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中國歷史] 漢朝軍事人物──韓信介紹

漢朝軍事人物──韓信介紹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琰容 您是第876個瀏覽者
韓信

韓信(?-前196年),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軍事家,是西漢開國名將,漢初三傑之一,留下許多著名戰例和策略。韓信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歷任齊王、楚王、淮陰侯等,卻也因其軍事才能引起猜忌。漢高祖劉邦戰勝主要對手項羽後,韓信的勢力被一再削弱;最後,韓信由於被控謀反,被呂雉(即呂後)及蕭何騙入宮內,處死於長樂宮鐘室。

早期

韓信還是平民時,既當不了官,也無法經商過活,經常寄食於他人,為眾人所厭。後來加入了項梁的起義軍。前208年項梁死後便成為項羽部下,曾經數次向項羽獻策,但項羽沒有採用。韓信在項軍內僅任炊事兵與守門官,認為沒有前途,於是在前206年,漢王劉邦進入巴蜀時,韓信逃離楚營,投奔漢王劉邦。

韓信最初未被漢營重用,後來因為涉嫌犯軍法被處斬,在行刑時已有十三人被斬,臨到韓信時,他見到夏侯嬰,便說:「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夏侯嬰感到驚奇,釋放了韓信,後來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任韓信為治粟都尉,但韓信並不滿足於這個職位。

登台拜將


韓信與蕭何數次談話,蕭何對他有深刻的印象。到達南鄭一段時間,韓信估計蕭何已經向劉邦推薦自己,卻沒有音訊,感到不受重用,於是離開漢營,準備另投明主。蕭何聞訊,認為韓信這樣的將才不能輕易流失,於是蕭何不及通知劉邦便策馬於月下追韓信,終於勸得韓信留下(「蕭何月下追韓信」)。

起初,劉邦聽說蕭何逃出,十分驚恐,後來聽說他是為了追韓信,於是問他:「這麼多人逃回東方,你都不追,為何為了韓信?」蕭何於是推薦韓信給他,認為韓信是一個無人能及的人才(「國士無雙」)。劉邦接納蕭何的建議,模仿古代築壇拜將,封韓信為大將,即漢軍的總司令。拜將後,韓信立刻向劉邦剖析天下大勢,並向劉邦提出其分析和戰略。劉邦同意,並依照韓信的計劃部署。


暗渡陳倉


項羽分封諸侯後,不足一年,齊國已經發生內亂,項羽於是親率楚軍北上平亂。此時,劉邦出兵進攻關中,由韓信領軍「暗渡陳倉」,突襲雍王章邯;漢軍大勝,很快便攻佔咸陽,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投降,關中大部份平定。(注意:《史記》等正史沒有提及「明修棧道」一事。)


諸侯大敗

當章邯還堅守廢丘時,劉邦留下韓信圍攻廢丘;自己則聯合其他諸侯,趁項羽還在齊國時,領聯軍五十六萬人[來源請求]攻佔項羽首都彭城。前205年,項羽領兵三萬回師彭城,劉邦這時還在沉迷享樂,結果慘敗,退至滎陽。蕭何即動員關中老弱和未傅者,讓韓信帶往滎陽前線救援劉邦。之後,韓信率兵在京城和索城(都在滎陽附近)之間擊退楚軍,使楚軍不能西越滎陽。

魏王魏豹附楚反漢,劉邦派韓信領兵攻魏,韓信突襲魏國都城安邑,擒魏豹。隨後韓信率軍擊敗代國,這時漢營調走他旗下的精兵到滎陽抵抗楚軍。韓信繼續進軍,在井陘背水一戰,以少數兵力擊敗號稱二十萬人的趙軍,擒趙王趙歇。韓信聽從廣武君李左車建議,派人出使燕國,成功遊說燕王歸附漢王。


自立齊王

前204年,劉邦派酈食其遊說齊國結盟,齊王田廣答應,留下酈食其加以款待。此前韓信已奉劉邦命攻齊,在得知酈食其成功說服齊國以後,原本打算退軍,但蒯通以劉邦並未發詔退軍為由,說服韓信不要把功勞讓給酈食其,韓信聽從,攻擊未作防備的齊國。田廣得知消息後極為憤怒,烹殺酈食其。韓信擊敗齊軍,田廣引兵向東撤退,並向項羽求援。韓信在濰水以水計擊敗田廣和楚將龍且的聯軍,龍且戰死,韓信陸續平定齊地。

前203年,韓信以齊地未穩為由,自請為假齊王(假,有代理的意思),以便治理。當時劉邦正受困於楚軍的包圍下,不得不聽從張良和陳平的勸諫,封韓信為齊王。

項羽自知形勢不妙,派武涉遊說韓信叛漢,韓信以漢對他有恩為由拒絕。蒯通認為劉邦日後必對韓信不利,多次聳恿韓信把握時機,脫離漢王自立,形成鼎足之勢。而韓信自認為勞苦功高,「漢終不奪我齊」;蒯通則以「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相勸。但韓信始終抱著「漢終不負我」的幻想,而不忍叛漢。


助漢滅楚


前203年,劉邦與項羽議和,兩分天下,以鴻溝為界。不久劉邦從陳平之計毀約,出兵追擊東歸的項羽,但韓信及彭越沒有派兵助戰,漢軍在固陵被項羽大敗。劉邦一方面固守,另一方面答應韓信及彭越事成後封地為王。韓信及彭越終於帶兵會合劉邦,韓信以十面埋伏之計大破楚軍,最後迫使項羽撤退到垓下,項羽突圍到烏江,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渡江,遂自刎而亡。


