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西方歷史] 摩西 介紹

摩西 介紹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琰容 您是第1227個瀏覽者
此條目的中立性和準確性都存在爭議。

新教稱摩西/天主教稱梅瑟/伊斯蘭教稱穆薩(Moses或Moshe;מֹשֶׁה;標準希伯來語:Moše;Tiberian希伯來語:Mōšeh;阿拉伯語:موسى)是紀元前十三世紀的猶太人先知,《摩西五經》的執筆者。帶領在埃及過著奴隸生活的以色列人,前往上帝所應許的流著奶和蜜之地──迦南地(巴勒斯坦的古地名,在今天約旦河與死海的西岸一帶),上帝親自寫下《十誡》藉著摩西給以色列子民遵守,並建造會幕,教導他們敬拜真神。


家庭背景和殺嬰事件

摩西一來到人世,死亡的陰影就籠罩著他。他的族人本來過著遊牧的生活,由於家鄉鬧飢荒,祖宗雅各(又叫以色列)就帶著家人移居埃及。幾十年來,以色列人過著安樂的日子,跟埃及人互不相干。可惜好景不常,禍患將至。一部甚具權威的史書記載說:「那時有一個……新王興起,治理埃及。他對自己的人民說:『你們看,以色列人又多又強,勝過我們了。來,我們要用巧計對付他們,免得他們多起來。』」埃及人想出什麼巧計呢?就是「用苛暴的手段奴役以色列人」,又命希伯來的接生婦殺掉所有男嬰,控制他們的人口。[1]但接生婦勇抗王命,以色列人繼續增多。法老於是敕令:「凡初生的男孩,你們都要扔進尼羅河裡。」[2]

那時,以色列有一對夫婦,暗蘭和約基別,「不怕王命」。(希伯來書11:23)妻子約基別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在上帝眼中極美」。[3][4]夫婦倆也許看齣兒子得蒙上帝恩寵。但不管怎樣,他們寧願冒險把兒子匿藏,也不肯交出來給法老處死。

三個月後,孩子再也藏不住了。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摩西的父母決計採取行動。約基別把嬰孩放進一個用紙莎草做的箱子裡,讓箱子浮在尼羅河上。約基別沒料到她如此一放,竟把自己的兒子放到影響歷史發展的長河裡。[5]


殺嬰事件是否真實可信


許多學者認為這些事跡純屬虛構。《今日基督教》[6]說:「考古學沒有發現任何殘磚碎瓦,證明以色列人曾在埃及居住。」埃及古物學家詹姆斯·霍夫邁爾在《寄居埃及的以色列人》[7]一書中說:「考古學資料清楚表明,埃及是黎凡特人(來自靠近地中海東部地區的國家)常去的國家,尤其在氣候反常,發生旱災的時候,黎凡特人就遷移到埃及去。……大約在公元前1800至前1540年期間,亞洲西部說閃族語的人都很喜歡移居埃及。」

《摩西的生平事跡》[8]說:「埃及一幅古墓壁畫,經常被人複製,畫中描寫一群奴隸造泥磚時的情景,用筆工細,可作為以色列人曾在埃及受苦這個聖經記載的有力佐證。」

關於約基別用的箱子,聖經的描述也準確無誤。經文說箱子是用紙莎草造的,而《庫克(聖經評註)》[9]指出「埃及人常用紙莎草來造輕快的小舟」。

在古代埃及那種將國王奉為神的年代屠殺嬰兒,只是一句話的事情。歷史上也不乏屠嬰事件的記載,而且古埃及的法老大多暴虐成性,屠嬰事件是可能的。


貴為王室成員


約基別沒有聽其自然,任憑機遇決定兒子的將來。她把箱子「擱在尼羅河邊的蘆葦叢中」,也許法老的女兒(哈特謝普蘇特)常常到河邊沐浴,約基別希望箱子會在這裡被人發現。[10][11] 法老的女兒很快就發現蘆葦叢中的箱子。「她打開箱子,看到了孩子,見男孩正在哭。她說:『這是個希伯來人的孩子。』雖然這樣,她還是憐憫孩子。」埃及公主決定收養這個嬰兒。他親生父母原本給他起的名字,已不為人知了。今天,普天下人只知道他養母給他取名為摩西。[12][13]

埃及公主竟收養一個希伯來孩子,可信嗎?埃及人相信,只有慈悲為懷,廣行善事的人,死後才可進入天堂。關於埃及人收養兒女的事,考古學家霍伊塞·蒂爾斯利評論:「埃及婦女獲得了跟男子平等的地位。至少理論上說來,她們在法律上和經濟上享有平等機會。……婦女有權收養子女。」古代紙莎草紙收養子女文件,記載一個埃及婦女收養了自己的奴隸。至於僱用摩西的母親做乳母,《綜合聖經辭典》說:「僱用摩西的生母來乳養他,跟美索不達米亞人收養子女的合約安排相似。」[14]

