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不求助的人》作者:佚名【完結】

end90101 2015-5-9 23:52

《不求助的人》作者:佚名【完結】

上月末,德國之翼編號為4U9525的空客A320型客機,徑直撞上法國阿爾卑斯山脈南麓,150名機上人員全部喪生。此後的發現令人難以置信,27歲的副駕駛盧比茨選擇了墜毀飛機。調查人員隨後瞭解到,他可能患有抑鬱症,同時,他的弱視或許在持續惡化。視力和心理問題給盧比茨的職業前景籠上陰影,而他沒有選擇求助。

曾執飛10年的安德魯•麥吉為《紐約時報》撰文,說飛行員的工作要義在於「每次都一模一樣地執行一成不變的程序」:飛前準備、發動、滑行、起飛、降落。每個步驟都有備忘清單,每種緊急事故都有應急程序。為了將人為差錯降到最低,飛行員牢記每個標準流程:機械故障怎麼辦、乘客失控怎麼辦、另一個飛行員急病怎麼辦。惟獨一件事缺乏流程——當你自己出了問題,怎麼辦?

「求助」似乎從來不是首選項。遇到難題自己解決,不行就上網搜搜方法,還不行,則「咬緊牙關熬過去」。不求助的表面理由是不麻煩別人,但更真實的擔憂大概是「如果開口求助,別人會認為我能力低下,我會因此喪失各種機會」。本質原因在於,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在他人面前表現出眾」。

目標可細分為兩種,「精熟型目標(mastery goal)」和「績效型目標(performance goal)」。精熟型目標更重視過程而非結果,認為目的是自我提升,不是獲得肯定。哪怕現在還「做不到」,但通過不斷努力也能有所進步。既然目標是「成為更好的自己」,那麼遇到困難時,自然會尋求幫助。而績效型目標只看最終結果,你要麼「能做到」,要麼「不能做到」,要麼力壓眾人表現出色,要麼挑戰失敗淪為笑柄。既然目的是「從他人那裡獲得肯定」,感覺上像是「示弱」的求助就不會被列入選項。

沃頓商學院的研究者曾讓學生做7道智商測量題,被告知「每對一題得1美元」的學生裡,有73.5%在求助機會出現時選擇了求助。被告知「其他人會給你打1至7之間的分數,根據分數得美元」的學生裡,只有32.7%選擇了求助。一旦目標是「讓別人覺得我好」,求助的幾率就會大大下降。

不幸的是,飛行員這個職業本身,自帶「績效型目標」。同僚和上司對你的評定十分重要,你要麼優秀到可以讓一機人以命相托,要麼資格不夠,必須離開飛行員這個崗位。

「不求助之人」並不少見。不過,「績效型目標」者不知道的是,求助他人時,其實會提升此人對你的評價。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智慧過人,可以為別人授業解惑,而「懂得向聰明的我詢問智慧建言的人,一定也是聰明人」。沃頓商學院的研究者發現,腦力競賽中接到「搭檔」求助的人,賽後給搭檔打了更高的能力分。2010年,美國西北大學研究發現,老闆其實更喜歡那些遇到困境會主動求援的下屬,某種意義上,「求指點迷津」可能是對老闆最好的恭維。

說到底,不管目標是獲得成長還是讚賞,求助都是幫助達成目標的大道。越早尋求幫助,越有機會讓自己成長,也越有可能掌握技能、成功解決問題,週遭人對你的評價也會因此上升。反倒是不求助的人,萬一拖到事情無法收拾,自己的自信和風評都會落到極低。

最後一次執飛前,盧比茨有許多選擇。他可以接受醫生幫助;可以帶上病歷求助於公司。然而,他選擇了保持沉默。3月24日10時29分,機長桑德海默離開駕駛艙,盧比茨反鎖艙門接管飛機。10時40分,4U9525右翼撞山。11分鐘裡,機長呼喊、乘客驚叫,盧比茨始終不發一言。

不懂求助的人,到悲劇發生的最後一刻,也只是沉默。

你是願意尋求心理援助的人嗎?

請對比以下句子描述的情形和你的觀點,分數越高表示和你的觀點越相符。「絕對反對」記0分;「不太贊同」記1分;「有點贊同」記2分; 「絕對贊同」記3分。

假如我確信自己的精神正在崩潰,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去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我覺得,跟心理醫生討論我的問題算不上什麼好辦法,沒法幫我解決我的情緒問題。

假如我此刻正經歷人生裡重大的情感危機,我確信我能在心理治療中獲得寬慰。

有些人沒有心理醫生的幫助也應對了自己的痛苦和恐懼,我覺得這樣的態度有些令人欽佩。

如果我憂慮或沮喪了好一段時間,我會想要尋求心理援助。

未來我可能會想要接受心理諮詢。

有情緒問題的人不太可能獨自解決掉,在專業的心理幫助下他們更可能解決這些問題。

考慮到心理治療要花費的時間和金錢,我懷疑心理治療對我這樣的人可能不太值。

一個人應該先嘗試著獨立解決自己的問題,心理諮詢應該是不得已時的最後手段。

個人問題和情感困擾,和其他很多麻煩一樣,可以隨著時間流逝自然解決。

總分=ヾ+(3-ゝ)+ゞ+(3-々)+ぁ+あ+ぃ+(3-い)+(3-ぅ)+(3-う)

平均分約為17,如果你的分數較低,很可能在需要幫助時不願求助。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求助的人》作者:佚名【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