盛,南朝梁武帝蕭衍是位吃齋信佛、極力倡導發展佛教的皇帝,他曾四次捨身到同泰寺(今南京雞鳴寺)當和尚。所謂捨身,一是舍資財,即把自己的所有身資服用,舍給寺廟。還有一種是舍自身,就是自願加入寺廟為眾僧服役。梁武帝於公元527年、529年、547年三次捨身。捨身第一次是4天,最後一次長達37天。而每一次都是朝廷用重金將其贖回。寺廟因他又獲得了可觀的收入。他在位時,佛教在梁朝盛極一時,光當時的建康城內外就有佛寺500多所,僧尼10萬餘人。公元504年,他親自率領僧俗2萬人在重雲殿的重雲閣,撰寫了《舍道事佛文》。   

  梁武帝一心崇佛,荒廢了朝政,社會矛盾不斷激化。梁武帝早年無子,過繼侄兒蕭正德為嗣子做太子,後來梁武帝生了個兒子,取名蕭統,隨即被立為太子,而侄子蕭正德被改封為西豐侯。這讓蕭正德心裡憤憤不滿。正在此時,東魏大將侯景因與政敵高歡不合,轉投了梁朝,梁武帝封他為河南王。侯景為人陰險奸詐,他看到皇族矛盾重重,認為有機可乘,於是勾結蕭正德起兵發動政變,答應事成之後讓蕭正德做皇帝。最後叛軍攻進了建康城,困住了宮城,後又引武湖水去漫宮城。梁武帝這位和尚皇帝被困在宮裡。一籌莫展,也沒有人去過問他,這位皇帝最後竟被活活餓死在宮裡,無獨有偶,《中華野史鏡鑒》上也曾記載:“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三月,侯景攻下宮城。蕭衍飲食斷絕,口中苦澀,連呼:“蜜!蜜!”最後餓死于淨居殿,時年86歲,蕭正德最終也沒做成皇帝,事成後就被侯景殺死了。   

 

禰狐 2015-1-14 03:29

北魏發生內亂以後,南方的梁朝曾經幾次起兵北伐。但是梁武帝指揮無能,不但不能恢 複土地,反而死傷了無數軍民。北魏分裂後,也沒有能力再進攻南方,梁朝才有一個比較長 的安定時期。

     梁武帝看到宋、齊兩個朝代都因為皇族之間互相殘殺而發生內亂,他就對自己親屬格外 寬容。皇族中有人犯罪,他只好言好語教訓一番,從不辦罪。梁武帝有個六弟臨川王蕭宏, 是個貪得無厭的人,盡情搜刮財富。臨川王府內室後面有幾十間庫房,平日鎖得嚴嚴實實 的。有人懷疑裡面藏的是兵器,向梁武帝告發,說蕭宏私藏兵器,準備造反。

     梁武帝聽說他弟弟要奪他的權,也有點吃驚,親自帶領禁軍去搜查。蕭宏一見梁武帝, 神色慌張。梁武帝更加起了疑心,就命令蕭宏把庫房全部打開,讓他挨間檢查,打開庫房一 看,發現其中三十多間庫房裡都堆滿了錢,共有三億萬以上,其他的庫房裡囤積著布、絹、 絲、綿等雜貨,更是多得不計其數。

     蕭宏跟在梁武帝后面,心驚膽戰,怕梁武帝發現了他的贓物,一定要辦他的罪。想不到 梁武帝檢查完了,轉過身來,笑嘻嘻地對蕭宏說:“阿六,你的日子過得不錯嘛!”

     打那以後,他知道蕭宏不會謀反,反而對蕭宏更加信任了。

     梁武帝對親屬和士族百般縱容,對待百姓就完全是另外一套,誰觸犯當時的法律,就要 嚴辦。如果一個人逃亡,全家人都要罰做苦工。這樣,貴族官僚有恃無恐,更加橫行不法, 有的甚至在大街上公開殺人,都沒有人敢干涉。

     有一個正直的官員賀琛上了一個奏章,對梁武帝提出四條意見,說現在各地州郡官吏搜 刮殘酷,百姓實在受不了:官員窮奢極侈,浪費太嚴重;奸臣當道,作威作福,陷害好人;

     大造官府,沒完沒了,百姓終年服役不得休息。

     賀琛說的條條是事實,但是梁武帝一句也聽不進。他口授一道詔書,責備賀琛。在那份 詔書裡,他把自己說成一個天底下少有的賢明君主,又是勤勞,又是節儉,把賀琛的意見頂 了回去。

     梁武帝也是個佛教信徒。他在建康建造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同泰寺,每天早晚到寺裡去燒 香拜佛,講解佛法,說這樣做是為了替百姓消災積德。到了他年老的時候,更幹出一件奇怪 荒唐的事來。

     有一次,他到同泰寺“捨身”,也就是要出家做和尚。皇帝做和尚,這還是破天荒第一 次。可是皇帝說要出家,誰敢反對!再說,那時候佛教盛行,皇帝肯做和尚,還表示他對佛 法的虔誠哩。

     梁武帝做了四天和尚,宮裡的人把他接回去了。後來他一想,這樣做不妥當。因為按當 地的風俗,和尚還俗,要出一筆錢向寺院“贖身”。皇帝當了和尚,怎麼能夠例外。第二 次,他又到同泰寺捨身,大臣們請他回宮,他就不答應了。

     後來,大臣們懂得他的意思,就湊了一萬萬錢到同泰寺給這位“皇帝菩薩”贖身。寺裡 和尚能夠收進一大筆錢,怎麼不高興,當然同意他還俗。大臣們就排了儀仗,到寺裡把他接 回來。

     第三次,梁武帝又想個新花樣,他到同泰寺捨身的時候,說他為了表示他對佛的虔誠, 不但自己的身子舍了,還把他宮裡人和全國土地都舍了。

     舍的多,贖的錢當然應該更多。過了一個月,大臣們就湊足了二萬萬錢去把他贖了回來。

     說巧也巧。正好在那天晚上,同泰寺裡的一座塔被火燒了。和尚趕快報告梁武帝。梁武 帝合著手掌,說這一定是惡魔幹的。他又下了一道詔書說:“道越高,魔也越盛。我們要造 更高的塔,才能壓住魔鬼的邪氣。”

     過了一年,他又舍了一次身。大臣們又花了一萬萬錢把他贖回來。梁武帝前後做了四次 和尚(一說是三次),大臣們一共花了四萬萬贖身錢。這筆錢,當然轉嫁到老百姓身上去了。

     梁武帝熱心做和尚,把朝廷大事弄得混亂不堪。有個野心家就利用他的昏庸,發動了一 場空前的大叛亂。

 

清純學生 2016-7-15 18:39

總覺得此人不負責任
難怪晚景淒涼

灑鹽白煮蛋 2019-10-31 20:10

梁武帝
他以為他是造福百姓,其實他在造禍百姓
我對規定和尚吃素沒什麼意見,不少和尚也是會私下偷吃、跟女人上床
只差在檯面上跟檯面下而已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梁武帝:做和尚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