鳥盡弓藏

項羽死後,劉邦迅速奪取韓信的兵權,並改齊王為楚王,移都下邳。

逃亡部將鍾離眛素與韓信交好,韓信便將其收留藏匿。劉邦得知鍾離眛逃到楚國後,要求韓信追捕,韓信則派兵保護鍾離眛的出入。

前201年,有人告發楚王謀反,漢高祖劉邦採用陳平計策,以出遊為由偷襲韓信。韓信有意發兵抵抗,自陳無罪,但又怕事情鬧大,鍾離眛則自刎自殺。韓信帶著人頭於陳(今河南淮陽)向劉邦說明原委,劉邦令人將其擒拿,韓信大喊「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金(同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後來劉邦赦免韓信,韓信被降為淮陰侯。

韓信知劉邦害怕自己的才能,常稱病不出,長期怨恨不滿。當陳豨陞官至鉅鹿,臨走前,韓信與陳豨約定,陳豨若起兵造反,韓信將助一臂之力。

漢高祖十年,陳豨果真反叛,韓信便與家臣密謀從內部襲擊呂後、太子等人,但遭親人告密而走漏風聲。呂後與蕭何密謀,偽報陳豨已死,引韓信前來祝賀;韓信被束縛後,被具五刑後打死於長樂宮鐘室,並誅連三族。

劉邦平定陳豨返回之後,得知韓信已死,「亦喜且憐之」。劉邦問韓信死前說了甚麼,呂後回答韓信後悔當初不聽蒯通之計。於是劉邦下令捕捉蒯通。蒯通辯稱「當時只知韓信,不知陛下」,而被赦免。

傳說中,劉邦曾允諾,只要韓信「頂天立地」於漢朝天下,絕不以「兵器」殺之。故韓信被殺時,呂後吊之於大鐘之內,頭為大鐘所罩,看不見天日;腳懸空於地面,無法頂天立地,並使用竹刀(削尖的竹子),或說是用桃木劍將其殺死,以不違背當年的「承諾」。 司馬遷對此評價為:「……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有的學者認為,陳豨事件是漢朝族滅韓信的藉口。若韓信確實與陳豨相商謀反,聽聞陳豨已死,又怎會自己入宮呢?

雖然另有學者說「韓信沒光明正大的謀反,所以招他入宮慶賀平反,他不得不去。」但是一般情況之下,同黨被破獲,身為叛亂份子大多會選擇逃亡,故多數學者認為「與陳豨合謀造反」僅僅為漢朝對韓信的欲加之罪。


評價


明代茅坤論韓信:「予覽觀古兵家流,當以韓信為最,破魏以木罌,破趙以立漢赤幟,破齊以囊沙,彼皆從天而下,而未嘗與敵人血戰者。予故曰:古今來,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詩仙也;屈原,辭賦仙也;劉阮,酒仙也;而韓信,兵仙也,然哉!」(《史記鈔》)


佚事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是以韓信的典故為名的成語。劉邦曾問他:「你覺得我可帶兵多少?」韓信:「最多十萬。」劉:「那你呢?」韓:「多多益善,越多越好」劉:「那我不是打不過你?」韓:「不,主公是駕馭將軍的人才,不是駕馭士兵的。」

韓信早年在淮陰曾受過一個洗衣服的婦人(漂母)的餐飯接濟。韓信曾表示將來必定報答。漂母怒道:「大丈夫自己都不能維生,我是可憐你才幫你,哪裡是為了報答!」韓信被封為楚王后,回到淮陰,找到了漂母給了一千兩黃金。

韓信在淮陰還曾受到過重大侮辱。淮陰市井有人生事,找到韓信說:看你一直帶著劍,但是我猜你是個膽小鬼。你有膽量就刺我一劍,沒膽量就從我胯下爬過去。韓信看了這人很久,最後甘受「胯下之辱」。韓信封楚王后,找到了這人,封他為中尉,並對眾人說:「這是一個壯士。當年他侮辱我時,難道我不能殺他?殺了他也不會揚名,所以就忍了下來,是為了做大事啊。」

今天在淮安還有漢韓侯祠、胯下橋和漂母祠,紀念韓信及其事蹟。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語,指韓信一生成敗,從被劉邦重用到最終被處死都源於蕭何的影響。「成敗一蕭何,生死兩婦人」,則又指當年漂母施捨救了他一命,最終還是死在另一個婦人呂後手中。

韓信被呂後設計殺害,相傳蕭何為保存其血脈,命蒯通匿藏其子於廣東。另見卓姓、韋姓。


資料來源

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TOP

韓信是一個真正的將帥之才

可惜......最後沒有善終啦

TOP

發新話題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6-16 05:09

Powered by Discuz! 6.0.0Licensed © 2001-2014 Comsenz Inc.
頁面執行時間 0.038922 秒, 數據庫查詢 7 次, Gzip 啟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夜玥論壇ק - Archiver - WAP
論壇聲明
本站提供網上自由討論之用,所有個人言論並不代表本站立場,並與本站無關,本站不會對其內容負上任何責任。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絡我們,我們將立刻從網站上刪除,並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切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