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西方歷史] 俄羅斯擴張史

俄羅斯擴張史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ewingwong 您是第1221個瀏覽者
俄羅斯--蘇聯的擴張大概可以算是人類史上最成功的陸地擴張,從一個臣服於蒙古的城邦小國經過幾百年就成為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超級大國。既使是在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仍然保留了主要成果,而且與獨聯體國家有著文化、經濟、民族、軍事方面的廣泛聯繫。
     可能人們有這樣的看法,即俄羅斯的擴張有雄厚的資源(國土、人口、礦產、科技)基礎。實際上,俄羅斯在大部分時間都沒有什麼優勢。
      俄羅斯擺脫蒙古統治開始以一個獨立國家的身份進入世界舞台時,國土面積與人口都很有限,烏克蘭、白俄羅斯還沒有合併進來,就連俄羅斯北方重鎮諾夫哥羅德也處於獨立狀態。俄所處的環境非常險惡,長時間處於強鄰的包圍中。東邊,喀山汗國還很強,還能夠進攻劫掠俄的東部地區。南邊,主要是土耳其,當時的土耳其雖然不是最強盛的時期,但在國土、人口、軍力、資源方面都超出俄很多,著實是個龐然大物;還有剽悍的克里木汗國以及草原上那些桀驁不馴的騎手們。西邊,波蘭有實力有野心也有行動吞併俄羅斯,波蘭和土耳其不時結成同盟,俄要想將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併入版圖,首先得過波、土兩國的關。西北,瑞典在那個時期是北歐的主人,也是歐洲一大霸,不可一世。這些個強鄰特別是波、土、瑞都有能力滅了俄羅斯。
     俄所處的環境並不好,沒有多少擴張余地,從西、南、東邊都有可能遭到致命的打擊,在與任何一個方向的敵人角力時,都有可能遭到其他方向強敵的進犯。北邊沒有敵人,但俄本來已經身處北方,再往北就進入極地了,極地能支撐多少人口呢。

      俄首先是吞併東邊的喀山汗國,解除了東面的威脅,也由此進入西伯利亞,雖然俄羅斯人出於對土地的熱愛不斷在西伯利亞開疆拓土,但西伯利亞的價值是二十世紀才逐漸體現出來,很長的時間裡,西伯利亞主要是提供毛皮產品。對於俄在西邊和南邊的防衛和進攻沒有多大幫助,由於西伯利亞寒冷荒涼,打了敗仗也不可能到這裡來“偏安”。

      接下來是對西邊和南邊,與波蘭和土耳其進行了長期的角逐,終於得以將烏克蘭、白俄羅斯併入版圖,彼得一世時,俄羅斯戰勝瑞典取得了波羅的海出海口,進行了改革,在科技、文化上取得了對土耳其的優勢,後來與土耳其打打停停了三百年,終於鞏固了黑海沿岸、克里木、高加索、多瑙河入海口、南俄草原。與波、土、瑞三國拉開差距後,俄羅斯與西歐人打上交道,到了更大的舞台上,1812年和1941年,俄---蘇又遭到了火器時代兩支最強大軍隊的兇猛入侵。
1807年,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和拿破崙簽定了提爾西特和約,規定俄國可以攫取芬蘭。次年,2.4萬俄國軍隊突然趁寒冬季節,分兵三路入侵芬蘭,並在當年底完全佔領了芬蘭。 1809年,俄軍進攻瑞典,並擊敗瑞典軍隊,迫使瑞典籤定條約,瑞典割讓了包括阿蘭群島在內的芬蘭,芬蘭成為俄國境內的一個大公國,沙皇兼任芬蘭大公。在維也納會議上,俄國夥同普奧兩國再次瓜分波蘭,攫取了波蘭大部分地區。 1826∼1828年,俄國擊敗了伊朗,迫使伊朗割讓了幾乎全部格魯吉亞、北阿塞拜疆和東亞美尼亞,伊朗還賠款2 000萬銀盧布。 1828年春天到1829年秋天,俄國對奧斯曼帝國發動了戰爭,吞併了高加索的整個黑海海岸,並迫使奧斯曼帝國承認它合併從伊朗得到的南高加索地區。俄國還逐步向中亞推進,到19世紀中後期,吞併了包括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和土庫曼在內的廣大地區,面積近三百九十萬平方千米。對於攻占中亞,恩格斯曾經指出:“從軍事觀點來看,這些征服地的重大意義就在於,由於它們而為進攻印度建立了作戰基地的核心;的確,自從俄軍這樣深入中亞細亞以後,從北方進攻印度的計劃,已經不再是模糊不定的意圖,而是具有相當明確的輪廓了。”19世紀中後期,俄國通過與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如《璦琿條約》、 《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等,陸續割佔了中國共計達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千米的廣闊地區。

