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西方歷史] 以阿戰爭

以阿戰爭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ewingwong 您是第1732個瀏覽者
以阿戰爭


1948年的第一次以阿戰爭,又稱為「巴勒斯坦戰爭」或「獨立戰爭」。

戰爭起源:

1.1947聯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分治協議,把巴勒斯坦分為兩部份:
猶太國及阿拉伯國家,耶路撒冷為獨立實體,由聯合國管理,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國家拒絕接受該決議。

2.1948以色列成立,美國立即予以承認,阿拉伯國家對此極為憤慨,決定發動「聖戰」。 號召人民 阿拉伯聯盟:「指責分治決議違背了『公理和正義的原則』和民族自決原則,決定採取『決定性的手段』,決心為反對聯合國分裂巴勒斯坦的決議而戰,而且遵照真主的旨意,決戰至最後勝利。」

1948年當英國終止對巴勒斯坦的託管後,以色列於次日立即宣佈建國。埃及、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及伊拉克五國,以維持秩序為由,同時派兵進駐巴勒斯坦。

此次戰爭,共歷時一年半,最後由以色列獲勝後,以色列領土增加了50%,占有巴勒斯坦四分之三土地。戰後約有70萬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有60%在約旦,20%在加薩,20%在敘利亞,形成難民問題。而原本散居在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因為害怕遭到報復,或出於被迫,約有80萬人返回以色列。



1956年的第二次以阿戰爭,又稱為「運河之役」或「百時戰役」。第一次以阿戰爭後,造成大量巴勒斯坦的難民,加深了以阿間的仇恨。此時埃及在加薩建立突擊基地,使得巴勒斯坦游擊組織經常越界侵擾以色列。於是1995年2月,以色列對加薩進行了一次報復性攻擊,使阿拉伯人死傷70餘人。

埃及總統納瑟在1956年7月在慶祝埃及革命成功演說中,宣佈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並同意給予有關國家補償,同時保證從前使用運河的國家往後仍可使用運河,但英法在安全及經濟的考量下,決定採取軍事行動,取回運河。

以色列基於想解除埃及所帶來的威脅,並藉此打通運河與阿卡巴灣,佔領若干土地以作為日後談判的籌碼。於是英、法、以色列三國協議,由以色列率先發動攻擊,英法於次日呼籲雙方在12小時內停火,以色列可佯裝接受但不必履行,待埃及拒絕停火呼籲後,英法再出動轟炸機摧毀埃及空軍並奪取水域。
  
以軍與埃軍在西奈半島進行了一整天激烈地戰鬥,以軍飽受埃空軍轟炸,有意撤退,11月5日英法聯軍空降攻擊,但在美蘇強大壓力之下,宣佈接受聯合國停火呼籲。11月7日聯合國派遣了一支國際警察部隊,陸續抵達埃及西奈接管以埃邊區,英法於12月22日撤離運河地區,以軍則於五個月後撤離西奈。



1967年第三次以阿戰爭,亦稱「六日戰爭」。戰爭起因於,以阿兩民族在歷史上的仇恨、難民問題、約旦河河水糾紛、阿拉伯國家的聯合令以色列倍感威脅、聯合國和平部隊被迫撤退與埃及封鎖阿卡巴灣。戰後以色列乘勝占領整個巴勒斯坦,欲建立巴勒斯坦阿拉伯國的希望也更為渺茫  



1973年第四次以阿戰爭,亦稱「贖罪日戰爭」或「十月戰爭」。1973年10月,埃及總統沙達特(Sadat)精心策劃一場戰爭,定下發兵日期為1973年10月6日。這一天是猶太曆法上的「贖罪日」。聖經:「當這日,甚麼工都不可作,因為是贖罪日,要在耶和華你們的神面前贖罪。」當天以色列全國都休息一天,軍隊也休假。阿拉伯聯軍希望藉此機會,將以色列一舉殲滅。  

贖罪日下午,埃及和敘利亞兩國軍隊南北夾擊以色列,正在禱告讀經的以色列軍隊措手不及,死傷慘重。而敘利亞坦克大軍更從北面入攻,直搗以色列心臟,情勢相當危急。以色列派出轟炸機,擊毀敘軍全部坦克,顯示以色列軍隊的制空能力。  


當北面戰線取得勝利後,以軍立刻南下。此時,以色列國防部長戴揚(Moshe Dayan)將軍不願正面交鋒,於是採去側面攻擊,登陸埃及,切斷埃軍的後路,致使以軍節節勝利,直逼埃及首都開羅。後來,聯合國出面調停此事,下令停火,才結束了第四次的中東戰爭。
   
此次戰爭歷時18天,埃及、敘利亞和以色列三國共投入兵力約110餘萬人,透過這次戰爭,埃軍收復運河東岸約面積為3000多平方公里。而以色列佔領運河西岸埃及領土1900餘平方公里和敘利亞戈蘭高地以東440平方公里的領土。



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亦稱「黎南戰爭」。以色列藉口其駐英大使遭巴勒斯坦游擊隊刺殺,因而出動陸海空軍約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目的在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黎巴嫩境內建立一個親以的政權,擠走敘利亞在黎巴嫩的駐軍。以軍只花了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這是自四次以阿戰爭以來,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最大的一次戰爭,稱為第五次以阿戰爭。  



戰爭的省思

以、阿之間幾次戰爭,以色列的勝利,被阿拉伯人視為西方文明入侵伊斯蘭世界的象徵,而以、巴間的問題,也被升高為關乎全體阿拉伯國家恢復民族威望與能力的問題,故對於巴勒斯坦建國以及消滅以色列的「聖戰」大都表示認同與支持。巴勒斯坦阿拉伯住民自1947年開始逃亡至今,四處流離的難民已是刻不容緩必須解決的問題。
           
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開始涉入中東事務。冷戰時美國極力防止蘇聯勢力在中東擴張,以色列正可扮演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守門員角色,雙方合作以控制中東穩定。故在以阿衝突問題上,美國向來主張,就是維護以色列的存在。戰略部署上,以色列也能牽制激進派的阿拉伯國家,使其不敢輕舉妄動,確保美國在中東的利益。

TOP

發新話題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6-1 12:38

Powered by Discuz! 6.0.0Licensed © 2001-2014 Comsenz Inc.
頁面執行時間 0.023300 秒, 數據庫查詢 7 次, Gzip 啟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夜玥論壇ק - Archiver - WAP
論壇聲明
本站提供網上自由討論之用,所有個人言論並不代表本站立場,並與本站無關,本站不會對其內容負上任何責任。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絡我們,我們將立刻從網站上刪除,並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切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