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這個應該放在功課區。
雖然我是香港人,但是也看看我的觀點與角度有沒有幫助吧。
米格國際在07年以台灣制作賣點,在12年2月取消了網頁顯示製造地。
同月13日決議恢復在網頁刊登產品產地。
當時的分析為,因為品牌的興起以致到需求的增加,以致到產能不足以應付,
繼而把一部份的訂單移到了中國和越南。
不過這樣做就不能以「台灣制」作賣點。
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
在這一方面,企業倫理可以說越大的公司越只能依賴人們去改變,
因為他們的規模越大,能控制他們的東西就越少,而銷售金額就是最有利的武器。
從歷史上我們看到一些例子,在80年代的美國。
可口可樂公司在市佔上首度敗給了百事,而可口可樂應對的方式是,
把原味的改了,以全新口味代替,飲了幾乎100年(當年是99年)的味道被改了。
人們不喜歡,只是78天原本的味道就回來了。
企業倫理是企業在處理企業內部員工之間,企業與社會、企業與顧客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By MABlib)
而lativ給我的感覺,他們並只是著眼了在短期利潤,而不是放在永續經營。
這樣的結果最後會失去眾的信任,從這一刻開始就是落下的時候。雖然時間會淡化一部份的事情,
不過人們就一定會對公司信任下降,繼而作出對產品更深入的考慮。
參考資料:
http://ethisphere.com/worlds-most-ethical/wme-honorees/
不過中國從未上磅
社會責任
這個現在由更多方面組成,以前我們會說公司所得的利潤應該一部分回饋社會,
進行公益或幫助新一代。
而現在更進一步去到,生產產品的過程中對員工的友好程度,環境的損害和修正等…
這方面依據聯合國全球盟約,主要是四方面。
反腐敗,人權,勞工標準,環境,而時裝衣服界別往往在後三樣表現一般。
原因為是衣服的生產過程要有很多污染,而處理的過程成本高。
高銷售代表要高產量人權,勞工標準為了他們利潤一定不容易達標。
更多這方面參考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縮寫 SA8000。
如何兼顧「經濟利益」與「社會責任」
這個其實是所有企業都在面對的問題。
以這個作例子,當一家公司以MIT作為賣點,並以此出名的,當他為了利潤,
去決定在台加廠還是把生產移到其他地方時就要決定,
如果你靜靜地改變生產地,之後傳媒發現了。
還是公開地說,並同時公佈用甚麼方法去保證現有的品質。
如何順暢地去過度,這是公關部門的工作。
當然,如果一家公司的股東都沒有過想平衡「經濟利益」與「社會責任」的,
說甚麼也是浪費口水,平衡最好的方法是在有利潤的情況之下,
盡可能保持生產地在台灣,因為這個是人們購買你產品的原因之一。
而之前說過的四大責任,如何排序和保持這個就考驗該公司的決策,並且標準的答案。
不過,我們可以想像。品質>勞工利益>環境>腐敗。
或者這樣說,應該從公司最差的一項著手。這個應該是平衡的開始。
[
本帖最後由 cct241292 於 2014-11-17 02:02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