摩西現在貴為王室成員,他的希伯來血統會被隱瞞起來嗎?好萊塢的一些電影,暗示摩西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但根據聖經,摩西的姐姐米利暗聰明機智,安排了摩西的生母約基別來乳養他。約基別敬畏上帝,當然會把真相告訴親兒。在古代,孩子的哺乳期通常長達幾年,所以約基別有充分時間教導摩西認識「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15]這個良好的基礎日後證明對摩西大有幫助,因為他做了法老女兒的兒子之後,「就學了埃及人的一切智慧」。歷史學家約瑟夫斯聲稱,摩西在衣索比亞戰役中晉陞為將領,這事無從考證。可是,聖經的確說摩西「說話做事都大有能力」。[16][17]

到40歲的時候,摩西可能已成竹在胸,等候擔當要職。只要他效忠法老,榮華富貴就垂手可得。可是,這時卻發生了一件事,改寫了他的一生。



逃到米甸



一天,摩西「看見一個埃及人打他的希伯來弟兄」。多年來,不論在希伯來人社會,還是在埃及人社會,摩西都享盡各種利益。但現在看見一個以色列同胞受人毆打,命懸一線,他不得不作出抉擇,而他的抉擇叫人大感意外。(出埃及記2:11的記載他「不肯稱為法老女兒的兒子,寧願選擇與上帝的子民同受虐待」。[18]

摩西「把那個埃及人殺了,藏在沙裡」。[19]他的抉擇使他踏上不歸路。一個批評家認為摩西之所以殺人,是因為他「怒從心上起」,但事實並非如此。摩西的行動儘管有錯,但他是懷著信心行事的,他知道上帝的應許,深信上帝會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埃及的奴役。[20]也許摩西天真地以為,自己的行動能激勵同胞反抗埃及。[21]可是,同胞拒絕摩西做民族領袖,令他大感失望。摩西殺死埃及人的消息傳到法老耳中之後,他就被迫逃亡。他在米甸定居下來,娶了遊牧民族首領葉忒羅的女兒西坡拉為妻。

摩西想拯救同胞的希望粉碎了。在接著四十年裡,他過著簡樸的生活,放牧度日。一天,他放牧葉忒羅的羊群,把羊趕到何烈山附近。就在那裡,耶和華的天使在燃燒著的荊棘叢中顯現。當時的情景:上帝吩咐摩西說,「把我的子民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但這時的摩西缺乏自信,自覺不能勝任。他哀求上帝說:「我算什麼?我怎能去見法老,把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呢?」他甚至把自身的缺點說出來。電影製作人把摩西寫成一代英雄,往往不提他的弱點;原來摩西口齒不伶俐,有嚴重的語言障礙,並非如神話傳說中的英明神武。四十年的牧畜生涯,把他磨鍊成謙和的人。雖然摩西自覺力有不逮,但上帝深信他是領導以色列的最佳人選![22]


得救離開埃及


摩西離開米甸後,就入宮晉見法老,要求他釋放上帝的子民。由於法老心裡剛硬,上帝就降下十場災難,震撼埃及。此前的災禍降臨,法老都無動於衷;即使害怕,答應讓摩西帶同以色列人離去,但災禍離去後,法老又反悔。終於在第十場災難重擊之下,埃及地一切頭生的,包括人及家畜全都死去。法老悲痛欲絕,終於容許以色列人離去。(出埃及記5-13章)

可是法老後來卻後悔放走以色列人。於是聽說以色列人在曠野迷路時,就從後追趕,要把以色列人捉回來。摩西於是帶領以色列人到紅海,向海伸出手杖,紅海便分開一條道路,摩西便帶領以色列民行走這條路逃離埃及人的追捕。當埃及人入水時,耶和華就把紅海的海水回復,使埃及人被淹死於紅海中。

