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俄國的百年圖強—從彼得一世到凱薩琳大帝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ewingwong 您是第1094個瀏覽者
彼得一世是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第4代沙皇,他自幼受僑居俄國的歐洲人影響很大,對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頗和興趣。
進入十七世紀後,俄國依然處於內憂外患之中,使社會長期動蕩不安。1610年6月,波蘭貴族再次乘機入侵俄國,攻城掠地,干涉俄國朝政,莫斯科實際上由波蘭軍隊控制。1611年,瑞典人也乘虛而入,占領了全部諾夫哥羅德。
在國家和民族面臨被瓜分的危亡之際,在貴族季米特里•帕札爾斯基和市民庫茲馬•米寧的領導下,俄國人民奮起抗擊外來侵略,於1612年8月收復莫斯科。1613年2月21日,由各階層代表參加的縉紳會議推舉伊凡四世的後代、大貴族羅曼諾夫家族的16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沙皇,從此開始了俄國歷史上的羅曼諾夫王朝。雖然局勢的發展趨於穩定,但混亂的局面並未結束。
彼得在憂患中即位
彼得一世是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第4代沙皇,他自幼受僑居俄國的歐洲人影響很大,對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頗和興趣。在其所受的宮廷教育中,他系統學習了西方的數學、科技和軍事。相傳他一生中向歐洲人學會了20多種不同的技藝,擅長於造船和拔牙等手藝。1682年,10歲的彼得與患有癡呆症的異母兄弟伊凡同時並立為沙皇,由伊母姊姊索菲亞攝政。
1694年,他開始實際掌握政權。1696年,伊凡去世,彼得成為唯一的沙皇。親政伊始,他就已經意識到面臨兩項巨大而艱巨的任務:對內,鞏固和加強自己的統治權力;對外,打敗土耳其、瑞典,奪取黑海和波羅的海的出海口,擴大俄羅斯的疆土。為了實現這兩項宏偉大業,彼得一世決意實現歐化政策,對俄國大力進行全面改革。從此,俄國的強大與俄國的歐化相伴而行。
1697年3月2日,一個由250多人組成的俄國高級使團離開了莫斯科,這個使團的任務就是去西歐考察和學習。彼得一世化名為彼得•米哈依洛夫,身分是下士,隨隊而行。他既是使團的普通成員,又是使團的實際領導,他說自己「是個小學生」,到西歐向老師學習。使團中還有35名貴族志願兵,專門學習航海、造船和外語。
一路上,彼得一世對西方的先進技術始終抱以濃厚的興趣,虛心求教。4月初,使團到達當時尚屬瑞典的里加。他對這裡的軍事裝備和設施倍加關心,由此引起該地城防司令的懷疑,瑞典政府要求這位「下士」立即離開里加。從里加來到普魯士的柯尼斯堡後,彼得一世系統地學習了造炮技術,普魯士的工程師在頒發給彼得的合格證上寫道:「彼得•米哈依洛夫知識豐富,成績優異,是個出色的炮手。」
8月,使團到達航海業發達的荷蘭。在這裡,彼得一世在赫赫有名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造船廠,潛心學習和轉研造船技術。11月,彼得一世領到了畢業證書,上面寫道:「彼得•米哈依洛夫是一個勤奮、聰明、手藝精細的木工,學會了造船和繪圖設計。」
