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阿美族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小毛球 您是第1917個瀏覽者
台灣阿美族
阿美族(南部的阿美族自稱Amis,而北部則自稱為Pangcah)台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
簡介
阿美族原名 Pangcah(漢譯邦查),'Amis 為南方的卑南族對阿美族的稱呼,意為「北方」之意,因此南部的阿美族也會自稱為 'Amis。經日本學者著作等影響,擴大並受統治政府定名為全族族名。
阿美族的語言阿美語為台灣南島語言的一種,是目前臺灣南島語言當中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之一。
族系分佈
阿美族根據居住地可以進一步分為南勢(北部)阿美、秀姑巒阿美、海岸阿美、卑南阿美/馬蘭阿美、恆春阿美五個分類群。其中南勢群阿美族部落區分為(1)沙奇萊亞群、(2)七腳川群 、(3)荳蘭、薄薄及里漏等三個系統(臺灣原住民史2001p.46)。奇萊阿美該支系今已正名為撒奇萊雅族。日本學者伊能嘉矩曾說過,這種分類是根據地理分佈和方便說明而行,並非依照人類學作區分。
阿美族原分佈於花蓮縣、台東縣和屏東縣境內。人口大部份居住在平地,較少處於山谷或群山之中。因為社會生活需求,長年旅居都會區的原住民也在大台北、大高雄和大台中區建立了都市或都市邊緣的新社群,甚至成立了以阿美族人為主體的社區,如基隆市的奇浩社區和汐止市的山光社區。
- 南勢(北部)阿美
在今花蓮縣鳳林以北至花蓮市之間,又稱為南勢阿美。如壽豐鄉、吉安鄉均屬之。
- 秀姑巒阿美
秀姑巒溪畔的秀姑巒阿美(如瑞穗、奇美)。
- 海岸阿美
由於海岸山脈的分隔,又分為海岸阿美(如豐濱、大港口)
- 卑南阿美/馬蘭阿美
居住於台東平原附近,也稱為台東阿美。如台東市、馬蘭、都蘭一帶。
- 恆春阿美
文化特質
傳統的阿美族是母系社會,家族事務是以女性為主體並由女性負責,家族產業之繼承以家族長女與其他女性為優先。家族/氏族多指母系一族。在部落中,部落性的政治活動或捕魚、建築才是男子的工作。女子的強勢作風與男子的溫順性格在阿美族的家庭裡比比皆是。阿美族的男子也樂見家裡有一位女強人。
早期,阿美族的男子入贅於女方家,在婚姻上有服役婚的觀念,也就是要為女方義務工作幾個月或一、二年。在阿美人的想法裡,入贅是一件光榮的事情,男子可以藉此機會改善女方家的生活。對於追求兩性平等的今日,相信會獲得許多女子的青睞。
然而今日阿美人也受到漢人的影響,入贅婚比較少見。家裡的經濟權也漸漸轉移到男子身上,母系社會的特質已漸漸淡化。
阿美族社會的另一個特徵是嚴密的年齡階級組織。有關部落的大小事務則是由部落男子所組成的年齡階級負責統籌規劃與執行。男子在十三、四歲時,必須進入集會所接受成為一個男人的訓練。以二至五歲為一個階級,同一階級的男孩一起學習、生活,並住宿於集會所。在集會所裡,同一個階級的同伴一起工作,遇有獎勵或處罰也是以一個階級為單位。無形中更緊扣了同年齡階級的每一個男子,而這樣的關係是一生一世,直到離開人世為止。因此,縱然會所制度已經消失,但每年的豐年祭活動,依然遵守傳統年齡階級的規範在運作,使傳統的生活、歌舞的訓練得以延續。也因為有這麼嚴密又親近的年齡階級組織,讓阿美族人在都市裡仍然保有集體工作的習性,甚至在台北縣的汐止成立了一個以阿美人為主的「三光社區」。大家彼此互相照顧、扶持。這全是拜年齡階級之賜。
阿美族人對於財產的觀念比其他族群更清晰,反映在田地、家屋上更是明顯。對於田地界線的劃分,常埋石於地下一公尺以為標記。至於家屋,則四週廣植檳榔以為界。社與社之間則築籬笆為界。早期兩社之間常有戰事發生,部落四周常挖有深1.5公尺的戰壕與兵坑,做為安全防禦的需要。
由於很早就進入水田定耕的農業生活,阿美人完整的畜舍(雞舍、牛舍、豬舍)以及水牛耕作的農村景象隨處可見。
阿美族的部落多半臨海或靠近溪流,因此捕魚便成為阿美人日常生活的重要課題。捕魚在阿美族不僅僅是餬口或提供蛋白質的來源,更有文化上深層的意義:在阿美族的社會裡,舉凡一個活動的結束或喪葬儀式過後,都要有捕魚或吃魚的行為(阿美語稱為paklag),藉此作為活動的休止符,透過吃魚的行為以後,再恢復日常的生活作息。因此,漁撈的行為有脫聖返俗的意義。
