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邃的微笑 2023-11-6 18:00
《烈日帝國:非洲霸權的百年爭奪史1830-1990》作者:勞倫斯.詹姆士
烈日帝國:非洲霸權的百年爭奪史1830-1990
Empires in the Sun: The Struggle for the Mastery of Africa
作者:勞倫斯.詹姆士
原文作者:Lawrence James
譯者:鄭煥昇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18/03/03
內容簡介
台灣第一本深度探究近代非洲殖民史的歷史著作
開啟黑暗大陸的一把鑰匙,透析當代歐洲殖民史的專業指引
1884年,柏林西非會議上,歐洲各國將非洲分食殆盡
1895年,台灣成為大日本帝國的殖民地
1898年,美國與西班牙為了古巴和菲律賓殖民地而大打出手
19至20世紀,乃是歐、美、亞殖民帝國呼風喚雨的年代
在那個新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的時代,非洲與我們有著相同的命運
【專家導讀、媒體推薦】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台灣非洲研究論壇執行長嚴震生 專文導讀
《金融時報》、《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科克斯書評》、《旁觀者》雜誌、《書目》雜誌、《出版者周刊》、《圖書館期刊》一致推薦
【本書內容】
非洲,一塊古老而神祕的大陸,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二十,擁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與礦藏,也是人類祖先的發源地。
十五至十七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開始沿西非海岸向南航行,希望能找到通往東方的航道。由於此時歐洲人的目光仍放在富饒的東方,因此縱然歐洲人在非洲沿岸建立許多中繼站與商貿點,但仍對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內陸地區欠缺探勘動力,對非洲內陸一知半解的歐洲人,將之蔑稱為「黑暗大陸」。
十九世紀之後,透過探險家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史坦利(Henry Morton Stanley)、理查.柏頓(Richard Burton)等人的努力,歐洲人開始認識到非洲所蘊藏豐厚的人力與物質資源。十九世紀後半,歐洲各國開始以「輸入文明」為由,爭先恐後在非洲插旗殖民,直至一八八四年的柏林西非會議,非洲全境僅存賴比瑞亞、阿比西尼亞(今衣索比亞)等少數獨立國家,九成以上的土地都被歐洲國家控制。《烈日帝國》一書即是探討十九、二十世紀以來歐洲各國拓殖非洲的歷程,對非洲思想、文化、技術、宗教帶來的影響,以及各國間的競合關係是如何觸發二十世紀的兩場世界大戰。
本書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講述李文斯頓等人的探險活動,以及英、法兩國在南非和阿爾及利亞的殖民統治。第二部分講述柏林西非會議前後,歐洲列強如何將非洲瓜分殆盡,以及一戰期間捲入世界戰火的非洲。第三部分講述戰間期,美國總統威爾遜所提出的「民族自決」理念如何在非洲生根萌芽,以及二戰期間非洲再度捲入世界戰火,各殖民地的非洲兵團遠赴海外為母國爭戰。第四部分講述非洲在戰後逐步脫離殖民處境,但隨即而來的美、蘇冷戰又讓新生的非洲國家成為兩強競爭下的受益者或犧牲者。
兩百多年前,歐洲國家帶著「教化蠻夷、建立文明」的心思來到非洲,如今殖民帝國或許崩解,非洲國家多半獲得獨立,但原殖民地與母國間仍有著千絲萬縷的糾葛尚未弭平,尋求去殖民與完全自立仍是條漫漫長路。對同樣經歷殖民統治的台灣來說,非洲國家的發展歷程足以成為我們鑑往知來的借鏡,是《烈日帝國》帶給台灣讀者最大的禮物。
【國際書評】
★詹姆士對非洲諸國逐一進行了深入檢視,讓我們對現代非洲的成形有了全面而嶄新的認知。──《書目》
★這是一本劇力萬鈞的大歷史。詹姆士硬碰硬地擔起了這樣重量級的主題,揮出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健筆。──《科克斯書評》
★詹姆士的作品有著宏大格局,這本書無愧於扎實二字,書中無一處華而不實。──《出版者周刊》
★經由作者的去蕪存菁,你會在本書中窺得非洲的來時路,截至南非的種族隔離走入歷史,以至於共產蘇聯的土崩瓦解,本書均有一針見血的呈現。現代非洲歷男歷女必讀。──《圖書館期刊》
★從歐洲帝國主義的向外經略,接續講到新殖民主義對於非陸的染指,這本書儼然提供了一八三○到一九九○年間的無死角觀點。這本書的適時問世,就像在提醒著世人勿忘民族沙文主義與國家擴張主義的血腥教訓,堪屬上品。──《旁觀者》
★憑藉著有重點、有組織、有熱情的文筆,作者交代了歐洲在非陸建立帝國的來龍去脈。書中所述國際政治的詭譎多變,乃至於多邊角力的各懷鬼胎,至今仍分秒形塑著我們身處的現代。──《泰晤士報》
深邃的微笑 2023-11-6 18:01
序
《烈日帝國》:一部開啟閱讀非洲現代史的巨作
嚴震生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台灣非洲研究論壇執行長 二○一八年二月