1698年1月,彼得一世一行來到英國。在繼續集中精力學習航海和造船技術與理論的同時,他參觀了高等院校、天主教堂、格林威治天文臺及倫敦監獄,還旁聽了英國議會並訪問了英國皇家學會,拜訪了牛頓等知名學者。
7月,正當使團準備從奧地利赴義大利的威尼斯時,傳來了索菲亞利用射擊軍發動反彼得的叛亂的消息。彼得一世立即回國,而他的親信們已以雷霆萬鈞之力,徹底粉碎了叛亂,索菲亞被囚於修道院,射擊軍遭到殘酷鎮壓。俄國畫家蘇里科夫的名畫《近衛軍臨刑的早晨》正是取材於射擊軍士兵在莫斯科紅場伏法的歷史事實。
8月19日,使團到達俄國邊境,為期一年半的歐洲之行結束。此行對彼得一世觸動很大,他決心要使俄國全面歐化,以完成其對內和對外的「宏偉大業」。名垂青史的「彼得一世改革」由此開始。
大刀闊斧的變革
彼得一世的改革首先是從社會一般風俗習慣和文化教育開始的。他對社會風俗進行的歐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強制性,甚至不惜使用暴力手段強行推行,「用野蠻制服了俄國的野蠻」,一系列的社會風俗改革創造出了一種歐化的社會氛圍與氣勢。雖然這類改革的效果並非立竿見影,但潛在作用巨大。
首先能感覺到的是風俗與文化上的歐化增強了俄國社會對全面改革的認同,其次是改變了俄羅斯文化的內涵。在十七世紀以前,俄羅斯的傳統文化和風俗基本上是受拜占庭的影響,但彼得一世的改革使西方文明在俄羅斯社會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1698年8月25日,彼得一世回到莫斯科。第二天,他親自用剪刀把來向他祝賀的貴族的大鬍子剪掉,並規定以後不准人們留鬍鬚。1699年2月,在一次宴會上,他把貴族們的長袍剪短,又規定人們不許穿俄羅斯舊式長袍,只准穿西裝。12月,他下令實行曆法改革,改變「創世日」(即9月1日過年的俄國傳統習慣),採用以1月1日為一年開始的西曆。
彼得一世對文化和教育事業非常重視。針對俄國在這方面的落後,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人才缺乏和文盲眾多的國情,旨在提高俄國人的文化水平和培養俄國自己的專門人才。彼得一世按照西歐國家的教育體制和模式,建立了算術學校、造船學校、航海學校、炮兵學校、醫護學校、工程技術學校、礦業學校、海軍學院等,還選派了一批留學生前往歐洲去學習。
為了強迫貴族改正好逸惡勞和不求上進的惡習,彼得一世明令貴族子弟必須上學,必須學會算術和一門外語,否則,剝奪其全部特權,並規定不畢業者不准結婚。1702∼1703年,彼得一世創辦了俄國的第一份報紙——《新聞報》,並親任主編。1710年,俄文字母被簡化,使活字印刷術得以採用和推廣。1714∼1719年,俄國第一座博物館籌建完畢。1724年,俄國樞密院決定籌建科學院。
風俗習慣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的影響是深遠的。縱觀俄國歷史,從這時開始,俄羅斯民族的文明程度和文化水平較前逐步有了明顯變化和提高,文明與高雅逐漸取代粗俗與野蠻,俄國愈加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歐洲國家。這點在俄國的上層社會表現得尤為明顯。
彼得一世以歐洲國家的政治體制為參考和根據,大刀闊斧地改革現有的各級政府。彼得一世調整和加強了中央集權制的統治機構,獨攬了國內外重大事務的決定權。以往經常干預沙皇權力的大貴族杜馬受到整治,其許可權不斷被縮小,1699∼1701年期間,貴族杜馬成員從112減少到86人,而實際參加會議的只有30∼40人,到1708年,僅剩下8人。大貴族杜馬名存實亡。
