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西方歷史] 條頓騎士與十字軍

條頓騎士與十字軍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ewingwong 您是第954個瀏覽者
條頓騎士與十字軍
條頓騎士團雖然是三大騎士團中(醫院騎士團,聖殿騎士團)最後成立的一個,但是他們對歷史進程的影響力卻是三大騎士團中最大.公元1187年哈丁戰役之後,聖城耶路撒冷很快被偉大的薩拉丁的軍隊所攻克.無奈中教廷只有號召發動新的東征,試圖再次奪回聖城,這便是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巴巴羅薩親自率領德意志軍隊率先開赴小亞細亞,可惜不幸的紅胡子不小心墮馬淹死在一條小河裡,於是便由他的兒子施瓦本公爵繼承其遺志繼續東征.條頓騎士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立的.公元1190年,十字軍經過一系列的血戰苦戰,終於如願攻下了當時的重鎮阿克.一些有志向為主服務的德意志騎士在阿科建立了一個行善的醫護組織,這就是後來的條頓騎士團, 不過建立之初它並沒有去執行任何軍事任務,只是負責照顧各類傷患和難民.當時命名為“Orden der Brüder vom Deutschen Haus St. Mariens in Jerusalem”(耶路撒冷的德意志聖瑪麗醫院騎士團),拉丁文名字是“Ordo Teutonicus”(寫為OT),因此之後被後人廣泛稱為條頓騎士團,當時的成員全部是德意志貴族.
                             
                        公元1198年,頓騎士團的主要領導者以聖殿騎士團為樣板將其改造成為軍事修會,並且執行與醫院騎士團相似的教規.因此也有人把條頓騎士團成立的時間定為公元1198年,也是可以認可的.
                             
                        在小亞細亞征戰期間,新建立的條頓騎士團一直發展緩慢,與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相比各方面都不能相提並論的.也許主要的原因是條頓騎士團建立的時候,所謂的聖城時代已經結束了,那時候前往小亞細亞的不是絡繹不絕的朝聖者,是由歐洲各君主親自督率的軍隊,在這些位高權重的君主手下,騎士團作為獨立的軍政組織要想發展的確也很難.何況在他們之前還有那聲名遠揚的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因此小亞細亞並沒有給條頓騎士團揚名立萬的機會.

                         當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一定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公元1211年,匈牙利國王安德列二世(Andreas II)邀請條頓騎士團前去幫助他鎮壓領內的庫曼雷人,並承諾事後將Siebenbürgen地區,位於今羅馬尼亞境內南部的Burzenland賜予條頓騎士團作為封地.真是引狼入室啊,他將這群虎狼之師引進了東歐,歷史也將翻雲覆雨了......

                        公元1225年,由於條頓騎士團試圖在他們的封地上建立獨立的國家,被安德列二世獲悉後將他們驅逐出境.這時騎士團再次陷入困境,然而事情很快又出現了轉機.當時波蘭的康拉德公爵正圖謀向北邊的Kulmerland地區擴張,結果被當地的原住民普魯士人打敗.因此他非但沒能擴張領地,原先屬於他的領地也被普魯士人攻占了一部分.康拉德又以宗教為名,號召各個領主一起討伐Kulmerland的異教徒,可是波蘭的其它諸侯都不理睬他,有隔岸觀火的意思.面對著普魯士人的凶悍,他的軍隊又節節敗退.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康拉德向條頓騎士團求援,信中希望騎士團幫助他征服普魯士人.如果說歷史上安德列二世請騎士團幫他鎮壓庫曼雷人是因為無知,那麼康拉德請騎士團幫他征服普魯士人就只能用愚蠢二字來形容了.不過這與其它的波蘭諸侯的見死不救也有關系,要是他們聯手抗敵,那麼可憐的康拉德也就不用引狼入室,最後全都成了受害者,這是後話了.得到這個邀請後,條頓騎士團當然是滿口答應,不過由於匈牙利的教訓,當時的騎士團大團長(Hermann von Salza)先前往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菲特列二世處,求得一份黃金诏書,內容大致是:“條頓騎士團有權占有康拉德贈予的土地和他們征服普魯士人後獲得的土地,對騎士團領地的進攻將遭到神聖羅馬帝國的嚴厲懲罰等等。”

