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12
發新話題
打印

[生活知識] 你是熱底 or 寒底體質

你是熱底 or 寒底體質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小毛球 您是第4240個瀏覽者

享受美食可是有許多禁忌的,體質冷熱之別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還不了解你身體是屬於那一種體質,趕快依照以下的冷熱體質檢驗表檢測一番,可不要已經是冷體質,還拚命喝冰飲,小心變成急凍人。

A組得分
1.
早上起床眼有眼屎 (1)
2.
早上起床覺得嘴巴很苦 (1)
3.
經常生痱子 (1)
4.
有便秘困擾 (1)
5.
胸口經常鬱悶 (1)
6.
經常喉嚨痛 (1)
7.
有口臭 (1)
8.
容易發脾氣 (1)
9.
經常頭痛 (2)
10
眼睛常有血絲( 2)
11
容易長痘痘 (2)
12
經常流鼻血 (2)
13
有痔瘡 (2)
14
是肝炎帶原者( 3)
15
指甲變黑或容易折斷 (4)
得分總計(   

B組得分
1.
經常有黑眼圈 (1)
2.
經常喉嚨沙啞 (1)
3.
經常口乾舌燥 (1)
4.
記憶力很差 (1)
5.
經常心慌意亂 (1)
6.
冬天手腳會冰冷 (1)
7.
鼻子會過敏 (1)
8.
容易鼻塞 (1)
9.
頭髮稀疏或容易掉頭髮 (2)
10
小便頻密或夜間會起來上廁所 (2)
11
會耳鳴 (2)
12
經常頭暈 (2)
13
經常腰酸背痛 (2)
14
經常失眠 (3)
15
經常手腳腫大 (4)
得分總計(   


A組
1.
〉低於3分身體好像鐵打的,有機會成為人瑞。
2.
〉4∼ 14分身體常會覺得燥熱,多洗點冷水澡降溫吧。
3.
15 25分身體狀況響起警訊,很可能患有肝硬化等病,
最好去醫院做個健康檢查。

B
1.
〉低於3分有良好飲食習慣,要生病也是別人先,不太會輪到你。
2.
〉4∼ 14分身體虛弱,不補一補容易衰老。
3.
15 25分身體太虛弱,容易患有腎臟、內分泌之類的毛病,趕快去徹檢查。





A組分數高過B組者,體質屬燥熱,即俗稱的熱底。
忌辣淑、煙酒、咖啡,要多吃水果。
像蘆薈、檸檬這類清涼退火的食物多吃可以消消火氣



B組分數高過A組,體質虛弱,即俗稱的寒底。
忌喝冰涼的冷飲,太寒的東西都不要多吃,
最好多吃南棗、四物、紅豆、薑汁這種補氣血的食品


[ 本帖最後由 小毛球 於 2009-12-21 22:57 編輯 ]

TOP

B組分數高過A組,體質虛弱,即俗稱的寒底。
忌喝冰涼的冷飲,太寒的東西都不要多吃,
最好多吃南棗、四物、紅豆、薑汁這種補氣血的食品

喔喔喔~
原來體質寒或熱可以透過這些日常生活的小細節中看出來喔~

不過還真是準確呢~=ˇ=~

TOP

AB組同分=口=

嗯,我很怕冷也很怕熱(啥鬼?

TOP

請問一下...如果兩組同分....那我是什麼呢??

TOP

回應 希漾 第 3 篇文章 & szemw 第 4 篇文章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小毛球
我覺得其實寒低和熱低只是一個界定,怕冷又怕熱個個都有,你不是鐵人呢。凡是不益處的東西,少吃少作,適可而止,身體自然會健康多些。

這是在夜玥找到的,大家可以看看
寒低和熱低是什麼?
http://ds-hk.net/thread-111598-1-1.html

另外一篇是報紙詳細的解說,中醫不會說患者是寒底、熱底,而會辨別整體體質狀況。


糾正對中醫術語的誤解


  喉嚨痛、長暗瘡就是「熱氣」。
  我「寒底」的,不能吃西瓜、苦瓜。
  周身熱辣辣、人又疲累,肯定是有「骨火」。


  以上的自我斷症,大家都聽過不少,甚至是其中一分子,但中醫學上根本無這些術語,胡亂清熱或進補更有可能加劇病情。釐清錯誤觀念,才是「明哲保身」的上策。


錯誤 1 :熱氣飲涼茶


  香港人吃完煎炸油膩食物後出現如喉嚨痛、口氣、暗瘡和聲沙等不適,都歸咎為熱氣。註冊中醫師李宇銘指出,中醫學上並沒有「熱氣」這名稱,這與中國內地習慣說的「上火」相似。這些不適引發的原因有很多,如與六種邪氣(風、寒、暑、濕、燥、火)有關,至於屬於哪一種,不能單靠幾個症狀便毅然斷定,需要四診合參——「望、聞、問、切」來確定。


  涼茶和龜苓膏可算是港人對付上火最愛之物,涼茶之下又有廿四味、五花茶、銀菊露等,該如何選擇?「其實一些清熱飲料,如廿四味,每間涼茶舖的廿四味成分也有分別,有些是廿三或廿五、六味的組合,針對的病情也各有不同。中醫學有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即是寒病者用溫熱性的藥,熱病的用寒涼的藥,若喉嚨痛患者的病性屬寒,再飲用廿四味涼茶,便有機會加劇病情。」龜苓膏亦一樣,不同涼茶舖有不同成分,除非能拿出一個清晰藥方,又確診了患者病況,才能使用。