與此同時,彼得一世在1699年指定8名親信組成辦公廳,代行杜馬之職。1711年成立的樞密院完全取代了杜馬,聽命與彼得一世,全面管理國家經濟、軍事、行政、司法等各項事務。為了提高國家機構的辦事效率,彼得一世參照西方的模式,從1718∼1720年先後在樞密院設立了12個院,以取代過去智慧混亂的80多個衙門,其中以陸軍院、海軍院和外交部為主。
1722年,他又設置被稱之為「帝王的眼睛」的總督察長,監督和檢查樞密院的工作。彼得一世還進行了兩次地方行政機構的改革,全國50多個省的省長都直接隸屬於中央。大教長職務被廢除,教會改由宗教會議管理,直接置於沙皇權力之下。
軍事改革是變革的核心
軍事改革是彼得一世改革的實質性重點內容,也是彼得一世決心力行改革的直接動因。雄心勃勃的他與以往的沙皇的區別之處之一在於,他將俄國對外征戰的目標由在周邊地區對鄰國進行的「地域性蠶食體系」改變為旨在爭奪歐洲霸權,進而問鼎世界霸主地位的「世界性擴張體系」,力圖通過軍事行動使俄國躋身於歐洲強國之列。彼得一世制定的計畫是:北上打敗瑞典,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西進兼併波蘭,向德意志進軍;南下分割土耳其,奪取黑海出海口;東侵中亞,尋找通往印度的通道。
當時的俄國軍隊雖然勇猛,但與歐洲國家的軍隊相比較,它仍是一支技術裝備落後、編制混亂、沒有海軍和稱職軍官奇缺的中世紀軍隊,其戰術是「按老祖宗的習慣行動」,已經越來越難以與歐洲國家的軍隊匹敵。因此,彼得一世全力以赴地開展了軍事改革,他以畢生精力建設了正規陸軍和海軍,並尤其重視海軍的建設。這是俄國建軍史上的轉捩點。
彼得一世在1691年建立的兩個「少年遊戲兵團」成為了俄國正規陸軍的核心。為了擴大正規軍的兵源,他取消了雇傭兵制和貴族軍隊,從1699年開始實行徵兵制,徵兵對象以農民為主。彼得一世在位時,俄國共徵兵53次,應徵入伍人數達28萬4187人,到1709年軍隊改制基本完成。俄國的正規陸軍由步、騎、炮、工四個兵種組成,以步兵為主。各兵種的組成編制、服裝式樣、武器規格等都有統一規定,武器的配備較前都有很大的改進。
彼得一世非常重視海軍的建設,他認為:「僅僅擁有陸軍的君主是只有一隻手的人,既有陸軍又有海軍才能成為雙手俱全的人。」1695年,他建立了俄國的第一支正規海軍——亞速艦隊。他強行規定,教會領地上每8000戶集資建造一艘軍艦,世俗貴族領地上每1萬戶集資建造一艘軍艦。
1700∼1721年北方戰爭爆發後,他又成立了波羅的海艦隊。為了培養海軍方面的專門人才,1701年,在莫斯科設立了第一所航海學校,1715年,遷至彼得堡,改名為彼得堡海軍學院。為了在社會上強調和渲染海軍的重要性,彼得一世甚至將宮廷舞會移至到停泊在波羅的海上的俄國軍艦上舉行,所有參加者均身著水兵服。儘管個個站立不穩,嘔吐不止,但舞會的氣氛則非常熱烈。
在軍隊的管理方面,彼得一世特別注重其俄羅斯化,他十分重視用愛國主義激發軍人的鬥志。在1709年波爾塔瓦大戰前夕,彼得一世激動地對士兵們說:「你們不是為彼得而戰,而是為俄羅斯祖國而戰。」針對俄軍中雇傭有大量外國官兵的情況,他一方面逐步減少和限制外國人在俄軍中服役。
1711年俄國政府規定,外國人在俄軍中任職的人數不得超過俄國軍官的1/3;1720年,俄國軍方頒佈命令,禁止外國人再在俄國中任職。另一方面,他多方採取措施,培養俄國貴族軍官,以取代外國軍官。1721年,俄國政府明令強調,炮兵軍官必須由俄國軍官擔任。