      俄很頑強,總體上也很策略,基本上一貫如此。舉幾個例子,俄在爭取獨立的最後一役──烏格拉河對峙中,成功的外交活動和內部矛盾調合使俄處於戰略上的有利態勢,選擇有利地勢與蒙古軍對峙,拖至敵方支撐不住主動撤兵。
      與土耳其打打和和了三百年,在佔優勢的情況下也沒有發動對土的全面戰爭,因而沒有陷入到這個民族大國里去,要知道,溫暖的土耳其土地對來自寒冷地區的俄羅斯人是很有誘惑力的。還有就是通過計謀使中國割讓土地,仔細看一下歷史書,俄國得到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土地,是在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索取的“酬勞” ,沒費一兵一卒,在新疆與中國劃界佔了便宜也沒有與中國發生正面武裝衝突,中國與幾大列強--英、法、日、美(1950~1953)都有過慘烈的戰爭,但與俄--蘇只有過激烈的武裝衝突,卻沒有過中俄戰爭、中蘇戰爭(八國聯軍是牆倒眾人推,並不是中俄的單獨對抗,雅克薩之戰也算不上是真正的戰爭,屬於邊境衝突,規模有限),與其說強占我國領土,不如說是巧取。可以發現,俄國沒有主動對大國、強國發動過那種“有你沒我,有我沒你”的戰爭。

      俄國的擴張,好像是很快,但實際上很“量力而行”,比起第三帝國來要老謀深算的多。並不是一味地進行戰爭,但也沒有一味地退讓,如果被強敵侵略,在生死關頭,不惜血流成河也要趕跑侵略者。

      總體上看,俄羅斯在領土擴張方面有這樣一些優點頑強,耐心,有忍耐力,軍事與政治並重,能審時度勢,肯吸收先進技術和文化以加強自身,也很注意自身的文化輸出(所以才有了我等愛好俄羅斯文化之人)。

      由於俄國維護獨立和進行擴張的進程非常艱險,俄羅斯民族也就有了很強的凝聚力、忍耐力、反彈力,他們對“個性”不太重視,對反叛行為、離群行為非常排斥。
喀山汗國
喀山汗國(韃靼語:Qazan xanlığı/Казан ханлыгы;俄語:Казанское ханство)是金帳汗國瓦解後產生的(1441-1552年), 一名拔都的兄弟禿花帖木兒後人兀魯·穆罕默德和兒子馬赫第提克住在喀山,建立一獨立汗國,範圍大約是保加爾汗國區域,現在的楚瓦什共和國,馬里埃爾共和國,韃靼斯坦共和國,烏德穆爾特共和國,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居民是操突厥語的巴什基爾人、楚瓦什人和烏拉爾語系的摩爾多瓦人、馬里人(舊稱切列米斯人)、烏德穆爾特人,以及一些科米人部落。在馬赫第提克在位期間,汗國正式立國。1452年,他的一位兄弟卡西姆逃亡莫斯科。莫斯科把一塊奥卡河畔的、以他的名字命名土地封給他,名為卡西莫夫。其屬下一部分逃亡至克里米亞汗國。
馬赫第提克在1452年冬季,進攻莫斯科公國。他的继承者喀山汗易卜拉欣甚至1468年征服了维亚特卡,但是,他不久就被迫与俄国人媾和,并交还了他所俘获的人。易卜拉欣的两个儿子伊尔哈姆和穆罕默德·阿明爭立。阿明逃亡俄國,俄國派軍護送,使他即位。但他在1505年反叛,次年他打败了一支莫斯科公国的军队。
莫斯科為了控制伏爾加河,向喀山開刀。1516年,阿明死後,喀山汗國絕嗣。接著克里米亞格來王朝和莫斯科公國的瓦西里三世輪流強加自己的人選於喀山。在1552年,伊凡四世滅喀山汗國。
諾夫哥羅德
基輔羅斯的附庸國
882年奧列格佔據基輔,建立基輔羅斯。諾夫哥羅德的位置以及其政治、經濟核算文化影響使得它成為基輔羅斯的第二大城市。按照當時的習俗基輔羅斯君主的長子和繼承人在未成年的時候就被命名為諾夫哥羅德的長官。在君主還沒有兒子的時候諾夫哥羅德由行政長官管理。
在北歐神話中諾夫哥羅德被稱為是東斯拉夫人的首都。四名維京人國王——奧拉夫一世、奧拉夫二世、馬格努斯一世和哈拉爾三世——在諾夫哥羅德尋求避難。1028年奧拉夫二世死後和被提升為聖人幾十年後在諾夫哥羅德就已經建造了一座紀念他的教堂。
在諾夫哥羅德最著名的統治者中包括雅羅斯拉夫,他的父親弗拉基米爾一世·斯維亞托斯拉維奇統治基輔時他是諾夫哥羅德的長官。雅羅斯拉夫編輯了東斯拉夫人最早的書寫下來的法典。據說他向諾夫哥羅德授予了一系列特權。後來市民在與他們的統治者談判時經常以此為前例。他的兒子弗拉基米爾建造了今天依然存在的聖蘇菲亞大教堂。

