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西方歷史] 倫敦經濟會議

倫敦經濟會議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雷倩倩 您是第858個瀏覽者
倫敦經濟會議(London Economic Conference,或譯倫敦世界經濟會議、倫敦國際經濟會議),1933年6月在英國倫敦的地質博物館召開,匯集了來自66個國家的與會者,商討如何應付全球經濟衰退,振興國際貿易,以及穩定國際貨幣。可是在會議召開之前,當時正乘遊艇在北太平洋渡假的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向倫敦發出無線電報,對於會議希望找出穩定貨幣的方案表達反感,同時間接宣佈美國將不參加該會議的協商。





事件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經濟崩盤,惟獨美國不受影響,使得世人都相信美國將會是下一個世界霸權。此次會議的進程是6大主要國代表1932年在日內瓦商討後擬出的。進程中強調,各國政府間的債務應該儘早解決,以免成為各國從大蕭條復甦過程中的絆腳石。





歐洲相信「解決債務對全世界是件好事」[3],而美國眾專家如參議員威廉·博拉認為「世界當前的難題是因為那場世界大戰、是因為歐洲堅持要維持龐大的軍備、是因為資金管理不當」。因此他不願意讓歐洲債務國暫緩、減少或取消債務償還,「讓他們之後可以推行一個已經讓全世界陷入這般田地的計畫」。






美國的前後矛盾


羅斯福總統在就職的隔天,頒布了1933年緊急銀行法,讓所有期望美國能繼續奉行金本位制度的人希望破滅。在頒布該法令的同時,羅斯福總統也宣佈通過第12711號總統令禁止黃金的出口。從此,美國貨幣流通量不再被金本位制度束縛。之後,羅斯福總統在5月簽署了埃爾默·托馬斯的1933年農業調整法,該法令需要總統「通過印製紙鈔來推動適度通貨膨脹」。




羅斯福在他1933年的就職演說中告訴大家:「我將不遺餘力,通過國際經濟重整來恢復世界貿易,但是我們自家門前的危急狀況不能排在世界貿易狀況之後」,直接了當地讓倫敦經濟會議的與會者知道,若他國擬定的經濟復甦計劃不利於美國,他將全面抗拒。




倫敦經濟會議的美國代表團由羅斯福的國務卿科德爾·赫爾率領。羅斯福原先命赫爾不得參與任何關於穩定貨幣的協商。但是,就在會議召開之際,羅斯福改變初衷,想要通過操控貨幣來提高物價。於是他派了兩名美國金融專才奧利弗·斯普拉格(Oliver Sprague)和詹姆斯·華寶(James Paul Warburg)去與英法兩國的金融代表通過非正式管道討論穩定貨幣方案課題。





羅斯福的否決


當倫敦經濟會議在1933年6月12日召開,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場外的穩定貨幣非正式三方會談。到了6月15日,美國的非正式代表已經和英格蘭銀行的蒙塔古·諾曼(Montagu Norman)以及法蘭西銀行的克萊門特·莫內(Clement Moret)一起擬好了一份暫時性穩定計畫。



縱然官方努力保密,計畫內容卻在正式發官方新聞稿前曝光。美國股市與期貨市場應聲暴跌,美元匯率扶搖直上。




雖然羅斯福曾考慮改變他的美元兌英鎊中位匯率通貨外交政策,但是他最終決定不和任何國家達成任何短期或長期的貨幣協議。



6月17日,由於擔心英法兩國會要求操控他們自己的通貨匯率,羅斯福否決了美國代表與英法代表所達成的協議。縱使美國代表一再強調協議是暫時性的,並且充滿允許美國日後反悔的有利條文;他們的努力嘗試說服最終還是沒有改變羅斯福的決定[8]。




羅斯福否決協議的決定引發了英法兩國以及美國國內的國際主義者廣泛的批評聲浪。英國首相拉姆齊·麥克唐納表示擔心「羅斯福的決定將破壞經濟會議的成果」。法國幣制調查委員會特派報告員喬治·博內(Georges Bonnet)則據說因此而「氣炸了」。




政治評論員斷定羅斯福最終做出否決協議的決定,主要原因是美國的經濟民族主義。而美國的這項決定也間接導致倫敦經濟會議的徹底失敗
在線區會員請注意.....所有疑問都請入帖~~
http://ds-hk.net/thread-206617-1-1.html

TOP

發新話題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6-1 03:12

Powered by Discuz! 6.0.0Licensed © 2001-2014 Comsenz Inc.
頁面執行時間 0.025477 秒, 數據庫查詢 7 次, Gzip 啟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夜玥論壇ק - Archiver - WAP
論壇聲明
本站提供網上自由討論之用,所有個人言論並不代表本站立場,並與本站無關,本站不會對其內容負上任何責任。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絡我們,我們將立刻從網站上刪除,並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切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