彼得一世時期,國家對軍隊的管理得以強化,1718年,中央政府分別成立了陸軍院和海軍院,用以加強中央政府對軍隊的統一領導。1716年,彼得一世頒佈了其制定的《陸軍條例》,規定了軍隊組成、軍官義務、軍紀軍規和軍事刑法等。條例要求全體士兵必須大膽勇敢,意志堅強,能經受得住戰爭的嚴峻考驗;懂得軍事藝術,既能進攻,又能防禦,能熟練地使用武器等等;對違反軍紀軍規者嚴懲不貸,輕者體罰,重者槍斃或處以絞刑。
為了提高軍官的軍事素養和指揮能力,在俄軍歷史上第一次明確規定,貴族青年從軍必須首先從當士兵開始,然後逐級升為軍官,從而打破了貴族一入伍就擔任軍官職務的舊傳統。同時,彼得一世破除常規,提拔某些非貴族出身而有才能的人出任軍中要職。
俄國著名驍將亞歷山大•緬希科夫是宮廷飼馬員的兒子,當過奴僕,在莫斯科街頭賣過肉包子,但因在軍中出色的表現和卓越的才能而被提拔和重用,進而成為彼得一世的重要助手。在北方戰爭中俄軍勝利的現實證明彼得一世的軍事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由於軍事改革是彼得一世改革的核心,並且軍事改革與社會各項改革有著密切的關聯,所以,彼得一世的各類社會改革舉措具有軍事性色彩。軍事改革帶動起生產與經濟的發展及變革。為了保證軍事實力的強大和軍備供應的充足,彼得一世在北方戰爭初戰失利後,實行重商主義政策,鼓勵發展工業和繁榮商業,給工場主和商人以許多優惠和幫助。
到1725年,由俄國政府建造的各類手工工場達240多家。為解決勞動力問題,他於1721年頒佈准許商人將整個村莊連同農奴一起買去,讓農奴一邊種田一邊做工。為了發展工商業,他力主從西歐招聘大量技術專家,允許他們在俄國開工廠,並給他們以宗教寬容與司法特權。他還派遣大批留學生去西歐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和工程技術。與此同時,彼得一世推行保護關稅政策,頒佈了關稅法,旨在獎勵輸出,限制輸入,遏止西歐工商業在俄國與俄國工商業的競爭,其結果是有效地保障了俄國工商業的順利發展。正是這一系列變化和發展,開始了俄國由一個農業國家緩慢地向工業國家的演進。
躋身歐洲列強
彼得一世改革觸犯了世襲貴族和教會的切身利益,引起了大貴族和高級僧侶的不滿和反對。彼得一世與之進行了堅決回擊,皇太子阿列克塞案件使這一較量達到高潮。反對改革的貴族和神甫們集聚在阿列克塞周圍,形成一個「太子幫」,成為反對改革勢力的中堅。阿列克塞充當了反對改革派的總代表,他表示一旦即位沙皇,就恢復祖先施行的舊制度和舊秩序。
父子由此衝突迭起,1716年,阿列克塞逃往維也納。彼得一世遂表示:「如果不回國,就以叛徒論處。」阿列克塞不得不於1718年1月回國。彼得一世立即下令對他及同謀者進行審判,並親自審問了阿列克塞。6月24日,最高法院宣判阿列克塞因企圖借助外國軍隊來顛覆國家政權和篡奪皇位等罪行,被判處死刑。
彼得一世改革是卓有成效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發展,俄國的國力不斷增強,軍隊也日益壯大。其最明顯的佐證是伴隨著改革發開展和深入,在長達21年之久的大北方戰爭中,俄國由敗轉勝,由弱變強,最終打敗了瑞典,奪得了波羅的海的控制權。
根據1721年的《尼斯塔得和約》,俄國奪得了芬蘭灣和里海和里加灣沿岸的大片路途,獲得了彼得一世夢寐以求是「通向西方的窗口」,俄國因此而成為偏遠地區的一個窮國一躍成為歐洲強國。也在這一年,樞密院封彼得一世為「大帝」和「祖國之父」,俄國國號正式改為俄羅斯帝國。