有了菲特列二世的書面保證,條頓騎士團將可以名正言順地占有他們所征服的土地.得知消息後的康拉德此時也開始後悔了,為了避免條頓騎士團在他旁邊扎根作大,康拉德自己也組織了一個騎士團—普魯士的基督騎士團,准備靠自己來討伐普魯士人.可憐的他又一次失敗,這次他甚至連自己領地的核心部分都無法守住,此時康拉德只好低頭認輸.公元1230年,在他和條頓騎士團簽訂的條約中承諾:如果條頓騎士團征服Kulmerland,他將把這塊土地永久贈予騎士團.這也就是說條頓騎士團對Kulmerland擁有所有權,而非封地——封地的所有權仍然屬於君主.公元1234年,當時的教皇格利高裡九世(Gregor IX)又頒布了黃金诏書,其中正式承認騎士團對他們征服的土地的所有權,同時要求他們將當地原住民基督教化.就這樣條頓騎士團獲得了三重的書面承諾,這時他們剩下要做的只是征服這塊土地了.以上帝名義去獲得土地,然而卻背棄了他們最初的誓言,屠殺和掠奪成為他們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從公元1226年開始對普魯士的征服,經過五十多年的流血屠殺.到公元1285年,條頓騎士團終於完全征服了這片土地.在其上他們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政權—騎士團國,普魯士是騎士團國的中心.公元1237年,與立窩尼亞的寶劍騎士團合並,使得立窩尼亞成為騎士團國的另一翼.與在普魯士一致條頓騎士團在立窩尼亞也建設了一系列的城堡作為防御工事.雖然這時的條頓騎士團把工作的重心放到東方殖民上,但它在小亞細亞的活動依然沒有停止,它的總部一直在阿克.當1291年十字軍在小亞細亞最後的軍事要塞阿克被突厥和馬木留克聯軍攻陷後,條頓騎士團沒有跟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一起前往塞浦路斯,而是單獨撤往威尼斯.公元1309年,條頓騎士團設在威尼斯的總部遷到普魯士的馬林堡,這時的條頓騎士們已經擁有了一個屬於他們的獨立國家.



                              條頓騎士團分支寶劍騎士團在立窩尼亞



                              寶劍騎士團的建立



                              話說十二世紀下半葉,相繼有不少日耳曼商人和基督教傳教士來到了波羅的海沿岸東部地區。隨後,十字軍騎士到達這裡,但已不是帶著十字架來傳教,而是拿著利劍來征服這一片新的領土。日耳曼人向東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積極擴張最初與阿利別爾特主教的名字相聯,他在德維納河口建立了裡加城,把不少日耳曼人移到那裡。1202年,阿利別爾特主教把波羅的海沿岸的騎士們組織起來,仿照在巴勒斯坦建立的幾個騎士團的形式,組建了具有宗教色彩的軍事組織——寶劍騎士團,或聖劍騎士團、佩劍騎士團。


                              1204年,十字軍占領君士坦丁堡,更加劇了天主教與東正教的沖突。這樣一來,物質裝備很差的西部騎士就有了占領歐洲東部的新借口,他們把這些占領看成是爭取異教徒(也就是東正教徒)回歸天主教。現在異教徒可以扮演“回歸者”的角色。對於羅馬教會來說,廣闊無垠的羅斯平原不僅是進行傳教活動的理想之地,而且是收人錢財的潛在來源(教會費、捐款、贖罪券等形式)。更何況羅斯正處於四分五裂的局面,這對羅馬天主教會來說也是一個良好的契機。因此,寶劍騎士團的行動得到了教皇(按:當時教皇為英諾森三世)的全力支持。



                              立窩尼亞――立足、生存與發展



                              翻開地圖,寶劍騎士團成立之初,面臨的形勢還不是很樂觀的,除了西、北兩面是波羅的海,西南是信奉多神教的普魯士人以外,周圍都是不那麼友好的羅斯諸公國:東面是諾夫哥羅德公國,南面是波洛茨克公國和加利西亞-沃倫公國。如何生存下去是擺在寶劍騎士團的當務之急。但對騎士團來說,最有利的是當時的羅斯正處於分崩離析之中。基輔大公那徒有虛名的領導地位岌岌可危,西北方面的諾夫哥羅德,東北方面的弗拉基米爾,西南方面的加利西亞,都與基輔爭為雄長。因而當寶劍騎士團崛起以後,羅斯的西部和西北部諸國一直還是忙於內斗,無暇考慮共同聯合起來以對這一威脅。


                              波羅的海沿岸的波洛茨克等幾個公國的羅斯王公,對第一階段的日耳曼移民並沒有給予認真的注意。只是到了這些日耳曼移民開始修建城堡時,他們才驚慌起來。1203-1206年,波洛茨克王公弗拉基米爾試圖把日耳曼人趕出城堡,羅斯人圍攻戈利姆和裡加城堡,最後以失敗而告終。弗拉基米爾的失敗使日耳曼騎士團在波羅的海沿岸穩住了陣腳。騎士團還沿著西德維納河右岸向東擴展,相繼與1208年與1209年占領了庫克諾伊和格爾齊克兩個小公國。


