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邃的微笑 2023-10-31 02:49
《戰爭與我們的距離:從一顆子彈、一隻病毒、一枚火箭、一張紙鈔、一場考試》作者:《
戰爭與我們的距離:跟著《少年報導者》從一顆子彈、一隻病毒、一枚火箭、一張紙鈔、一場考試,揭開全球5種熱戰的新聞實境與影響(首刷限量附贈精美雙面印刷海報)
作者:《少年報導者》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3/08/31
內容簡介
[b]《少年報導者》帶你理解世界,放眼未來!
第一本針對台灣兒童與少年、深度了解國內外重要時事專書
圖文整合、資訊圖解,培養孩子國際視野、媒體識讀能力首選 [/b]
╭─────────────────────────────────────╮
★首刷限量精美雙面印刷海報★
A面:視覺化火箭演進史/B面:12位太空人登月足跡全蒐錄
尺寸:54*40CM/用紙:維納斯凝雪映劃紙
╰─────────────────────────────────────╯
原斗國小教師、作家 林怡辰/資深媒體人 黃哲斌――專文推薦
作家 小野/作家、文學評論家 朱宥勳/知名主持人 何戎/資深媒體人 李四端/漫畫家 阮光民/前國語實驗國小校長、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顧問 林玫伶/Podcaster 敏迪/作家、資深媒體人 野島剛/台灣閱讀與學習教育學會理事長、清華大學台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 陳明蕾/立法委員、兒童閱讀推廣者 陳培瑜/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曾世杰/公民教師、作家 黃益中/作家、資深童書編輯 黃惠鈴/考試院長、前教育部長 黃榮村/兒科醫師、作家、YT頻道主持人 黃瑽寧/台灣大學醫學系教授 黃韻如/「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 楊貴智/為台灣而教基金會創辦人 劉安婷/水牛書店X我愛你學田負責人 劉昭儀/知名作家、正向心理學家 劉軒/導演 盧建彰/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副院長暨俄羅斯研究所所長 魏百谷/台灣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嚴長壽――重磅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你可曾想過,即便俄烏戰爭波及範圍幾乎僅限於烏克蘭,全世界的人們都可能間接地參與了這場戰事?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又是如何催生中國少有的民間抗爭白紙革命?近年國際間如火如荼展開的太空競賽與發展,台灣是否參與其中?「阿提米絲計畫」又是什麼?台灣人很愛去日本旅遊,但你知道日圓貶值會對國際造成什麼影響?每年都有十幾萬名學子參與學測或推甄,那麼台灣的中小學生們又對進入頂大有什麼疑問與看法?
且讓《少年報導者》帶你直擊發生在俄烏戰場、防疫前線、太空場域、貨幣市場、升學現場中的有形無形戰爭!翻開本書,你將看到:
★ 人物故事:5個焦點人物,帶你走進重大新聞現場!
★ 新聞關鍵字:12張圖卡,帶你掌握俄烏戰爭與白紙革命概要!
★ 漫畫故事:前進戰場,看記者穿上防彈背心與Fixer一起出生入死!
★ 時事測驗:2組測驗題,解鎖政治、經濟、科技、人文等知識素養!
★ 同學點評:38則提問與評論,看見更多少年觀點!
★ 校園攝影共創:看小記者們用影像記錄金門城隍爺遶境,用文字書寫生活!
好評如潮:
未來的少年要給他們未來的知識和視野,這本書正是一種典範。
──作家 小野
我成長時代有《國語日報》,東方出版社相伴。今日的年青人更幸運,因為他們有《少年報導者》作為良師,引領人生。
──資深媒體人 李四端
圖像,吸引目光的關鍵是它傳達出故事意象。但是沒有輔以文章,會有各自解讀的分歧。好的報導,能把圖像與文章編輯得像是原本就是一體,又能兼顧內容的多面與不偏頗的平衡。人一直都生活在報導裡,《少年報導者》提供非常好的內容選擇,兼具圖像的感性與報導所需要的理性。
──漫畫家 阮光民
(本書)是難得一見的好訊息文本。是真實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圖文整合、資訊圖解、媒體識讀、國際視野,在108課綱中都是再三強調的,而課綱中強調的,就是孩子未來重要的關鍵能力、處理資訊、解決問題的核心。
──原斗國小教師、作家 林怡辰
世上戰爭應該消失,但不會消失。國家無法逃避戰爭,就像人們無法逃避疾病一樣。那麼我們起碼要知道什麼是戰爭?為何人要打戰?這就是兒少學習戰爭的意義。這比片面地鼓吹和平,更有效於防止戰爭。
──作家、日本資深媒體人 野島剛
為什麼在海量資訊的年代裡面,我們還需要少年報導者和這樣的書籍?因為他們不只是新聞媒體,也不只是書籍,更是為讀者將迅速多變難以掌握的世界,編輯成為了極富思辨性和練習批判思考的重要素材,青少年讀者必定會在本書中,逐漸理解這個社會,也理解處在社會中的自我。
──立法委員、兒童閱讀推廣者 陳培瑜
這本具新聞感的雜誌書,補上台灣少年讀物界最缺的訊息式文本,可以讓少年讀者看見不一樣的天空,激發對身處世界的熱情。
──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曾世杰
透過專業新聞人的企劃、詮釋、轉譯,以嚴謹的態度、親近的文體,提供未來世代認識時事的可信角度。
──媒體人 黃哲斌
校園不是高牆,它是學生認識國家社會的第一塊敲門磚。本書透過系統化的書寫編排,爲青少年打開國際視野,培養人道關懷,教育是一輩子帶得走的能力。
──公民教師、作家 黃益中
一本協助青少年提升眼界,走進世界迎向未來的入門書!