總人口約十六萬餘人,是台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
阿美族的起源傳說與大洪水、檳榔、兄妹婚有關。
阿美族的傳統節慶有豐年祭、播種祭(小米)、捕魚祭和海祭等等。豐年祭是阿美族重要的祭祀儀式,其重要產相當於漢人的農曆年,會在每年七、八、九月間進行,天數依各部落而異,原則上是由部落長老們決定。豐年祭中一樣會捕獵、採集或購買食物,並由族人們共聚分食。
豐年祭:
是阿美族的過年。原始意義為感謝神露的宗教活動。
每年七月中旬至九月初。各村有自發性的豐年祭,時間由一∼七天不等。是真正表現阿美族文化的祭典。
按照傳統的習俗,豐年祭在夜晚揭開序幕,第一天禁止女孩子參與,最後一天則是女孩子必須全部參加。並由女孩子的歌聲作為結束。
豐年祭有專屬的歌曲,各個年齡階級又有屬於自己的歌謠。嚴格來說,豐年祭是男子為主的活動,其間包含了對年輕男子生活禮儀、歌謠、舞蹈的訓練,而非外界認知純粹娛樂性的歌舞。
舞蹈時也有一個社會規範:依次由年齡階級高者帶頭領唱,每一階級依序圈舞,不能混亂。未到或遲到者甚至要罰錢。
捕魚祭:
大致在六∼八月之間,捕魚祭代表年度的終止。傳統上以毒籐毒魚,目前多改為撒網、垂釣或漁撈。為男子的活動,女性禁止參與。
阿美族傳統文物中的陶製品、編藝品和其他手工藝品都讓人印象深刻。另外,沿海一帶目前尚有部分部落保有製作竹筏的技藝。
製陶
阿美族人擅於製陶,食器與容器都以陶器為主,同時陶器還被作為祭器使用。阿美族人對製陶有嚴格規定,只有女性能製陶。據說過去太巴塱地區的居民以製陶技術聞名,可惜如今已式微。
編籃
為了漁業所需,也因受到漢族與平埔族的影響,阿美族的編籃工藝非常發達。阿美族人以竹和藤為材料,製成精美的器具,像是提物用的方簍、飯盒,或是作為漁具的漁簍、漁簾等,都是重要的生活器具。
服飾
衣服為次要的消費生活,平常並不重視,其主要在禦寒保暖,在節慶時盛裝,男性表現其年齡階段中之地位。
衣服可分為常服和禮服。常服:男子冬天穿皮衣、皮雨衣、麻布外衣、丁字褲、夏天則上裸而下用一丁字褲護陰。女性則有長袖短衣、短袖上衣,下有圍裙,在夏天上身赤裸,下身為一裙。
禮服:為盛裝時穿,男友羽冠、綁褲、長外上衣。女有珠冠、裙、有袖上衣、男女各有檳榔袋,十分美觀。
飲食
阿美族的野菜世界可謂原住民飲食文化中最佳的代表。根據統計阿美族人日常食用的野菜至少超過一百種以上,從根、莖、花、葉、果,直到各種山產,溪產、海產等。
阿美族的知名美食「杜崙」,是以蒸籠將米蒸熟,可以捏成飯糰,也可以倒入臼中搗成糕狀,為阿美族人主食。真正的杜崙是不加任何餡料的,現今栗米糬則發展出紅豆、綠豆、綠茶、蜂蜜等多種口味:除小米外,亦有用紅糯米製作。
阿美族還有一種獨特的「石頭火鍋」:將檳榔葉柄開頭處的葉梢摺疊成便當盒狀的鍋子,然後倒入清水與食物,另外同時將石頭加熱,等到石頭燒到紅熱狀態,再以竹片削成的長夾子夾出一粒粒滾燙的石頭,放入檳榔葉製成的鍋子中,一鍋只要三、五個石頭、連續沸騰三次,食材馬上香味四溢。這樣的料理方式,是昔日阿美族人在山上工作打獵時,利用隨手可得天然
資源發想出的料理方式。
此外,阿美族的生活中從不缺乏音樂。許多阿美古調甚至被改編並傳唱於世。
祭儀
出生
阿美族懷孕期中之禁忌很多,如禁止食用或觸摸鴨子、忌看猴子及食用生果實、禁用刀斧砍削或製作木器、不參加喪禮等。分娩時,在藤床上就產,只有在遇難產時,才能到地面上蹲著生產。
成年禮
阿美族成年禮的舉行都與豐年祭同時舉行。
預備要參加成年禮的青少年,他們常會秘密組織起來進行訓練,練習跑步、摔角、跳舞等。南部阿美族少年舉行成年禮時,都必須在海濱搭起帳棚住宿兩碗,參加海岸的捕魚競賽。捕魚競賽結束後,各自歸社,有其姊妹或女友出迎、贈以新衣飾、帶羽冠、飲宴歌舞、歡欣慶賀,持續數日方休。
婚禮
阿美族以招贅婚為主,嫁娶婚為輔。婚姻形式之特質是夫從妻婚,即以招贅婚為正則,為無女嗣時則允許男嗣娶婦以承家系。
阿美族人雖然沒有嚴格遵守氏族外婚之原則,但同姓不婚的原則還保持著。
- 婚前戀愛關係:男女若彼此喜歡,女子會以手巾或飾物相贈,男子以頸飾或頭巾答贈,即為定情。