                              十三世紀上半葉,日耳曼騎士團占領了從維斯瓦河到納爾瓦河的波羅的海沿岸地區,把屬於波羅的海沿岸部落(拉脫維亞人、愛沙尼亞人、普魯士人)的土地占為己有。日耳曼十字軍騎士團按照當時西歐騎士團的傳統武裝起來。騎士團的馬匹用金屬或皮制盔甲保護起來,騎士團的騎士也披帶鐵制盔甲,他們攜帶長矛、雙刃劍、匕首和盾牌。軍事編制與這些重武器的特點相適應。其主要戰術就是楔形陣,羅斯人將其稱為“大豬嘴”。這個“豬嘴”的先頭部隊通常由5-l0名騎士組成,後面每一組由2名以上的騎士組成。在楔形隊伍之後,是手持矛和劍的步兵。兩翼和後方也由騎兵加以保護。作戰時,作為“豬嘴”頭的身披盔甲的騎士們像楔子一樣先把敵軍分成兩部分,然後再將每一部分割成各個小的部分,一塊一塊地消滅掉。這種陣型也有其弱點,就是一旦中央突破受阻,兩翼的薄弱兵力又被擊破的話,勢必讓中央的部隊兩面受敵。借助了這些武器和戰術,使得人數相對不多的日耳曼騎士團在同不怎麼講究戰術的波羅的海沿岸部落的戰斗中節節勝利,取得了不俗的戰績。

攻陷尤裡耶夫城



                              不久,日耳曼人開始向諾夫哥羅德管轄的地區擴張,第一個對象是就尤裡耶夫城(今塔爾土)。尤裡耶夫城建造於羅斯大公雅羅斯拉夫(智者)時期,其四周建有城堡,是楚德湖以西地區最後一個沒有被日耳曼人征服的地區,所有不想屈服於十字軍騎士團的波羅的海居民都聚集於此。1224年8月,騎士團包圍了尤裡耶夫城,與他們對峙的是維亞奇科王公的率領下的200名羅斯士兵以及參與守城的當地居民。應當指出日耳曼騎士團選擇的進攻時機恰到好處,因為在此前的一年時間裡,古羅斯各公國的武裝力量已被哲別和速不台的蒙古軍在卡爾卡河所擊潰(1123年),即使想對新的人侵者組織起強大反擊也力不從心。


                              十字軍騎士團包圍尤裡耶夫城後,在城牆旁修建了一座木塔樓。他們從塔樓上前城堡扔石塊、射箭、扔燒紅的鐵塊,企圖點燃城牆。有人建議維亞奇科可自由離開尤裡耶夫城,但被維亞奇科所拒絕,他在等待諾夫哥羅德人前來救援。這時,日耳曼人發動進攻,但被擊退。被勝利所鼓舞的守城大軍迅猛出擊,試圖搗毀給他們帶來如此不快的木制塔樓。他們從城堡中滾出燒紅的鐵輪,試圖燒毀塔樓,在塔樓周圍展開了激戰。這時,乘守城部隊參與塔樓激戰之機,一部分騎士團重新對城堡發動進攻。他們越過堡壘,翻過城牆,攻進城裡,其他騎士團軍隊也隨之人城。尤裡耶夫城的守護者(包括維亞奇科)全部被殺害。日耳曼人在城內的殺光了幾乎所有的男人,只留下一個,讓他回到諾夫哥羅德以宣傳日耳曼人的勝利和聲威。這樣,羅斯人在波羅的海沿岸的最後一個基地喪失了,從那時起尤裡耶夫城獲得一個日耳曼人的新名稱——傑爾普特。


                              後來,反擊日耳曼騎士團入侵西北邊界的斗爭與弗拉基米爾一蘇茲達爾羅斯給予諾夫哥羅德人的巨大援助有關。1234年冬天,弗拉基米爾一蘇茲達爾的雅羅斯拉夫.弗謝沃洛多維奇王公帶著自己的兒子亞歷山大前來援助諾夫哥羅德。弗拉基米爾與諾夫哥羅德聯軍在愛馬因格阿(在尤裡耶夫城郊)附近向日耳曼十字軍騎士團發起進攻。許多騎士在過河時掉進冰裡,被水淹死。隨後,騎士團被迫與諾夫哥羅德講和。兩年後,日耳曼騎士團在沙烏利亞戰役中被立陶宛人所擊潰。這本來是一個繼續打擊騎士團並徹底結束他們在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統治的有利時機,但是羅斯諸國又沒有利用這個機會,沒有與當時和他們處於敵對狀態的立陶宛人聯合起來。很快,拔都的蒙古大軍開始人侵,使羅斯人長期喪失了與危險的西方敵人進行抗爭的能力,而騎士團則度過了一重艱險的難關。




                               條頓騎士團與俄羅斯聯軍的戰爭


                              “涅瓦河王”―― 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



                              1237年,寶劍騎士團的殘部與條頓騎士團合並後(寶劍騎士團以後也稱呼為立窩尼亞騎士團),重整旗鼓。同年,羅馬教皇格列高裡允許騎士團對羅斯領土進行新的征討。次年,瑞典人也得到了羅馬教皇對出征羅斯的恩准,此時,瑞典人已經占領了芬蘭。出征羅斯的時間選擇得恰到好處,因為這時東北羅斯在遭受拔都大軍的人侵後正處於軟弱狀態。


                              1239年,日耳曼人和瑞典人就共同反對北羅斯的軍事行動事宜進行商談,他們想從西方和北方兩面同時發動進攻。在商談中,明確劃分了日耳曼一瑞典在占領區的勢力范圍:日耳曼人管轄伊茲別爾斯克和普斯科夫,瑞典人控制涅瓦河流域。日耳曼騎士團和瑞典騎士團行動區域的大致界限經過他們出征的主要目標——諾夫哥羅德地區。