──考試院長、前教育部長 黃榮村
戰爭從未離我們遠去,了解戰爭才能讓我們接近和平,跟著《少年報導者》到8千公里外的烏克蘭了解戰爭的無情,一起珍惜民主跟和平的寶貴。
──「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 楊貴智
在這本書中,你能讀到的不只是知識,而是資訊爆炸時代中,難得的清晰與開闊,每一頁都是一份給孩子們充滿靈魂的禮物。
──為台灣而教基金會創辦人 劉安婷
對於一個有抱負的記者來說,最好的素質就是好奇心。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台灣出現了一個有深度、高度專業、且處處以關懷視角報導世界的新媒體:《少年報導者》。它豐富了我的知識,也啟動了我的好奇心!
──知名作家、正向心理學家 劉軒
有人說人生如戰場,那然後呢?也許,理解是準備的第一步。別再假裝沒事了!和《少年報導者》一起好好了解,好好生活,你可以是位堅強的好孩子。
──導演 盧建彰
讀者感想
請謹慎思考你的媒體與各項消息來源,臺灣對於新聞的自由度極高
可惜許多媒體人礙於其內部時限內交稿的壓力機制
大多會選擇從網路上任意一篇行車記錄器的內容就能當成一篇新聞播出
紙媒的墮落甚至遠遠早於傳媒影視,早期連手錶和搭公車都能進行報導…
其實有點難過當國外發生大事時,臺灣的各項新聞跟日本的NHK一樣依然故我的做自己
而人們只能從推特或Discord 、TG或是外電等處才能瞭解相關事宜
虛假的和平、歌舞昇平的榮景之下
只是一群掩耳盜鈴的人所造就的歲月靜好
深邃的微笑 2023-10-31 02:49
序
推薦序 帶孩子了解世界現況,迎向未來
──原斗國小教師、作家 林怡辰
問孩子,你知道俄烏戰爭嗎?還是有孩子不知道的。那麼,你知道俄烏戰爭的原因是什麼呢?現在狀況怎麼樣了?對世界、對我們竟然也會有影響,你知道嗎?
孩子問:那我們會遇到戰爭嗎?那遇到戰爭的時候該怎麼辦呢?他們國家的小朋友還好嗎?有沒有辦法避免戰爭呢?在旁邊觀看戰爭的我們,還可以做什麼呢?
世界愈來愈密切,牽一髮動全身,很多現下正在發生的事情,與我們都息息相關,可是,如果只有讀課本,那就只能知道好遠以前的歷史,該怎麼知道當下脈動?該如何看懂世界?
所以當編輯信件抵達我的信箱的時候,我就知道只能感謝及大大推薦了!
這本《戰爭與我們的距離》是非營利媒體《報導者》旗下兒少品牌《少年報導者》首本新聞雜誌書,將國內、外重要報導系統化整理,從「現在發生」的新聞現場,延展到事件的歷史背景,追蹤至「後來怎麼了?」。光看到這裡,就知道孩子必讀,我長期帶領孩子讀報,需要長期關注追蹤事件,只是有時報導內容、深度、角度,需要跨越許多平台和媒體,花費心力搜集,而這本《戰爭與我們的距離》就是孩子最好的示範,將國際性的新聞,深入剖析,不只只有「點」,還有延續、脈絡,從點到線形成面,最後賦予思考思辨,然後呢?接下來的行動是什麼?