台灣過去的世界史教育,非洲出現的部分不外乎以下幾個重點:葡萄牙人沿著非洲西岸繞過好望角帶來了地理大發現、非洲黑奴被運往美洲、歐洲列強瓜分非洲、二次大戰後非洲脫離殖民統治的獨立建國。近年來,南非脫離白人種族隔離的少數統治,亦出現在中學的教科書上。傳統上我們認為非洲是黑暗大陸,但鮮少認識到地理大發現之前這個地區就已有文明的存在,也誤認歐洲人接觸非洲後這些既存的政權就已逐漸消失,而不知許多部落社會於十八、十九世紀時,仍在擴大其政治版圖。此外,非洲的獨立運動並非二次大戰後的產物,它是長期存在的抗拒意識,曾受威爾遜「民族自決」的鼓舞,歷經數十年才達成的去殖民化的目標。
簡言之,我們對非洲歷史的了解,經常是片面的角度或是斷斷續續的事件,缺乏較為完整的全盤認知。儘管《烈日帝國》談的是歐洲殖民非洲的歷史,但是卻不失非洲的主體性,讓讀者可以從非洲人的角度來了解他們對殖民統治的認知及感受。更重要的是這部殖民史並未在一九六○年代大多數非洲國家取得獨立建國後就結束,而是在南非少數白人種族隔離政權下台、多數黑人預備執政的一九九○年告一段落。
雖然歐洲其他國家的殖民史如葡萄牙在莫三比克與安哥拉、比利時在剛果,以及義大利在利比亞及衣索比亞的經驗,在本書中都獲得充分的介紹,但不可諱言地是大部分的篇章仍然是以非洲兩大殖民母國的英國與法國在這個地區的經營,為主要的討論對象。法國方面偏重阿爾及利亞及其在西非與中非全面性的殖民政策,而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史則有較為完整的陳述,所占的篇幅也最多,或許這和作者詹姆士過去三十年長期從事撰寫英國近代史有很大的關係。
詹姆士的英國背景或多或少也讓他在撰寫本書時,還是不忘在比較和其他國家的殖民經驗時,會將英國對人權及法治的尊重,不斷複述。雖然有時他表達的是歷史人物或社會菁英的觀點,但多少也透露出詹姆士身為英國人的驕傲。不過,持平來看,本書對英國整體殖民歷史的觀察,以及對英國各個政黨在執政時殖民政策選擇時的國內選舉考量之分析,都算是客觀與公允。
在撰寫近代非洲殖民史方面,詹姆士有其獨到的切入角度。他對英國在廢奴及強制禁運黑奴的努力,給予相當高的評價。過去大部分的觀察者都將其注意力放在西非的部分,特別是有關獅子山的自由奴歷史。長期以來,跨大西洋的運奴是歷史學家關注的對象,因此當英國在一八二○年宣布廢奴、美國在一八六三年解放黑奴後,這項不人道的買賣似乎已走入歷史,殊不知黑奴的交易在持續進行中,特別是阿拉伯人與東非部落領袖仍將此視為獲利極高的買賣。
詹姆士對於歐洲殖民者,特別是駐紮在非洲的軍官對當地土著所施加的暴行,給予相當大篇幅的描述。一方面,英國、法國及德國都自認他們是具有教養、懂得尊重基本人道精神的文明國家,有想要教化非洲人的「白人重擔」,但有時又為了經營帝國在非洲的戰略利益,而不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放任那些「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從」的軍人,在非洲進行慘絕人寰的種族滅絕或是戰爭罪行等違反國際法的行為。字裡行間,我們可以充分體會到當時歐洲仍存在一些左派的理想主義者,願意為弱勢發聲,但他們的聲音不是太微弱,就是被淹沒在強烈的民族主義及龐大的國家利益中。
當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掛鉤後,歐洲各國政府及駐在非洲的行政官員被迫接受殖民統治雖然不符合人道,但卻是帶領非洲進入西方文明世界的說法。這個對自由與平等價值的妥協,又因有許多軍人出身的盲目愛國主義者將非洲視為展現男性粗獷狂野氣質的場域、一戰成名以滿足個人虛榮心或是藉此晉身政治菁英的跳板,讓去殖民化的動力無法集結,延宕了非洲民族獨立建國的時間。
歐洲人對非洲的殖民,雖然曾造就了大英帝國,讓法國在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初國力衰退下仍有緬懷其歷史光榮的機會,也促成德國將殖民地的經營看成歐洲強權必走的軌道,但畢竟這是一項違反歷史潮流的發展。國內有識之士暮鼓晨鐘的提醒,未必能改變這些政府的想法,殖民地的反抗行動雖然給予統治者極大的壓力,但也讓其有足夠的藉口為維持文明秩序而對抗暴民,以延續其殖民統治。
最終導致這些歐洲國家放棄殖民統治的是二次大戰,因為戰爭而須徵招非洲人與殖民統治者肩並肩地和法西斯主義作戰,不僅讓被殖民者看到殖民母國的脆弱(竟然需要他們看不起的非洲人協助抗敵的英國,或是未經完全奮戰就屈服於納粹的法國),也對本身的作戰能力增添了無比的自信,促使他們有決心要完成去殖民化及獨立建國的目標。當然,更重要的是戰後美國對歐洲各國不肯捨棄非洲殖民地的強烈批判,及歐洲國家整體的弱化所造成殖民統治的困難,才讓後者選擇誠實面對歷史,結束上百年來極具爭議的殖民主義。
本書清楚的分段,及用不同的章節討論重要的案例,讓讀者能夠有系統地認識到歐洲殖民非洲的歷史。由於出現的人物及事件相當多,也有不少的非洲名詞,因此這絕不是一本輕鬆翻翻、小說般的故事書,而是需要高度專注、仔細閱讀的歷史著作。不過,若是讀者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將會獲得很大的回報,因為它不僅讓你長知識,更擴大了你對可能相當陌生的非洲歷史,有了入門的了解,開啟你更多相關書籍的一道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