                              瑞典人首先開始出征諾夫哥羅德。1240年7月,瑞典軍隊在瑞典國王的女婿雅爾·比格爾的指揮下(共有5000人)乘坐100艘船從芬蘭灣方向進入涅瓦河,在伊若拉小河邊安營扎寨。在比格爾的軍隊中,有幾名天主教教主,這表明此次出征對羅馬教會意義重大。瑞典人的計劃是先占領涅瓦河口,取勝後再進軍諾夫哥羅德。


                              比格爾在伊若爾小河旁安頓下來後,給諾夫哥羅德王公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送去了一封措辭傲慢的信函,信中說:“如果你膽敢反抗我,我已經在這裡迎候,我就將攻入你的領地,殺個片甲不留。”在得知瑞典人前來挑戰的消息後,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決定先發制人,他沒有等待自己的父親——弗拉基米爾大公雅羅斯拉夫·弗謝沃格多維奇的援兵,也沒有等待諾夫哥羅德市民大會宣布動員令。亞歷山大只是率領自己的軍團以及補充進來的諾夫哥羅德自願者開始出征。在出征前
                              亞歷山大對將士們說,雖然你們人少,但你們必勝,因為“上帝不崇尚武力 而是崇尚正義”。

                              1240年7月15日清晨,羅斯人利用大霧彌漫之機,向瑞典軍營發動突然進攻,步兵在中路,騎兵在兩翼。在戰斗中,亞歷山大與用長矛刺傷了比格爾的頭部。經過激戰,瑞典人被擊潰,被追趕出羅斯邊境。由於攻擊突然和戰術得當,羅斯軍隊僅損失20人(ft!?,老毛子的一面之辭,相當可疑)。瑞典人的損失則大得多,有3艘瑞典戰船被擊沉,200多名指揮官戰死,陣亡的普通士兵不計其數,只有一小部分上船逃脫。


                              涅瓦河畔的勝利給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帶來了巨大榮譽,獲得了涅夫斯基――“涅瓦河王”的尊稱。這場戰爭對羅斯來說,具有重大的象征性意義。可以從下面這個事實也出看出,即許多俄羅斯貴族的高級姓氏都是從涅瓦河戰役中的英雄那裡繼承下來的。



                              騎士團對諾夫哥羅德公國的進攻



                              1240年夏天,幾乎與瑞典人同時,立窩尼亞騎士團也發動了進攻。他們攻占了伊茲博爾斯克,擊潰了前來援助伊茲博爾斯克人的普斯科夫軍隊。在追擊逃兵途中日耳曼騎士團到達普斯科夫城下。普斯科夫城內的當地貴族和特韋爾季拉·伊萬科維奇將軍為騎士們打開了城門,日耳曼人的第一次出征以獲勝而結束。


                              1240年末,統治諾夫哥羅德公國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公在涅瓦河擊敗瑞軍之後,因同畏懼其權力增大的諾夫哥羅德貴族發生爭執,一氣之下,離開諾夫哥羅德,遷往自己的家鄉佩列亞斯拉夫利——扎列斯基城居住(按:在弗拉基米爾一蘇茲達爾公國)。日耳曼人得知讓人頭痛的涅瓦河王離開諾夫開羅德的消息後,又發動了新的進攻。1241年冬天,他們相繼占領了捷索沃、盧古、科波裡耶。日耳曼騎士團的先頭部隊到達了離諾夫哥羅德城35公裡遠的地方。羅馬教皇已迫不及待地向涅瓦河沿岸和卡累利阿派去了愛澤爾斯克朱教,後者正在焦急地等待著騎士團去占領已內定賞賜給他的土地。


                              在這種情況下,諾夫哥羅德人一片慌亂,只得又去求助於亞歷山大。東正教會的諾夫哥羅德大主教親自充當說客,去請求涅瓦河王的老子、弗拉基米爾大公雅羅斯拉夫·弗謝沃洛多維奇放他的兒子出山。雅羅斯拉夫·弗謝沃洛多維奇意識到局勢的嚴重性,裝模作樣了一番,就允許兒子去投入戰斗。

此外,原屬於波蘭的波麥拉尼亞西部的大公於1181年向德皇紅胡子腓特烈一世稱臣,這塊土地就入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版圖(按:即神聖羅馬的西波麥拉尼亞公國)。波蘭的出海口只剩下了包括格但斯克在內的東波麥拉尼亞地區,但這一地區也處於各行其是的狀態。

                        在波蘭疆域以西的斯拉夫人的土地上,也發生了不利的變遷。那就是在十二世紀建立了勃蘭登堡侯國,它成了德國東向的前進堡壘。向東推進的勃蘭登堡的侯爵們逐步蠶食了瓦爾塔河下游和奧得河一帶的地區。同時,占領區的德國移民加強了對該地區的日耳曼化。

