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中國文學] 摸魚兒  【文廷式】

摸魚兒  【文廷式】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ewingwong 您是第1399個瀏覽者
摸魚兒           【文廷式】
  惜春

恁啼鵑、苦催春去,春城依舊如畫。
年年芳草橫門路,換卻王孫驄馬。
春思乍,甚絮亂絲繁,又過寒食也!
殘陽易下。好飛蓋西園,玉觴滿引,秉燭共遊夜。  
瓊樓迥,辜負緘詞錦帕,銅仙鉛淚休瀉。
落紅可及庭陰綠?付與流鶯清話。
歌舞罷,便熨體春衫,今日從棄捨。雕鞍暫卸。
縱行遍天涯,夢魂慣處,猶戀舊亭榭。

  
  
  
《註釋》


(1) 摸魚兒:又名摸魚兒、買陂塘、邁陂塘、雙蕖怨。唐教坊曲。雙結倒數第三句第一字皆領格,宜用去聲。一百十六字。
(2) 迥:遠。
(3) 緘詞錦帕:用彩絹織成的錦帕包起詞箋送別。
(4) 銅仙鉛淚:用劉辰翁:「父老猶記宣和事,抱銅仙、清淚如水」。


  
  
  
《賞析》


前面談南宋詞時講過「言外寄意」的問題,晚清詞在某種意義上實與南宋末期詞相同,詞人面對變亂紛紜及廣廈將圮的世界,心中都有無限悲戚痛憤及煩鬱蒼涼之感。有些人(像鄭文焯本是滿人)更身歷了類似宋代遺民那種生涯,蕭瑟庾信,語慟江關,讀來秋聲滿紙;即或不然,也多半像文廷式這樣,久經朝局,家國身世之感極深,所以他們傷春悲秋之作,就不能僅以等閑花月來看待了。

元兵入杭州以後,元僧楊璉真伽曾到杭州盜掘南宋六陵,理宗等皇帝尸骨盡散,當時詞人引為奇恥大辱,結社聯吟時曾分題詠龍涎香、白蓮、蓴、蟬、蟹等物。以白蓮托喻后妃,以龍涎香等物暗比皇帝,詞全收在陳恕可的《樂府補題》裡,這是人盡皆知的事,也是南宋詠物詞寄託家國之恨的最佳例證。但還有一類詞,也是寄託,卻非詠物,而是送春惜春:如劉辰翁丙子送春蘭陵王:

送春去,春去人間無路。
秋千外,芳草連天,
誰遣風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緒。
漫憶海門飛絮。
亂鴉過斗轉城荒,不見來時試燈處。 
春去。最誰苦,但箭雁沈邊,梁燕無主。
杜鵑聲裡長門暮。想玉樹凋土,淚盤如露。
咸陽送客屢回顧。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來否?正江令恨別!
庚信愁賦。
蘇堤盡日風和雨,歎神遊故國,花記前度。
人生流落,顧孺子,共夜語。

詞寫於宋恭帝德祐二年,元兵攻破臨安,所以題雖送春,詞實悲宋。沈淪鼎革,如春已去,無可奈何,文廷式之惜春,也必須如此理解才行。

文廷式(一八五六—一九○四)字道希,號芸閣,江西萍鄉人。曾任珍妃師傅,戊戍政變以後,流徙江湖至死。著有《雲起軒詞》,風格在浙西、常州兩派之外,異軍獨起,筆力極雄恣,造詣甚深。他因身世關係,感時撫事,輒覺百憂如擣。本詞所謂春,就是指光緒皇帝的政權,他雖遭到慈禧太后黜放,對光緒還總有一份不忍與繾蜷之情。

啼鵑催春,我卻惜春,本就是種無可奈何的矛盾。江山依然十分美好,但得寵的權貴們只替國家招來王孫流離的痛苦罷了。作者面對如此情景,焉能不心緒煩亂?在他看來,光緒或清朝就像一顆即將沈入西山的夕陽,餘綺已過,落得更快了。但,縱使如此,他還是要挽住春,夕陽落了,還有夜晚,還可以秉燭夜遊呀!

下片再轉寫自己的處境。李義山詩:「紅樓隔雨相望冷……玉鐺緘札何由達」,此處反用基意,光緒皇帝住得和我隔絕得太遠了,我的情意和計謀無法傳達給他。落紅喻失勢的君子,庭陰喻得勢的小人,小人傾軋君子的事,向誰說呢?歌舞罷以下一段,用陳后山詩:「忍著主衣裳,為人作春妍?」(妾薄命)的意思。后山曾受學於曾鞏,所以作了這兩句詩表示自己不願意再入別人門下;文廷式也是如此,說我這件衣衫(喻自己的才華)是曾為光緒歌舞過的,以後這些才華再好,我也不用了。更不必遍歷江湖,去尋找知遇或一試身手的機會,因為行遍天涯,我心中懸惦著還是舊時的一切呀!

兩段結尾寫法相似,葉恭綽說他寫得迴腸盪氣、忠愛纏綿,的確不錯。前者指它的筆法技巧,能充份推動這份感情,造成深婉蘊蓄的效果;後者指他表達了極為深沈厚實的內容。若讀者瞭解了文廷式的身世、光緒一朝的變局及本詞的喻辭,自然能更深刻地感知這份沈摯的心靈呼聲。

本詞可與他另一闋名作〈祝英臺近〉互看

剪鮫綃,傳燕語,黯黯碧雲暮。
愁望春歸,春到更無緒。
園林紅紫千千,放教狼藉,休但怨、連番風雨。 
謝橋路,十載重約鈿車,驚心舊遊誤。
玉佩塵生,此恨奈何許!
倚樓極目天涯,天涯盡處,算祇有濛濛飛絮。

由辛稼軒「寶釵分」那闋變化出來,也同是感時之作。其中感春風雨催花、天涯等更可以和本詞互相參證。只是本詞深婉纏綿,〈祝英臺近〉則諷刺較多。另外,所謂「殘陽易下」等,自唐代就有固定的指喻了,賈島《二南密旨》曾說:「春晚,正風將壞之兆也。落花,國中正風隳壞也。樓臺殿閣比喻君臣名位消息而用之」,僧虛中《流類手鑑》也說:「殘陽落日,比亂國也。樓臺林木,比上位也」。晚清人用殘陽落日來比喻國勢衰頹的詩詞極多,小說和文章方面也非常頻繁,幾乎成了當時人的共同意識,可以稱之為落日哀感,是研究晚清思想史的重要材料,本詞不過是其中一例而已。參考拙撰〈從夢幻與神話看老殘遊記的內在精神〉(幼獅月刊四十八卷五期)

TOP

發新話題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5-4 03:43

Powered by Discuz! 6.0.0Licensed © 2001-2014 Comsenz Inc.
頁面執行時間 0.028471 秒, 數據庫查詢 7 次, Gzip 啟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夜玥論壇ק - Archiver - WAP
論壇聲明
本站提供網上自由討論之用,所有個人言論並不代表本站立場,並與本站無關,本站不會對其內容負上任何責任。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絡我們,我們將立刻從網站上刪除,並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切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