這個故事,許多人大都耳熟能詳。但這個故事有多可信呢?有些人辯稱,既然聖經沒有透露法老的名字,這個故事是虛構的。可是,埃及古物學家霍夫邁爾說:埃及的書記很多時故意刪去法老仇敵的名字。他指出:「在圖特摩斯三世的米吉多戰役中,史書沒有記錄加低斯王和米吉多王的名字,但歷史學家沒有因此質疑這場戰爭是否真有其事。」事實上這位法老就是圖特摩斯三世。根據聖經以色列人是在主前1447年出埃及,而考古表明在主前1447年,當時埃及的拿破崙、征服世界的圖特摩斯三世突然死亡,儘管埃及歷史企圖隱瞞這一極不光彩的歷史,但是圖特摩斯三世的墳墓沒有完工,以及墳墓中沒有屍體,間接證明他死於紅海。至於為什麼沒有提到他的名字,考古學家霍夫邁爾認為,法老的名字之所以沒有被記載下來,是為了宗教理由。例如,由於聖經沒提到法老的名字,注意就集中在上帝身上,而不在法老身上。

在埃及史書中,無疑找不著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記載,但是,埃及人也有不忠於史實的時候。如果事件有損國家尊嚴,或違反國家利益,埃及人會毫不猶豫竄改歷史。當圖特摩斯三世登基時,就設法使前任女王哈特謝普蘇特在埃及史上消失蹤影。埃及古物學家約翰·雷說:「她的銘刻被毀了,為她而建的方尖塔被深鎖於高牆之內,她的紀念碑被人遺忘。在後來的國家編年史上,她的名字不再出現。」

假如以色列人曾在曠野居住,為何沒有任何考古學證據呢?那時候猶太人是個遊牧民族,他們既不圈地為城,也不開墾荒地,留下來的只有他們的足跡。可是,聖經屢屢提及以色列人流浪曠野一事,於是就提供有力的證據。參看[23]值得注意的是,耶穌基督所說的話也證實以色列人確曾在曠野生活。[24]



爭議


有學者懷疑摩西看到「雷轟、閃電、角聲」等神蹟,都可能只是他進食迷幻藥物後產生的幻覺,以為那是來自神的力量。 天主教香港教區副主教陳志明神父認此說為可信性不高。 [25]



以摩西(梅瑟)為主題的電影


《十誡》(1923年無聲電影,西塞·狄米爾(Cecil B. DeMille)執導)
《十誡》(1956年電影,西塞·狄米爾執導)
《埃及王子》(The Prince of Egypt,夢工廠1998年動畫電影)
《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2007年3D動畫電影)

埃及王子(電影)與聖經記載不符之處


摩西對自己的背景一無所知
電影中,摩西在與親生姊姊相遇前都不知道自己是猶太人。但據聖經記載,摩西出生的最初幾年,由他的猶太母親乳養。[26]使徒行傳7:23-25顯示,摩西把為奴的猶太人視作他的「弟兄」。

摩西重回埃及,面對他的宿敵
聖經記載,摩西回到埃及時,奪他性命的人都已不在世上[27];但在電影中,拉美西斯與摩西之間仍有兄弟之情。電影中刻畫了兩者間親情、種族與維護傳統的種種矛盾,使得摩西與拉美西斯兩人的正邪之分不再如聖經所描述的那樣分明。

摩西與拉美西斯二世交涉
《出埃及記》中,前往宮殿與法老交涉、要求法老釋放希伯來族人,並將手杖變成大蛇的是摩西的兄弟亞倫。而在電影中,與法老交涉的是摩西本人。

參考資料
1 參看出埃及記1:8-10,13,14節的記載
2 參看出埃及記1:22的記載
Literally, 「beautiful to the God.」 根據《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的解釋「在上帝眼中極美」的字面意思指孩子不但俊美非凡, 而且品性善良。」
3 參看使徒行傳7:20的記載
4 參看出埃及記2:3,4的記載
5 英文宗教刊物,Christianity Today
6 Israel in Egypt,作者埃及學家James K. Hoffmeier
7 參考《Moses—A Life》,英文
8 Cook』s Commentary,英文
9 參考《Cook』s Commentary》,「在古埃及, 到尼羅河沐浴是很平常的事。 埃及人崇拜尼羅河, 以為此河源自俄賽裡斯神。 河水據稱具有神奇力量, 能賜生命, 使萬物繁殖。
10 參看出埃及記2:2-4的記載
11 學者為這個名字的語源爭論不休。 在希伯來語, 摩西的意思是「從水裡拿上來; 從水裡獲救」。 歷史學家約瑟夫斯辯稱摩西的名字其實由兩個埃及片語成, 意思分別是「水」和「獲救」。 今天, 有些學者也相信摩西的名字源自埃及語, 但意思很可能是「兒子」。 他們有這種看法, 是由於「摩西」這個名字的發音跟一些埃及名字相似。 既然沒有人知道古希伯來語和古埃及語的正確發音, 這些理論純屬猜測而已。
12 參看出埃及記2:5-10的記載
13 參看The Anchor Bible Dictionary,英語版
14 參看出埃及記3:6的記載
15 《Israel in Egypt》認為,「摩西在埃及王宮受栽培,看來好像有人編故事似的。但細看新王國時期的宮廷,就不會對此斷然加以否定。圖特摩斯三世把亞洲西部附庸國的王子王孫,帶到埃及去接受訓練,學習埃及人的習俗。……所以,在埃及宮廷裡, 外國君主的子女進進出出, 是等閒的事。」
16 參看使徒行傳7:22的記載
17 引文來自希伯來書11:24,25
18 參看出埃及記2:12的記載
19 參看創世記15:13,14的記載
20 參看使徒行傳7:25的記載
21 參看出埃及記3:1-4:20的記載
22 參看撒母耳記上4:8;詩篇78篇,95篇,106篇;哥林多前書10:1-5的記載
23 耶穌在約翰福音3:14提到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情況
24 摩西十誡神蹟 疑迷幻藥幻覺
25 參考出埃及記2:7-9
26 參看出埃及記4:19的記載