                        而在波蘭的東北部,維斯瓦河下游和涅曼河之間的濱海地區定居著信奉多神教的普魯士人。普魯士人還沒有建立統一的國家,分為九個大部落:波梅扎尼亞、波蓋扎尼亞、瓦爾米亞、納坦賈、巴爾恰、薩姆比亞、納德羅維亞、斯卡洛紹亞、亞奇維耶日。從l2世紀起,瑪佐夫捨王公不斷襲擊普魯士人,強迫他們納貢稱臣。1216年,瑪佐夫捨王公康拉德在克拉科夫王公萊謝克和西裡西亞王公亨裡克的參與下,在赫翁諾建立了普魯士主教區,企圖強迫普魯士人接受基督教。1222年和1223年,波蘭的王公們在教皇的支持下,對普魯土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價討。普魯士人英勇善戰,先後打敗了波蘭王公的進攻,並發動報復性反擊,不斷襲擊瑪佐夫捨和東波麥拉尼亞的村鎮,甚至還深入到普洛次克。


                         條頓騎士團征服普魯士


                         瑪佐夫捨的康拉德大公眼見無法戰勝普魯士人,時正值落魄的條頓騎士團被趕出匈牙利。康拉德竟想出了“以夷制夷”的法子,委托條頓騎士團來占領普魯士,並使其臣服於瑪佐夫捨公國。從1226年起,身穿白衣,佩著黑十字的騎士們應康拉德的邀請,逐次逐批地來到了波蘭,他們從康拉德那裡得到赫翁諾地區作為封地。1233年,條頓騎士團開始了征服普魯士人的軍事行動。1234年,羅馬教皇格列高裡九世頒布诏書,宣布被征服的普魯士為騎士團私產。l237年4月,根據羅馬數皇的旨意,條頓騎士團同寶劍騎士團合並,組成了一個強大的騎士團國家(以後寶劍騎士團一般也稱為立窩尼亞騎士團)。

                         十字軍騎土們對普魯土的戰事延續了多年。當地居民絕望地進行著反擊,但十字軍騎士們在戰斗中一塊一塊地占領了普魯士的領土,同時修築起了防御城堡。普魯士人雖然舉行了多次起義,但都遭到鎮壓。1260年左右,西部的波梅扎尼亞、波蓋扎尼亞、瓦爾米亞、納坦賈、巴爾恰、薩姆比亞先後被征服。1283年,東部的納德羅維亞、斯卡洛維亞、亞奇維耶日也被征服。十字軍騎士們管理占領的土地,他們強迫當地居民進行奴役勞動,同時把許多德國移民引進到新建立的城鎮和鄉村,這導致了整個地區的逐步日耳曼化。到十三世紀末,十字軍騎士們鞏固了自己在普魯士的占領區。


                         騎士團和波蘭分道揚镳


                         騎士團在進入波蘭之初,與波蘭各公國之間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合作關系的。如1241年4月9日對蒙古西征軍拜答兒(察合台長子)和兀良合台(速不台之子)所率的察合台系蒙古軍團的利格尼茨之戰,西裡西亞大公亨裡克二世組織5個軍團迎擊,其中半數是日耳曼人,第4軍團完全是以條頓騎士團組成,由騎士團大團長opoo  d'0sternau指揮。

                         騎士團國家得到了教皇和德皇的支持,在征服普魯士的過程中逐步擺脫了波蘭王公的領導。到十三世紀末,十字軍騎士團就顯露出要和勃蘭登堡聯結起來的趨勢,並不斷蠶食、侵占波蘭領土,還時而干涉波蘭的內部事務,力求從政治上削弱波蘭國家。

                         同時,勃蘭登堡侯國正在波蘭的西部崛起。德意志人利用波蘭內戰,不斷蠶食波蘭西部領土。而波蘭西裡西亞的王公們在內戰中為了削弱對方,又請求德意志諸侯們的幫助,為他們的東侵敞開了方便之門。利格尼茨王公鮑菜斯瓦夫求助於馬格德堡大主教韋利勃蘭特,把位於奧得河中游和瓦爾塔河下游的波蘭領土盧布什的—半土地送給他。1253年,馬格德堡大主教把這塊土地轉送給勃蘭登堡侯國。不久,勃蘭登堡侯國占領了全部盧布什。這樣,在西波麥拉尼亞和大波蘭之間打進了一個楔子,為進一步進窺波蘭創造了條件。



                              波蘭王國的統一



                              波蘭的政治制度比較奇特,過分的民主使得王權比較疲軟。一次次的王室更迭,朝令夕改,造成了前後政策的不連續性。而上任的新國王為了爭取貴族們的支持,貫徹自己的主張,又不斷地給予貴族們新的特權。其結果是貴族(主要是大貴族)的權力越來越大,貴族會議議事的效率越來越低,陷入了惡性循環。這種制度在波蘭的統一過程中體現了一定的弊病,造成了很多的曲折性。不過,這種病症的總爆發還在16、17世紀以後,最後終於導致這個歐洲大國在18世紀的被瓜分。又扯遠了,還是先回到13世紀談談波蘭的統一歷程吧。