  以喉嚨痛表現為例,中醫需仔細去分病情孰輕孰重、時間性(早、午、晚哪時候較痛)、不適感(吞口水時較痛、喉嚨有紅腫),單單是醫喉嚨痛都可以很複雜,所以馬上清熱是錯的,因為未必能對症。一般市民根本不知自己身體狀況,更不應自行服用涼茶或龜苓膏,必須在中醫的診斷下用藥。


錯誤 2 :人分寒底與熱底


  怕冷的人是寒底、常生暗瘡是熱底?這個「底」像是先天的身體狀況、與生俱來的 DNA 般,這原來又是誤解,李醫師說,「中醫不會說患者是寒底、熱底,而會辨別整體體質狀況。身體確會有偏寒偏熱的情況,但多是暫時性,屬於一時的陰陽失衡。健康人陰陽平衡,是可以沒有偏寒偏熱的,不一定有一種『底子』。」


  無論偏寒或偏熱,分類當然不會如此簡單,有人寒熱錯雜,一個臟腑偏寒、一個臟腑偏熱,對治上要同時調和兩個臟腑。「就算中醫判斷了你的體質是偏熱,都不足以指導你吃哪些中藥,要加上指出具體部位,如哪一個臟腑偏熱,還要分虛(不足)和實(太過)、寒熱的程度多少等等,才能斷症,處方合適中藥及配合飲食調養。」


錯誤 3 :骨火要袪濕


  「周身唔舒服、痠痛或燥熱」的感覺,不少人稱之為骨火,便以為與濕熱有關,而馬上服用袪濕茶。李醫師解釋:「中醫學上亦同樣無骨火這醫學名詞,中醫學上類似的術語有『骨蒸潮熱』,意指人的熱偏於深層,像潛伏入骨中,但意思與『骨火』還是截然不同的。」


  周身痠痛的不適,中醫辨證會從外在表現分析內在原因,或與六淫之邪有關,或是五臟六腑出了問題,不會直接就認為是濕熱的問題,也不可能簡單的用「袪濕茶」就能解決。


------------------------------------------------------------------------------------------------------


炎夏飲食調養


  香港夏天偏於潮濕與炎熱,李宇銘中醫師說要注意以下兩方面調養:


  1. 吃當造食物:食用適當的清涼和利濕食物,如瓜果類的西瓜、哈密瓜、冬瓜和節瓜等,或以此煲湯,有清熱利濕的作用。


  2. 少吃傷脾胃食品:勿吃油膩煎炸難消化的食品,這容易傷脾胃後,造成積濕留熱。辛辣偏溫性亦不適宜,如大熱的荔枝和龍眼,夏天便不宜多吃。


他亦評價了以下各種夏天熱門的飲料:


  竹蔗茅根水:竹蔗性味甘寒,而白茅根有清熱涼血的作用,一般適宜長期飲用。市面上出售的瓶裝竹蔗茅根水,茅根藥量成分較少,竹蔗的糖份較多,偶爾飲用亦無妨。


  薏米水:薏水味甘性涼能利濕,亦適宜夏天飲用。建議把薏米與米同煮成飯,亦有利濕健脾作用。


  銀菊露:清熱力較強,偏寒體質者不宜長期飲用。


  清補涼:坊間材料不一,成分一般包括蓮子、茨實、薏米等,利水偏涼兼有少許補益作用。「惟一般大眾不易判斷自己是否屬於寒熱錯雜,因此需要這樣清補的情況較少,若市民不清楚自己是否這體質,便不宜多飲清補涼了。」


不要補錯身


  提起中藥調理,李醫師指香港人最愛一是清熱、一是補益,「前者覺得熱氣,後者覺得身體虛弱,其實是兩個方同。事實上不是人人適合補,人虛才需要補,見好多人不是虛都會補,結果引致體質偏熱。」


  廣東人愛煲滋補湯水,常以黨參、白朮、北芪等來補氣,全家人一起飲用,這也是錯的。因各人體質不同,可能分別是氣虛、偏熱、濕重體質,除了氣虛那一個適合外,其餘只會「補錯身」。輕則身體可自行調節,當事人不覺有礙;重者有可能出現雪上加霜、或火上加油情況,加重病情。


香港經濟日報 2009-07-07 (C09健康|周美好)
後來……終於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人…一但錯過就不再…

TOP

中醫是一門滿 博大精深的學問   

TOP

果然我是寒底的
冷飲喝太多了.........
人生的80%都是嚴格的考驗

不過也不全都壞事

這樣的一天結束時喝的酒才分外美味

TOP

毛球~
謝啦~
上了一堂課喔

TOP

我是同分耶~
算好嗎?
可是前陣子去看中醫
說我是內寒外熱
下了補藥太熱
下了退火的藥太寒........

TOP

B組分數高過A組,體質虛弱,即俗稱的寒底。
忌喝冰涼的冷飲,太寒的東西都不要多吃,
最好多吃南棗、四物、紅豆、薑汁這種補氣血的食品

原來我系寒底..我中成日飲凍野

TOP

 14 12
發新話題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6-6 02:18

Powered by Discuz! 6.0.0Licensed © 2001-2014 Comsenz Inc.
頁面執行時間 0.163649 秒, 數據庫查詢 8 次, Gzip 啟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夜玥論壇ק - Archiver - WAP
論壇聲明
本站提供網上自由討論之用,所有個人言論並不代表本站立場,並與本站無關,本站不會對其內容負上任何責任。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絡我們,我們將立刻從網站上刪除,並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切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