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中國歷史] 慈禧與恭親王奕訢的權力之爭

慈禧與恭親王奕訢的權力之爭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ewingwong 您是第913個瀏覽者
縱觀慈禧一生,她最為熱中的就是權力。她愛權力甚過愛真理、愛兒子、愛財物,說她是一個權力迷、權力狂、權力癖一點也不為過。權力是她行事的最低底線,在不危及地位與權力的前提下,慈禧常以開明、善良、通達的形象出現在世人眼前。而一旦觸及權力之爭,她會不計利害、不擇手段,穩、準、狠地置對方於死地。在她眼裡,權力就是根本──既是生存之本、生命之本,也是發展之本、未來之本,有權力就有一切,沒有權力一切都是泡影。在一個有著幾千年官本位封建傳統的國度,慈禧這種認識無疑是相當清醒而深刻的。權力是她的禁臠,容不得任何人染指;她以權力為「試金石」,生殺予奪地決定、主宰著他人的命運。

  恭親王奕訢,就因為掌權過重,成為慈禧垂簾聽政後第一個教訓與懲治的對象。

  奕訢不僅是晚清滿族集團中最有識見與才華的人物,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量級的關鍵人物。道光帝有九個兒子,咸豐帝奕與恭親王奕訢分別為道光帝第四子、第六子。清廷祖制,立賢不立長,命運之神只要稍稍眷顧奕訢,那麼登上皇帝寶座的將不是咸豐帝奕,而有可能是奕訢。咸豐以仁愛孝敬著稱,奕訢則以機敏聰慧見長。道光晚年立儲,合適的人選只有他們兩人,游移的目光在奕與奕訢身上掃來掃去,猶豫再三,無法決斷。傳說咸豐聽從老師杜受田之計,才華比不過奕訢,便盡可能地在道光面前顯示自己的仁愛厚道。一次,眾皇子圍獵於南苑,文武雙全的奕訢捕獲最多,而奕卻一箭不發。道光詢問其故,奕答道:「眼下正是春天,鳥獸孳養孕育,不忍傷生。」道光情不自禁地讚道:「此真帝者之言!」父皇一言九鼎,天平無可挽回地偏向奕,但對才華橫溢的奕訢,道光帝又心懷依戀,不由得打破清廷秘密建儲規矩,同時立下兩份硃諭藏於金匱之中,特為奕訢留下一席之地:「皇四子奕立為太子,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

  後來的事實證明,道光帝在奕與奕訢兄弟倆的選擇上犯了一個大大的錯誤。咸豐登基後風流成性、無所作為,為帝國與民族的未來埋下了禍根。與之相對照的是在軍機處行走的恭親王奕訢,思想開放,勇於任事,幹練豁達,受到宮廷內外的一致認可與讚譽。咸豐帝本來就因立儲之事對奕訢耿耿於懷,他的異常活躍更是令他疑忌不滿,加上恭親王奕訢極力為病重的生母──康慈貴太妃爭取皇太后封號,兩人發生爭執,矛盾終於激化。兄弟倆反目成仇,咸豐帝當即罷免恭親王的一應職務。英法聯軍進軍北京,咸豐帝倉皇北逃,卻不顧奕訢安危,命他留在京城與洋人交涉,將一個爛攤子交他處理。熱河病危時,也不許奕訢前往探視,在遺詔中更是將他完全排除在權力核心之外。

  慈禧雖居深宮,但對皇宮的明爭暗鬥,卻能「明察秋毫」,這不能說不是她的過人之處。她正是利用恭親王奕訢的怨恨不滿,主動伸出橄欖枝,雙方聯手,一舉擒獲贊襄政務集團的八位大員。如果沒有恭親王的配合,決不會有改變宮廷政治格局的辛酉政變。作為孤兒寡母的慈禧,只能是長期忍氣吞聲,遭受肅順等人的頤指氣使與凌辱折磨。

  一八六一年十一月三日,就在辛酉政變第二天,慈禧一改清代先例,連發兩道諭旨,先授政變有功之臣恭親王奕訢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又馬上補授宗人府宗令,掌管皇族事務,位居內閣六部之上。

  表面看來,慈禧給了恭親王前所未有的權力與榮耀,但就實質而言,她還是擔心奕訢專權尾大不掉,預作防範有所保留。議政王可能是慈禧的一項發明,她所實現的,既不是代行皇權的攝政,也不是襄助君王的輔政,而是大權獨攬的聽政──在她手下具體辦事的恭親王只具參政、議政資格,最後的決斷,還是兩宮太后,也即慈禧一人,其心機不謂不深。