                              最先進行統一嘗試的是謝拉茲王公萊斯齊克二世(“黑色的”),他被克拉科夫和散多梅希的權貴推上克拉科夫大公寶座(1279—1288年),依靠騎士和市民,打擊豪強,試圖以小波蘭為基地進行統一國家的嘗試。1288年,萊斯齊克暴卒,克拉科夫市民不顧貴族的反對,擁立弗羅茨瓦大王公亨裡克四世為克拉科夫王公。亨裡克四世計劃先統一西裡西亞,然後以西裡西亞為基地來統一全波蘭。他試圖依靠同德意志和捷克結盟來達到統一的目的,這一主張遭到小波蘭權貴和騎士的反對。因為他們害怕德意志貴族的力量過分強大,提出波洛次克王公鮑菜斯瓦夫為克拉科夫王公的候選人,後來又提出庫雅維—布列斯特王公瓦迪斯瓦夫·沃凱太克(即矮子瓦迪斯瓦夫)為候選人。雙方進行了激戰,沃凱太克在羅斯軍隊的幫助下在1289年占領了克拉科夫,但不久就被亨裡克四世趕出,退居散多梅希。1290年,亨裡克四世被毒死。他在臨死前立下遺囑,把克拉科夫公國交給大波蘭王公普捨梅斯爾二世,並把弗羅茨瓦夫公國交給西裡西亞最強大的格沃古夫王公亨裡克,希望以此推動統一事業。

當普捨梅斯爾二世准備來克拉科夫接受王位的時候,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二世派兵占領了克拉科夫而成為克拉科夫—散多梅希王公(1291年)。當時沃凱太克(矮子瓦迪斯瓦夫)還占領著散多梅希。13世紀後半期,捷克處於盛世,瓦茨拉夫二世野心勃勃,觊觎波蘭和匈牙利的王位。他得到了西裡西亞和小波蘭德意志族城市貴族的支持,卻遭到騎士和下層人士的反對。1292年,他出兵討伐沃凱太克,把他趕出散多梅希,迫使他放棄小波蘭並納貢稱臣。1205年,當瓦茨拉夫二世請求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加冕為波蘭國王的時候,被迫放棄克拉科夫的普捨梅斯爾二世,卻經教皇同意在格涅茲諾由大主教耶古布·希文卡加冕為波蘭國王(按:這是騎士團進入以來加冕的第一個波蘭國王)。但普捨梅斯爾二世只占有大波蘭和保持臣屬關系的東波麥拉尼亞,即位不到一年,就被勃蘭登堡侯國收買的大波蘭權貴刺死。


                              普捨梅斯爾死後,沃凱太克繼承了普捨梅斯爾二世在大波蘭和東波美拉尼亞的遺產,但是新的反對者很快地就使他的統治垮了台。1300年,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二世出兵占領大波蘭、謝拉茨、庫雅維一布列斯特和東波麥拉尼亞,並於同年在格涅茲諾加冕為波蘭國王。沃凱太克被趕出了波蘭。


                              瓦茨拉夫二世和移居波蘭的德國人關系密切,實際上和日耳曼人穿了一條褲子,他的政策自然引起了波蘭上下的不滿。再加上他野心太大,領有波希米亞和波蘭兩國還不滿足,又與法國的安茹家族爭奪匈牙利王位,因而還引起了教皇的不滿。沃凱太克同瓦茨拉夫的死地、匈牙利國王卡爾·羅伯特(安茹家族)結成同盟卷土重來。1305年瓦茨拉夫二世在內外交困中死去,其子瓦茨拉夫三世繼承波蘭王位。次年,瓦茨拉夫三世在討伐沃凱太克的戰爭中被人刺殺,這樣才結束了波希米亞人對波蘭的統治。沃凱太克終於重新統治了小波蘭和東波麥拉尼亞克地區。1314年,沃凱太克又控制了大波蘭。


                              這樣,沃凱太克把波蘭的兩個主要部分——小波蘭和大波蘭以及庫雅維的一部分和溫奇察、謝拉茲統一在自己的政權之下,為波蘭的統一事業奠定了基礎。只有西裡西亞(被並入了波希米亞)、波美拉尼亞(分別被騎士團和勃蘭登堡占領)以及瑪佐夫捨(半獨立狀態的公國,1355年承認了波蘭的宗主權)等地還處在波蘭版圖之外。沃凱太克把統一的國家重新定名為“波蘭王國”,並自稱“全波蘭的王公”。1320年1月20日,沃凱太克由格涅茲諾大主教雅尼斯瓦夫在克拉科夫瓦書爾宮的大教堂加冕為波蘭王國國王,稱瓦迪斯瓦夫一世(1320—1333年)。這次加冕標志著波蘭割據時期的告終。



