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小蟬一隻 第 1294 篇文章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leungmon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戰國時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況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
生平
《史記·卷074·荀卿列傳》記錄了他的生平。荀子於五十年始來遊學於齊,至襄王時代「最為老師」,「三為祭酒」。後來被逸而適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蘭陵鎮)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家居蘭陵,在此期間,他曾入秦,稱秦國「治之至也」。又到過趙國與臨武君議兵於趙孝成王面前。最後老死於楚國。他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為他的兩名弟子為法家代表人物,使歷代有部分學者懷疑荀子是否屬於儒家學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國歷史上受到許多學者猛烈抨擊。
思想
荀子的思想偏向經驗以及人事方面,是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的思想,重視人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中心思想為「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重視社會上人們行為的規範。以孔子為聖人,但反對子思和孟子為首的「思孟學派」哲學思想,認為子貢與自己才是繼承孔子思想的學者。
荀子和孟子的「性善」說相反,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生來是「惡」的,「其善者偽也」,須要「師化之法,禮義之道」,通過「注錯習俗」、「化性起偽」對人的影響,才可以為善。
在天人關係上,荀子反對天命、鬼神迷信之說,肯定了「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即自然運行法則是不以人們的意識為轉移的,主張「明於天人之分」,認為天有「天職」,人有「人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思想。
荀子主張「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
荀子繼承孔子的地方,還在於他對於禮和師法的重視,堅持儒家「正名」之說,強調尊卑等級名分的必要性,主張「法後王」即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又由於主張「性惡論」,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荀子成為後來出現的法家的開啟者。
另外,荀子在經濟上提出強本節用、開源節流和「省工賈、眾農夫」等主張。
《史記》記載李斯「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荀子的「帝王之術」,通過李斯後來的實踐,體現出來。北宋蘇軾在《荀卿論》中說:「荀卿明王道,述禮樂,而李斯以其學亂天下。」
重要研究成果
荀子和孟子的「性善」說相反,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生來是「惡」的,「其善者偽也」,須要「師化之法,禮義之道」,通過「注錯習俗」、「化性起偽」對人的影響,才可以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