- 求婚:通常先由男子隨女回家,向女母表示求婚。女母請媒人至男家求婚。男家允婚後,女子即擇日盛裝赴男家服役。服役普通一個月,女子一大清早便到男家挑水、掃地、樁米,中午返家,下午再去工作後,便攜男子出去散步,由男送女回家。
- 訂婚。
- 結婚:有女方託媒到男方商定婚期後,兩家各自準備結婚,女方大量釀酒,製糕,購備新娘服飾及送給新郎之服飾;男方購備男子衣飾、布疋、番刀、刺槍、弓矢等。
成婚之日,新郎由友人協助在黎明時將衣物行李送到女方家。新郎的友人要大聲通知社眾:「某某人今日入贅了」。
當天飲宴時,男家舅父向新郎訓話:「你今日入此家,需勤勉工作,尊敬舅父,孝順岳父母,不可怠惰。」之後青年們開始舞蹈。翌晨,新郎新婦返男家邀集同氏族成員在家飲酒,新郎則邀集友伴捕魚一日。當晚,新郎新婦返女家,新郎自此日起在妻家生活。
葬禮
阿美族行室外葬。墳墓常在住屋北側。下葬後覆土於墓,以卵石排成圓形記號,時日一久,泥土下陷,不得修理,來往踐踏也不禁止。
葬禮完成後,喪家以鐵器一件,以鐵釘為象徵物,贈送每一助葬者做為答謝。埋葬完成後,當日舉行送靈祭儀,由巫師主持。
第二日,巫師為助葬的全體親屬穰祓除穢。當晚由巫師用陶罐將亡靈請回,迎到房屋中央,用芭蕉葉穰祓,以糕、酒、檳榔供奉祭祀,族人皆參加。
第二天是同族壯丁相率去捕魚打獵,老年者隨後前往。待有漁獲,便在河邊將魚分兩堆,一堆在河岸生火煮熟共食,一堆帶回喪家,由喪家煮魚答謝親友。此時親族各以穀草點火,攜帶葬禮時所接受的謝禮和鐵器歸去,葬禮全部告終。
氏族
蔡政良先生所著《阿美族族群研究 》第19-20頁 (PDF檔)描述阿美族氏族部分,乃是根據1935年出版的《臺灣高砂族所屬系統ソ研究一書》所譯。該書由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研人等人調查當時阿美族氏族分佈及其遷徙所著。當時的阿美族氏族可分為約四十四族。:
巴奇達魯 (Pacidal) 氏族 (太陽之子)
水蓮尾 (Ciwidian) 氏族 (水蛭之意)
拉蘭古斯 (Raranges) (石柱之意)
薩里波干 (Sadipongan) 氏族 (為 Ciporan 氏族的分支)
奇密 (Kiwit) 氏族 (蟹草之意)
者波 (Cepo』) 氏族 (為下游之意)
芝波蘭 (Ci;oporan) 氏族 (源自 Cepo'河口之意)
莫拿里 (Monari') 氏族
發賽 (Fasay) 氏族 (或稱 Sanasay (綠島) 之別名)
奇拉卡散 (Cilangasan) 氏族 (今奇美部落東北方之理牙津山 (貓公山))
基奧卡蓋 (Ci'okakay) 氏族 (白骨雜陳處之意)
撒比亞駝 (Sapiyat) 氏族
佐南 (Conang) 氏族
奇卡都拜 (Cikatopay) 氏族 (一種樹名)
那拉斯干 (Nalasongan) 氏族 (Cikatopay 的分支)
納隆卡蘭 (Nalongalan) 氏族
法理優魯 (Faliyol)氏族 (今八里灣舊名)
奇阿魯安 (Ciarongan) 氏族
馬羅蘭 (Malolang) 氏族
卡奇陀羅 (Kakitolo) 氏族
佳里阿可夫 (Cialiakof) 氏族
奇納復岡氏族 (Kinafokang)
塔拉可波 (Talakop) 氏族
拔比樣 (Papiyan) 氏族
伊納多羅 (Inatol) 氏族
里支侯 (Richo) 氏族
古拉蘭 (Koralan) 氏族
伊納卡瓦魯 (Inakawaro) 氏族
畢卓拉愛 (Picora'ay) 氏族
莃拉載 (Siracay) 氏族
撒里又 (Sariyol) 氏族
納巴拉灣 (Naparawan) 氏族
奇比宜灣 (Cipi'iwan) 氏族
法夫故 (Fafokod) 氏族
馬隆卡隆 (Marongarong) 氏族
非拉幹 (Firangan) 氏族
法甫佑 (Fafoyol) 氏族
塔里撒幹 (Tarisakan) 氏族
寶打萬 (Paotawan) 世族
伊納濫 (Inaran) 氏族
歐陸斯 ('Oros) 氏族
八里芒 (Pa'anrifong) 氏族
卡古霸 (Kakopa) 氏族
飛舵魯 (Fitlol) 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