                               條頓騎士團取得東波麥拉尼亞



                              在瓦迪斯瓦夫一世還在忙於整合波蘭內部,進行統一過程的時候,條頓騎士團也沒有在睡大覺。他們趁這個機會也撈取了不少好處,最大的就是得到了包括格但斯克在內的東波麥拉尼亞地區。那是1308年,就在瓦迪斯瓦夫在小波蘭立足未穩的時候,勃蘭登堡的諸侯們趁火打劫,出兵占領了東波麥拉尼亞地區,並圍攻由波蘭騎士們防守的格但斯克城。但瓦迪斯瓦夫正在與內部的反對勢力作戰,無力馳援。波麥拉尼亞法官鮑古什無計可施,經瓦迪斯瓦夫同意,請條頓騎士團給予軍事援助,許以重金酬謝。1309年,騎士團在趕走勃蘭登堡的軍隊後,背信棄義地將東波麥拉尼亞這塊肥肉一口吞下,並且殘酷地鎮壓了波蘭騎士的反抗。占領東波麥拉尼亞後,騎士團把政權機構和大首領的駐地移到維斯瓦河下游東岸的的馬爾堡,格但斯克也被日耳曼人改了新的名字――但澤。這樣,波蘭喪失了自己原來在東波麥拉尼亞的領土,同時也未能收復在瓦爾塔河下游被勃蘭登堡人占據的幾個城堡。東波麥拉尼亞的淪陷,使波蘭喪失了出海口,在波蘭社會中引起了震動。


                              騎士團為了對抗波蘭,和觊觎波蘭王位的波希米亞國王約翰·盧森堡結成同盟,從南北兩方威脅著波蘭。瓦迪斯瓦夫·沃凱太克將女兒埃爾日別塔嫁與匈牙利國王卡羅爾·羅伯特(法國安茹家族),並以此締結了正式同盟。幾年後,瓦迪斯瓦夫一世還讓他的兒子卡齊米日(即“偉大的卡齊米日”)迎娶立陶宛大公格底敏的女兒阿爾多娜為妻,並以此締結了波蘭一立陶宛同盟。


                              騎士團在對波麥拉尼亞的占領得到鞏固以後,表現出有進一步進行擴張的趨勢,要蠶食新的波蘭領土——與波麥拉尼亞毗鄰的地區,首先是庫雅維。瓦迪斯瓦夫則把收復東波麥拉尼亞作為統一國家的首要任務。他向羅馬教皇約翰二十二世提出申訴,試圖通過外交途徑解決這個問題。1321年,教皇法庭作出裁決:騎士團交出東波麥拉尼亞,而波蘭則交付3萬格日夫那的贖金。但是,騎士團不服裁決,拒不交出東波麥拉尼亞。1326年,瓦迪斯瓦夫一世在立陶宛的幫助下開始了軍事行動。波蘭軍隊占領了赫翁諾,騎士團軍隊則襲擊庫雅維,占領了多布任地區。1328年,波希米亞國王約翰·盧森堡率軍隊進攻立陶宛.並迫使波洛茨克王公納貢稱臣。1330年波蘭一立陶宛聯軍的進攻受挫。1331年,波蘭軍隊在普沃夫策首次取得勝利。但不久騎士團軍隊侵入大波蘭,威脅庫雅維,瓦迪斯瓦夫一世請匈牙利軍隊馳援庫雅維,但是騎士團已搶先占領了庫雅維。1332年,經教會代表調停,雙方簽訂了停戰協定,騎士團仍占有庫雅維和多布任地區。

當瓦迪斯瓦夫一世致力於收復東波麥拉尼亞的時候,13世紀中葉曾占領了波蘭領土盧布什的勃蘭登堡,發生王統中斷,陷於混亂狀態。1326年,瓦迪斯瓦夫一世乘機統率波蘭一立陶宛聯軍,進入盧布什,直通法蘭克福城下。波蘭軍隊受到當地波蘭居民的歡迎,但遭到德意志族城市居民的反對。波蘭同勃蘭登堡的戰爭,延續到1329年。由於和騎士團發生了戰爭,瓦迪斯瓦夫一世只好從盧布什撤軍。


                              波希米亞國王約翰·盧森堡利用波蘭同騎士團戰爭的時候,也向西裡西亞伸了手。上西裡西亞的城市同小波蘭有密切的經濟聯系,但下西裡西亞的城市則響往捷克,西裡西亞最強大的弗羅茨瓦夫王公亨裡克六世力圖擺脫波蘭投靠捷克。1329年,約翰·盧森堡迫使上西裡西亞的王公們向捷克國王納貢稱臣。盡管瓦迪斯瓦夫一世想使西裡西亞歸屬波蘭,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波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西裡西亞就這樣脫離了波蘭。


                              1333年4月,瓦迪斯瓦夫一世去世,他的兒子、23歲的偉大的卡齊米日繼位,在克拉科夫加冕為波蘭國王,稱卡齊米日三世(1333一1370年)。卡齊米日三世初立,鑒於當時的國力,波蘭無法用戰爭手段來實現國家的統一,便采用迂回妥協的辦法,頻頻與各方進行外交活動,以求取得主動。1335年,波蘭和波希米亞在匈牙利的維謝格拉德達成協議:波希米亞王約翰永遠放棄對波蘭王位的要求,波蘭則付給2萬捷克格羅什作為補償。在這次會議上還由匈、捷兩國對波蘭同騎士團的爭端作出仲裁:東波麥拉尼亞和赫翁諾歸騎士團,庫雅維和多布任交還波蘭。1339年7月在波匈兩國也在維謝格拉德締結了條約,條約規定:如果在卡齊米日三世死後無男嗣,將由安茹家族繼承波蘭王位;匈牙利則將幫助波蘭反對騎士團的侵略。卡齊米日三世還企圖與西波麥拉尼亞聯合,特別是與什切青地區的大公們聯合起來。他希望通過家族的聯系建立起反對騎士團的某種同盟,但是這些努力並沒有帶來可以使他與騎士團展開斗爭的結果。