  時間一長,手握實權的恭親王不免得意忘形,對兩宮漸漸不尊。慈禧不滿,奕訢不服,一次,兩人因政見不同發生矛盾,竟當面爭執起來。慈禧說:「你事事與我為難,我革你的職!」奕訢毫不相讓地回道:「臣是先皇第六子,你能革我的職,不能革我皇子!」慈禧氣得大呼小叫,誣說恭親王要動手打她。一旁太監見勢不妙,趕緊將奕訢勸出。

  兩人的矛盾越積越深,慈禧確確實實地感到自己的權力與權威受到了極大的挑戰與威脅。已經聽政四年的慈禧,對處理政事、控制官員早已駕輕就熟,哪怕沒有經驗豐富、精明能幹的恭親王輔助,也能使帝國正常運轉了,於是,她決定踢開不聽使喚、礙手礙腳的奕訢。正在這時,善於觀察時局、見風使舵的編修蔡壽祺摸準了慈禧與恭親王之間微妙而複雜的關係「脈搏」,決心投靠、效忠慈禧。一八六五年三月三十日,他上疏參劾恭親王,列舉出奕訢所謂的四大罪狀:貪墨、驕淫、攬權、徇私。慈禧如獲至寶,乘機發難,以同治皇帝名義宣佈兩宮皇太后懿旨:「恭親王著毋庸在軍機處議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預公事,以示朕保全之至意。」

  詔書一發,頓時惹得「朝野駭愕」,中外一片譁然。不論是宗室親貴,還是部院大臣、外省督撫,都為奕訢鳴不平,他的一班心腹幹將更是紛紛上書抗爭,就連洋人也有干涉之意。這是一場雙方都沒有料到會出現如此局面的較量,慈禧感到了奕訢力量之強與影響之深,立時罷免,時機尚不成熟,但諭旨已下,又不便收回,弄得她十分棘手;奕訢仗著自己的身分、能量與才華,以為慈禧奈何他不得,等到諭旨下達,方知這位嫂子非同一般,是一名不可小?的鐵腕人物,最讓奕訢不得不有所顧忌的是,小皇帝同治為慈禧兒子,她可隨意控制利用,以皇上名義堂而皇之地頒發具有慈禧個人慾望與色彩的聖旨,君命如山,任是誰也無法抗衡。也就是說,慈禧握有至高無上、為所欲為的絕對權力,稍有不慎,奕訢極有可能像肅順等顧命大臣那樣人頭落地。他越想越憂慮,越想越害怕,不得不趕緊表示讓步。這對騎虎難下的慈禧來說,正好也有了一個台階,於是,她傳旨召見奕訢,面加訓誡。奕訢剛一進門,就雙膝跪地,痛哭謝罪不已。慈禧眼見目的已經達到,迫於內外壓力,令恭親王「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但議政王的頭銜則給摘除了,目的是「以示裁抑」。

  慈禧與恭親王奕訢的權力之爭,最終以慈禧的勝利而收場,她的地位因此而變得更加鞏固,權威變得更加尊崇,往後去,再也不會有第二個「愣頭青」膽敢與她公開對陣叫板了。恭親王經此打擊,「事無巨細,愈加夤畏之心,深自斂抑」,往昔的傲氣、銳氣、志氣等風骨全然消失,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變得唯唯諾諾、謹小慎微。

  垂簾聽政名義上是兩宮主政,但大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主宰者唯有慈禧一人。在長達二十年的共同主政期間,慈安與慈禧只在兩件事上有過不快:一次是慈安命令山東巡撫丁寶楨誅殺慈禧寵愛的太監安德海;另一次是同治帝挑選皇后時,慈安與同治帝綁在一塊,與慈禧唱反調,選中了她不喜歡的阿魯特氏。此外,便無任何重大分歧與爭執的記載,兩人一直保持著相當融洽和諧的關係,這在中國古代後宮史上也極其少見。於是就有人發揮想像,說這種長期的平衡關係,主要是慈禧懾於咸豐帝臨死前留給慈安太后的一紙詔書,他擔心慈禧以子為貴、擅權跋扈、難以控制,命慈安在關鍵時刻亮出密詔,制服慈禧,將其處死。

摘自《千古大變局:影響近代中國的十一個關鍵人物》

TOP

到最後..
慈安還是逃不過被慈禧殺掉的命運...

TOP

有才能的人
總是受人忌妒
無法好好發揮自己長才

TOP

發新話題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5-1-15 09:32

Powered by Discuz! 6.0.0Licensed © 2001-2014 Comsenz Inc.
頁面執行時間 0.035147 秒, 數據庫查詢 6 次, Gzip 啟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夜玥論壇ק - Archiver - WAP
論壇聲明
本站提供網上自由討論之用,所有個人言論並不代表本站立場,並與本站無關,本站不會對其內容負上任何責任。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絡我們,我們將立刻從網站上刪除,並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切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