諾夫哥羅德共和國
1136年諾夫哥羅德的市民將其君主驅逐,一般認為這個日期是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的開始。在此後的兩個多世紀中市民邀請和驅逐了數名君主,但是理論上諾夫哥羅德從來沒有正式成為共和國,而且在這段時期里也有一些強大的君主如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能夠將他們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城市之上。[3]當時諾夫哥羅德統治者歐洲東北的大量地區,從今天的愛沙尼亞到烏拉爾山脈,使得它成為中世紀歐洲最大的國家之一,不過拉多加湖和奧涅加湖以北的地區人口稀少,從來沒有真正的政治組織。

在諾夫哥羅德的人物中最重要的是市長,他是由市議會從城市貴族中選舉而出的。另一名重要的官員是「千人長」,他本來是城市民兵的首領,後來演變為一名商業和司法官員,他也是由議會選舉出來的。諾夫哥羅德大主教在市內也擁有非常高的地位。[4]市長和千人長在被議會選舉出來後由大主教領導宣誓入職。[5]
雖然不同官員和議會的存在是明確的,但是城市內部政治結構的詳細不明。市長和大主教共同統治,但是每人的職權區分不詳。君主的權利雖然從十二世紀中開始衰弱,但是依然在市內有一名代表,他作為軍事長官、立法官和法官依然有很大的作用。議會的詳細組成也不確定。一些學者認為它基本上是民主的,但是一些後來的學者則認為它是被精英統治者操縱的「影子民主」。
13世紀里諾夫哥羅德雖然不是漢薩同盟的成員,但是是其最東邊的據點。從這裡出口大量珍貴的和不珍貴的皮毛。[6]
在整個中世紀諾夫哥羅德的文化非常興旺。考古發掘出土了許多樺樹皮信件,這可能說明當時市內識字率相當高,但是這不肯定。在諾夫哥羅德出土的《諾夫哥羅德法典》是馬其頓以北最早的斯拉夫語文件,在這裡也出土了最早的芬蘭語文件。一些最古老的俄羅斯史書是在大主教的書房裡寫成的。大主教促進聖像藝術和教堂建築。諾夫哥羅德商人薩特闊成為俄羅斯民間文學中知名的英雄。
諾夫哥羅德從未被蒙古人佔領。蒙古軍隊在離城市越100千米處撤回了,不是因為城市的軍事力量,而可能是因為蒙古指揮官不像陷入城市周圍的沼澤中。雖然如此為金帳汗國徵收稅務的莫斯科大公還是在諾夫哥羅德收稅了,尤其是尤里·丹尼洛維奇和他的兄弟伊凡一世。

俄羅斯城市
由於諾夫哥羅德無法滿足其居民的糧食問題,因此它依靠俄羅斯的產糧地區。那裡的城市莫斯科和特維爾利用這個依靠來獲得對諾夫哥羅德的控制。最後1478年伊凡三世吞併了諾夫哥羅德,但是直到1560年代的飢荒和1570年伊凡四世圍攻諾夫哥羅德並屠殺了數千居民它是俄羅斯的第三大城市。1570年後市內的商人和上層居民被遣送到莫斯科、雅羅斯拉夫爾和其它地方。
在空位時期諾夫哥羅德於1611年夏很情願地向瑞典軍隊投降。六年後諾夫哥羅德被歸還給俄羅斯。該世紀末它重獲了過去的繁榮。當時建造了一些非常大的大教堂。從1648年至1652年俄羅斯最著名的宗主教尼康任諾夫哥羅德大主教職。
1727年諾夫哥羅德被設立為俄羅斯帝國諾夫哥羅德管理區的管理中心,這樣它被從聖彼得堡管理區分離開來。這個管理區一直存在到1927年。從1927年至1944年它屬於列寧格勒州,此後成為新設立的諾夫哥羅德州的管理中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41年8月15日德國軍隊佔領諾夫哥羅德。德軍系統性地摧毀了其歷史建築。1944年1月19日蘇聯紅軍重新佔據諾夫哥羅德時,其2536座石建築中不到四十座還倖存。戰後市中心逐漸被修復。其主要建築被納入世界遺產。1998年它被正式該稱為大諾夫哥羅德。
克里木汗國
今天能夠找到的最早的在克里米亞半島定居的人是凱爾特人,前7世紀斯基泰人開始將他們排擠掉了,只有在山區還有少數留了下來。與此同時希臘人開始在海岸建立殖民地。