彼得一世改革俄國的發展具有重要的進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俄國的落後面貌。他運用強制手段和歐化方式,把俄羅斯帶到現代世界的門檻,他的改革因而也以俄國近代歷史的開始而載入史冊。值得注意的是,從彼得一世起,擴大疆土和角逐霸權已明確無誤地成為俄國的既定國策之一。由於其社會發展深受農奴制的羈絆而難以與西歐國家一比高低,因此,俄國的強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俄羅斯民族驚人的毅力和俄國士兵罕見的驃悍,這使得俄國在國際事務的表現較其他國家更顯得貪得無婪,更具有暴力色彩。
1725年1月28日,彼得一世在彼得堡逝世。由於他是以個人的權力強行推行改革,所以其社會基礎並不牢固,因此,在他的繼承人那裡,不少改革成果被擱置或取消,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是大貴族逐漸又成為不受約束的特權階層。俄國的國內政治局勢也由此陷入混亂,1725∼1762年,俄國先後發生了5次宮廷政變,不同的貴族派系分別推舉對自己有利的人出任沙皇,由貴族組成的近衛軍成為亂世英雄手中的主要工具。
問鼎歐洲霸權的女沙皇
然而,俄羅斯社會發展的趨勢是無法改變的,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的妻子凱薩琳通過宮廷政變,被近衛軍擁立為沙皇,稱凱薩琳二世。她的統治延續了34年,直到她於1796年逝世。在這一期間,俄國再次走向強大,其歐洲強國的地位得以牢不可破。
在統治國家方面,凱薩琳大帝基本上是遵循著彼得一世既定的道路。在經濟上,出於通過富國強兵來鞏固統治的目的,她十分注重恢復和發展經濟,推行重商主義,大興工業生產。彼得一世統治末期俄國手工工場有200個,而到1779年時則增至663個,1799年達到1200個。隨著基礎工業的發展,軍事工業大有增長。
全國最大的輕武器製造中心圖拉兵工廠平時年產火槍2萬支,戰時可達3萬支;火炮及炮彈等重型武器則主要產於烏拉爾工業基地。在政治上,她著手改革中央和地方的政權機構,恢復和進一步強化了彼得一世曾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的沙皇專制制度和國家機器。通過這些措施,凱薩琳大帝使彼得一世建立的俄羅斯帝國得到發展和鞏固,俄國的國力,特別是軍事力量空前強大。俄羅斯帝國由此進入鼎盛時期,凱薩琳二世博得俄國社會,尤其是貴族階層的一片讚譽,被頌揚為「貴族的女皇」,繼彼得一世之後,被封以「大帝」的稱號。
就政治制度而言,此時的俄國與東方的封建專制制度如出一轍,凱薩琳大帝也是一位可怕的專制暴君。但她卻十分注意在表面上附會風雅,追求當時流行於歐洲的「開明君主專制」,將專制獨裁的本性隱藏於「平等」和「民主」的袈裟中,把自己裝扮成一個集哲學家和君主於一身的人物,並與在歐洲享有威名的法國啟蒙學者伏爾泰、狄德羅、達蘭貝爾等人長期保持通信往來,還邀請他們訪問俄國。
她很喜歡在大庭廣眾裡引用啟蒙學者的言論,如「公民的平等在於:他們應全體服從相同的法律」。1767年,她召開一個立法委員會,表示要按照啟蒙思想家們的理論,進行國家制度的全面改革,擬定了一個《訓諭》,其內容之激進,導致歐洲各國的震動,甚至連法國都明令禁止它在境內傳播。俄國詩人普希金曾把她的這種行徑稱作為「扮演得最下流無恥的滑稽戲」。
儘管她的目的在與嘩眾取寵和沽名釣譽,但這從一個方面反映出了俄國人的歐化趨勢,他們已經明顯地意識到強調民主和平等的歐洲「開明君主」強於張揚權力和暴力的中國皇帝及日本將軍。