延伸閱讀
Asch, Sholem. Moses. New York: Putnam, 1958. ISBN 0742691373
Assmann, Jan. Moses the Egyptian: The Memory of Egypt in Western Monotheis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0-674-58738-3.
Barzel, Hillel. "Moses: Tragedy and Sublimity." In Literary Interpretations of Biblical Narratives. Edited by Kenneth R.R. Gros Louis, with James S. Ackerman & Thayer S. Warshaw, 120–40.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74. ISBN 0-687-22131-5.
Buber, Martin. Moses: The Revelation and the Covenant. New York: Harper, 1958.
Card, Orson Scott. Stone Tables. Deseret Book Co., 1998. ISBN 1-57345-115-0.
Chasidah, Yishai, Encyclopaedia of Biblical personalities: anthologized from the Talmud, Midrash and rabbinic writings, Shaar Press, Brooklyn, 2000
Cohen, Joel. Moses: A Memoir. Mahwah, N.J.: Paulist Press, 2003. ISBN 0-8091-0558-6.
Daiches, David. Moses: The Man and his Vision. New York: Praeger, 1975. ISBN 0-275-33740-5.
Fast, Howard. Moses, Prince of Egypt. New York: Crown Pubs., 1958.
Freud, Sigmund. Moses and Monotheism. New York: Vintage, 1967. ISBN 0-394-70014-7.
Gjerman, Corey. Moses: The Father I Never Knew. Portland: Biblical Fantasticals, 2007. ISBN 978-1424171132.
Halter, Marek. Zipporah, Wife of Moses. New York: Crown, 2005. ISBN 1400052793.
Ingraham, J. H.. The Pillar of Fire: Or Israel in Bondage. New York: A.L. Burt, 1859. Reprinted Ann Arbor, Mich.: Scholarly Publishing Offic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Library, 2006. ISBN 1425564917.
Kirsch, Jonathan. Moses: A Life. New York: Ballantine, 1998. ISBN 0-345-41269-9.
Kohn, Rebecca. Seven Days to the Sea: An Epic Novel of the Exodus. New York: Rugged Land, 2006. ISBN 1-59071-049-5.
Lehman, S.M., rabbi Dr., (translator), Freedman, H., rabbi Dr., (ed.), Midrash Rabbah, 10 volumes, The Soncino Press, London, 1983
Mann, Thomas. "Thou Shalt Have No Other Gods Before Me." In The Ten Commandments, 3–70.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43.
Sandmel, Samuel. Alone Atop the Mountain.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73. ISBN 0-385-03877-1.
Southon, Arthur E. On Eagles' Wings. London: Cassell and Co., 1937. Reprinted New York: McGraw-Hill, 1954.
Wiesel, Elie. 「Moses: Portrait of a Leader.」 In Messengers of God: Biblical Portraits & Legends, 174–210.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6. ISBN 0-394-49740-6.
Wildavsky, Aaron. Moses as Political Leader. Jerusalem: Shalem Press, 2005. ISBN 965-7052-31-9.
Wilson, Dorothy Clarke. Prince of Egypt.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49
Hans Werding "Moses war Tutenchamun" ISBN 978-3-9803892-2-8

TOP

發新話題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12-28 18:15

Powered by Discuz! 6.0.0Licensed © 2001-2014 Comsenz Inc.
頁面執行時間 0.027880 秒, 數據庫查詢 8 次, Gzip 啟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夜玥論壇ק - Archiver - WAP
論壇聲明
本站提供網上自由討論之用,所有個人言論並不代表本站立場,並與本站無關,本站不會對其內容負上任何責任。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絡我們,我們將立刻從網站上刪除,並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切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