這樣的書,不好製作、成本高,且有時效性,可卻是難得一見的好訊息文本。是真實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圖文整合、資訊圖解、媒體識讀、國際視野,在108課綱中都是再三強調的,而課綱中強調的,就是孩子未來重要的關鍵能力、處理資訊、解決問題的核心。
那會不會硬邦邦很難讀?你問到重點了,從一個「人物故事」看見新聞其實都是有血有肉的靈魂和情感,故事裡的人的焦急、感嘆、悲傷、夢想,和生活,與我們無異,孩子藉由故事般的人物故事,提起了動機、擁有了共感,然後對新聞有了好奇,想要知道的迫切,順帶引入「新聞現場、新聞關鍵字」,用小篇幅將新聞沒說的前後脈絡,整個清楚描述了一次,「同學大提問」則是同年齡的孩子的提問,孩子不會問、不會想沒關係,同學問給你聽、好奇給你看,延伸閱讀,其他疑問,有動腦,就會有疑問。
以「戰爭」為主題,包括俄烏戰場、防疫前線、太空場域、貨幣市場、升學現場中的有形無形戰爭,每一個都是孩子將會面臨到的未來,悶著頭讀書考試的年代早就過去許久,這本《戰爭與我們的距離》寫的是孩子的現在和未來,如果要啟程,不管去哪裡,都要先知道現況吧!
《戰爭與我們的距離》邀請你一起補足這幾年忽略的,看清現狀,才能走對方向!
推薦序 少年必讀的歷史初稿
──媒體人 黃哲斌
一份劍橋大學的博士後研究、一份牛津大學的全球媒體報告,恰可佐證《少年報導者》的獨特價值。
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組名為MIST的檢測方法,用來測試個人對假訊息的鑑別能力。今年(2023)6月,民調網站YouGov根據這套方法,公布了1千多名美國成年人的測試結果,發現年紀愈輕的受試者,判別假新聞的能力越差,尤其是18到29歲的年齡層,拿到高分的比例,只有45歲以上群組的三分之一。
這項調查,同時交叉分析「受試者過去1個月的新聞消費來源」,發現若以新聞攝食來源為變項,以TikTok(抖音海外版)、Instagram等社群媒體為新聞來源的受試者,答題錯誤率最高;以美聯社、公共廣播聯盟、公共電視為新聞來源的群體,正確率最高,而且兩者差距非常大。
換言之,愈是依賴社群媒體作為資訊源,愈不容易鑑別訊息品質,愈容易受到假訊息的操縱。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院每年則會公布一份「數位新聞報告」,針對台灣在內的40幾個國家進行調查。今年的報告中,特別提到「年輕世代很重視新聞的真實性,關心是否被政治或商業利益操縱,然而,他們不太重視新聞來源的權威性。愈來愈多青少年選擇TikTok作為新聞管道,而且,寧願相信網紅,也不相信專業新聞媒體。」
兩者相乘,對於新聞媒體是一項警訊;對於飽受假訊息攻擊的台灣社會,更是一項嚴重危機。
身為兩名青少年的父親,我常想,這時代的孩子是幸運的,自小網路就像自來水,扭開就有,國中階段普遍擁有智慧手機,通往繽紛多彩的數位世界,Instagram、YouTube、Line群組、抖音,甚至小紅書,隨時與同學或陌生人建立連結。
然而,這時代的孩子也是不幸的,繁重課業之外,爆量資訊、變造過的網美照片、暗藏大量置入行銷的網紅影片,FOMO(錯失恐懼),24小時的社群同儕壓力,最終,每一個手機螢幕,各自是一個資訊泡泡,映射出扭曲變形的平行世界。
因此,《少年報導者》是一個努力的起點,一個青少年與真實世界的連通空橋。透過專業新聞人的企劃、詮釋、轉譯,以嚴謹的態度、親近的文體,提供未來世代認識時事的可信角度。
這個努力並不容易,但絕對值得嘗試。去年初,我還是自由工作者,擔任《少年報導者》顧問之際,曾建議將網站上的報導精華,經過二次編輯,成為易保存、易消化的系統化知識,同時走出網路世界,在家庭、學校、圖書館之間流通。
如今,很高興《少年報導者》實現「雜誌書」的想像,若單篇拆開來看,每一篇都是扎實有料的報導;但合在一起看,全書像是過去一年的重大新聞年鑑,以合理的編排、豐富的敘事形式,記錄一個不可不知的歷史初稿。
衷心祝福,《少年報導者》找到更多少年讀者,並期待一個關心公共議題、善於鑑別資訊的美麗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