前438年這裡建立了一個叫做博斯普魯斯王國的國家,這個國家與雅典的關係非常好,它向雅典提供麥和其它貨物。前15年,克里米亞半島海岸上的國家和城市都淪為羅馬帝國的附屬國。

此後克里米亞半島相繼被不同的民族佔領:250年被哥德人,376年被匈奴,8世紀被可薩人,1016年被拜占廷帝國,1237年前欽察人,1237年被蒙古人。

13世紀意大利商城熱那亞將其競爭者威尼斯逐出克里米亞半島並在半島的海岸上建立了多個城市。這些繁茂商城一直存在到奧斯曼帝國佔領克里米亞半島為止。

與此同時韃靼人已經佔領了半島的中部和北部。金帳汗國分裂後,成吉思汗長子朮赤的一個後裔在這裡建立了一個汗國。最早管理克里米亞的是禿花帖木兒,他是拔都的兄弟。到1430年,他的後人哈吉·格來正式立國,在巴赫切薩拉伊定都。他是虔誠的穆斯林,因此汗國有強烈伊斯蘭色彩。他死後,次子努兒道刺特和六子明里·格來爭位,後來明里·格來得位。1468年,他在卡法訪問,同時奧斯曼帝國派了一支騎兵前往奪取喀法。他在1475年被土耳其人囚禁,但鄂圖曼人尊重克里米亞汗國的獨立,因此兩年後獲赦,成為蘇丹的封臣。半島南部由土耳其人統治,汗可以繼續統治其餘的半島和北方草原地區,允發行自己的錢幣。他們之間關係特殊,土耳其帝國每有戰事也找韃靼人幫忙。1502年,金帳汗國徹底崩塌,克里米亞成為金帳汗繼承人。

從1478年到1777年,克里米亞汗國是奧斯曼帝國的一個附屬國。這汗國的其中一個收入來源是前往東歐捕捉奴隸,稱為草原民族的收成,卡法城是著名奴隸市場。國內主要是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俄羅斯人。最大的一次戰事是在1572年圍攻莫斯科,捉拿了十五萬人,屍骸塞滿莫斯科河。從1584年伊斯蘭·格來二世開始,在星期五聚禮上,以土耳其蘇丹的名稱頌胡特巴。在被沙俄併吞前,克里米亞維護了伊斯蘭邊界,定期掃蕩南俄,阻止斯拉夫人定居草原。1774年俄羅斯迫使奧斯曼承認克里米亞獨立,從1777年起,克里米亞汗王沙希因附屬俄羅斯。不久,克里米亞貴族起義反對沙希因,沙希因向俄國人請求援助。波特金率7萬俄軍到達克里米亞,1783年俄羅斯正式將整個克里米亞半島納入版圖[1]。

1854年至1856年間,克里米亞戰爭爆發。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克里米亞半島也是一些很血腥的戰役的戰場。1941年德國軍隊在試圖佔領連接克里米亞半島和大陸的地峽時損失慘重。最後德軍還是衝破了蘇軍的防線,只有塞瓦斯托波爾從1941年10月一直堅持到1942年7月4日。1944年蘇軍重占塞瓦斯托波爾。斯大林以許多克里米亞半島韃靼人與德國合作為由,把全部韃靼人居民強逼流放到中亞,大約46%被流放的人死於飢餓或疾病,其餘的人直到數十年後才獲准返回克里米亞半島。1945年2月在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召開雅爾塔會議。

到1955年為止,克里米亞半島是俄羅斯加盟共和國的一部份,在紀念二戰勝利的時候它被轉交給烏克蘭加盟共和國。

蘇聯解體後,克里米亞半島成為烏克蘭的一部份。許多半島居民對此不滿。島上還駐有俄羅斯的黑海艦隊,當時情況相當緊張,有爆發戰爭的可能。烏克蘭極端民族主義勢力在選舉中失利後,情況開始減緩。1992年5月5日克里米亞半島宣布獨立,後來決定成為烏克蘭的一個自治共和國。俄羅斯租借塞瓦斯托波爾軍港的部份作為黑海艦隊的基地。

TOP

話說俄羅斯真的分成很多國家,

幾乎現今在俄羅斯鄰近國家以前都是它的屬地,

只是在二次大戰期間各自獨立。

[ 本帖最後由 qoomnly 於 2009-11-1 13:14 編輯 ]
『動漫熱點』

『動漫畫家資料館』

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TOP

發新話題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6-1 13:04

Powered by Discuz! 6.0.0Licensed © 2001-2014 Comsenz Inc.
頁面執行時間 0.053176 秒, 數據庫查詢 7 次, Gzip 啟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夜玥論壇ק - Archiver - WAP
論壇聲明
本站提供網上自由討論之用,所有個人言論並不代表本站立場,並與本站無關,本站不會對其內容負上任何責任。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絡我們,我們將立刻從網站上刪除,並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切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