隨著實力的增強,作為歐洲強國的俄國的領土野心急劇膨脹,它象一隻章魚一樣,慢慢向外伸展開了一根根強有力的觸角,軍事擴張成為凱薩琳大帝對外政策的主要和重要內容。1777年,凱薩琳大帝的第一個孫子出世,她給他取名為亞歷山大,意為要他學習古代的亞歷山大大帝,使俄國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1782年,她的第二個孫子出世,她給其取的名字是康斯坦丁,寄希望他成為君士坦丁堡的征服者。一位軍火商兼銀行家聲稱:「戰爭使我們吃飽,和平使我們消瘦。」
在對外擴張的部署中,凱薩琳大帝的主攻方向的歐洲,波蘭成為第一個俄國的盤中餐。凱薩琳大帝充分利用了當時歐洲處於動蕩之中和俄國的鄰國衰落分裂的時機,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夥同普魯士和奧地利,三次瓜分波蘭,滅亡了波蘭貴族共和國。
在瓜分中,俄國獲得了波蘭領土的62%,共計46萬3200平方公里,使俄國的西部邊界從第聶伯河推進到涅曼河和布格河一線,進而為進入歐洲打下了一個楔子。與此同時,凱薩琳大帝還大舉南下,通過1768∼1774年和1787∼1791年兩次對土耳其的戰爭,把俄國的西南邊界從第聶伯河移至德涅斯特河,將包括克離米亞在內的黑海北岸大片土地盡收囊中,改稱新俄羅斯,俄國商船還獲得了穿行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而進入地中海的權利。凱薩琳大帝美不勝收地說道:「假如我能活到200歲,歐洲全部就會落在俄國的腳下。」
在貪婪地向歐洲擴張在同時,凱薩琳大帝統治的俄國還加緊了對亞洲的侵略步伐。俄國以蠶食手段,修築軍事碉堡線,逐步併吞了高加索,置格魯吉亞為保護國,同時又侵入中亞北部的哈薩克草原。十八世紀80年代,俄國最終占領西伯利亞北部,完成了對這片1000多平方公里土地的征服。
這一征服過程充滿了暴力與血腥,西伯利亞由此成為俄國侵略中國和東亞的基地。俄國人還從亞洲的東北部越過白令海峽,進占了阿拉斯加,在加利福尼亞還建立了一個俄國的殖民地(後來這兩處都賣給了美國)。
在凱薩琳大帝統治時期,俄國的領土面積大為擴大,增至1705萬平方公里,人口達到近3900萬。恩格斯指出:「到葉卡特琳娜逝世的時候,俄國的領地已超過了甚至最肆無忌憚的民族沙文主義所能要求的一切。……俄國不僅奪得了出海口,而且在波羅的海和黑海都占領了廣闊的濱海地區和許多港灣。」俄國終於從以前那種受鄰國覬覦窺視的弱國,變成為威脅四鄰的歐洲強國和操縱整個歐洲國際事務的主角之一。
1789年,當聞訊法國爆發大革命時,凱薩琳大帝以歐洲君主的身分,聲稱:「法國君主的事就是所有君主的事」,積極糾集反法同盟,咒罵巴黎是「盜賊的巢穴」,揚言要與「法蘭西瘟疫」決一死戰,「甚至連法國人這個詞都應當消滅掉」。當其精心策畫組織的第一次反法同盟出師受挫時,她決定派遣俄國名將蘇沃洛夫率6萬俄軍去法國鎮壓革命,並旋即發出徵兵令。但因她突然中風身亡而使出兵攻法一事被擱置。
這一切反映出俄國人已在國際事務中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彼得一世即位到凱薩琳大帝逝世,歷時百年。在這100年左右的時間裡,俄國發展成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歐洲強國,俄國人已經毫不掩飾地表現出欲問鼎歐洲霸權的意向。
【摘自歷史月刊231期 文/王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