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資料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並自行整理排版)
書名:門廊上的嬰兒鞋/Second Glance
作者:茱迪•皮考特/Jodi Picoult 著
譯者:席玉蘋 譯
出版社:台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01日
內容簡介:
寶寶在哭,寶寶在哭
我的寶貝現在一定餓了,又冷又餓
寶寶彷彿就在我眼前慢慢縮小。突然,我癱軟在史賓瑟的懷裡。我沒有張開眼睛,即使他像個已放棄希望的男人發出長嘆,我也沒把眼睛張開。他為床上的我蓋好被子,脫去我的皮靴,離開時將身後的房門牢牢鎖上。
我不認為這是失敗。
畢竟,我現在知道,寶寶不是被藏在這棟屋子裡。
寶寶不見了。
她的臂彎中還留著寶寶的溫度,眼瞳裡還映著寶寶的臉龐。
西西發了瘋似的在屋宅裡尋找寶寶的蹤跡,她知道孩子一定是被丈夫藏起來了。
自從有人在門廊上放了雙小巧的鹿皮軟鞋起,她就該知道自己被盯上了,那雙嬰兒鞋是個暗示,有人對她的一切瞭如指掌,在她看到孩子黝黑扁平的臉蛋後,她早該對寶寶的安危有所警覺。
崇尚優生學的教授丈夫不可能容忍黑膚嬰孩,除了有損他的名譽,更有愧他的家族血脈。他會把孩子交給別人收養嗎?還是放到教堂門口?抑或送到孤兒院?還是他真的會下手殺了這孩子?
寶寶哭吧,寶寶哭吧,這樣媽媽才能找到你。
本書涉及的背景
在一九二○、三○年代,佛蒙特州的伯靈頓有一群思想激進的人,其中不乏醫生、律師、大學教授,例如小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美國著名法學家、最高法院大法官,美國詩人老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之子)、柯立芝總統(美國第三十任總統,共和黨籍。佛蒙特州律師出身)、瑪格麗特.桑格(美國控制生育運動領導人、美國生育控制聯盟創辦人,提倡優生學)。這些人決定要保存該州原本的田園風貌,方式是去除那些他們認為不合格的人,擺明了說,只要是非屬於白人新教徒的皆屬之。
他們從啟動一項調查著手,將那些開枝散葉的「墮落家族」圖繪出來。他們認為,這些不斷在救濟院、精神病院和監獄來來去去的家族在經濟上無異於一個無底洞,而這些人常常是阿貝納奇印地安人、法裔加拿大人和窮人。
佛州在一九三一年通過了《佛蒙特州絕育法案》,支持這些人自願絕育。而雖然該法案的名稱是「藉由自願絕育以達人種改良之法案」,所謂「自願」不見得是出於自由意志,很多情形下,只要有兩名醫生簽名,就可以為某個個案進行絕育。所以說絕育的程序到底有多自願頗有疑問。在美國,有三十三州曾經立法通過絕育法案。直至三○年代末期,該計畫因為資金短缺無以為繼,但在這個計畫被畫上休止符之前,已有成千上百的阿貝納奇人和其他族群被施以絕育手術。
優生計畫的終止是拜納粹之賜,納粹對美國這項計畫稱譽有加。二次大戰後,納粹科學家在戰爭犯罪審判庭中更是指出,他們的種族淨化計畫即是以美國的優生計畫作為基石。
本書值得探討的是,在美國歷史上普通公民根據憲法原則捍衛自己的公民權不受政府權力侵犯的例子不勝枚舉。但是,對於那些需要家人和社會照顧,沒有能力自己做主的弱者來説,他們的法律權利如何得到保護?正如同書中所提阿貝納奇印地安人,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生活方式,卻遭受優生學法案的迫害,往往被送進精神病院和監獄,並且被迫做絕育手術。
本書特色
★誘發茱迪.皮考特寫出《姊姊的守護者》的關鍵作品。
★搶下美國羅曼史作家協會年度最佳主流書籍獎。
★探究二○年代與三○年代「美國優生研究計畫」爭議的真相。
★打開基因篩選背後的人性道德與掙扎。
[
本帖最後由 雪焉 於 2014-11-26 09:48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