                              卡齊米日三世還是取得了一些成果,就是騎士團也不能再繼續無視其他國家的調停了。1343年,騎士團同波蘭在卡利什締結了“永久和約”:騎士團將庫雅維和多布任交還波蘭,但仍占有東波麥拉尼亞和赫翁諾;如果騎士團破壞“永久和約”,波蘭國王有權索還被侵占的全部波蘭領土。這個條約的內容和維謝格拉德仲裁協議是一致的。

                              波蘭的安茹王朝

                              1370年11月,無男嗣的卡齊米日三世病逝,彼雅斯特王朝的王統中斷。根據1339年維謝格拉德條約的規定,匈牙利安茹王朝的路易(也是卡齊米日三世的外甥)來到克拉科夫,加冕為波蘭國王,開始了為期12年的波蘭和匈牙利的王朝聯合(1370——1382年)。
                              路易忙於安茹王朝的擴張政策,把精力主要用於在諸如與威尼斯的斗爭上面,無暇顧及波蘭的利益,即位一個月就離開了克拉科夫。他把管理波蘭的大僅交給他的母親、卡齊米日三世的姐姐埃爾日別塔。1380年,埃爾日別塔死後,政權轉到一小部分小波蘭權貴手裡。路易把波蘭的統一事業置版外。1372年為了鞏固匈牙利對加裡奇羅斯的統治,路易同德意志皇帝查理四世達成協議,放棄收回西裡西亞和西波麥拉尼亞。路易在波蘭的統治主要依靠小波蘭的封建主和關心黑海貿易的克拉科夫等主要城市。
                              為了鞏固自己王朝在波蘭的統治,匈牙利的路易同波蘭的權貴進行了談判,結果在1374年頒布了科希策特典。特典以承認路易的一個女兒將來當波蘭女王為交換條件,與此同時,波蘭貴族獲得了一系列限制國王權力的重要特權:把貴族的土地稅從每畹(1畹=16.796公頃)12格羅什減到2格羅什,今後增加稅收,必須經全體貴族同急法令還規定貴族只在國內服義務兵役,如到國外服兵役,則須給予特殊的報酬。1381年,教會也獲得了減稅的特權。這在歷史上稱為科希策特權。這種特權的後果是嚴重的,因為過分地降低貴族的納稅率以後一旦突然需要增加國庫收入時,波蘭的國王們就不得不去征求全體貴族的同意。這就使得貴族們可以提出各種要求,以擴大自己政治、社會和經濟的權利。科希策特權提高了貴族等級的社會地位,限制了王權,對波蘭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
                              路易死於1382年9月。他有三個女兒:長女葉卡特琳那早逝;次女瑪麗亞,其丈夫是勃蘭登堡侯爵、盧森堡家族的齊格蒙特;幼女雅德薇嘉,其未婚夫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威廉。路易臨終前指定瑪麗亞繼承被蘭王位。但是這個方案遭到波蘭貴族的一致反對,因為他們堅決不讓德意志封建主、特別是勃蘭登堡的諸侯接近波蘭王位。大波蘭的貴族備受條頓騎士團和勃蘭登堡侵略之苦,要求中斷同匈牙利的聯合,而同立陶宛結成鞏固的同盟。他們還提出同立陶宛有著密切關系的瑪佐夫捨王公齊莫維特四世為波蘭王位繼承人。在這種情況下,王位虛懸了兩年。1384年10月,11歲的雅德薇嘉來到克拉科夫,加冕為波蘭國王。
                              波蘭――立陶宛的合並

                             立陶宛人同普魯士人、愛沙尼亞人、拉脫維亞人、立沃人、庫爾人一樣,同屬印歐族的波羅的海語系。立陶宛(Lietuva)的名字來源於立塔河(Lieta),意為立塔河畔的國家。立塔河早巳干涸消失。有的歷史學家認為涅曼河就是古代的立塔河。立陶宛分為兩個部分,涅曼河上游部分為本部,稱奧克什托塔,涅曼河下游瀕臨波羅的海部分稱日姆茲。立陶宛北界拉脫維亞,東南與羅斯(後來的白俄羅斯)毗鄰,西南與普魯士、波蘭接壤。
                             公元6至9世紀,立陶宛的氏族公社逐步解體,出現了許多部落組織,但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組織。10至11世紀,基輔羅斯的大公不斷討伐立陶宛各部落,迫使他們稱臣納貢。12世紀中葉以後,立陶宛人利用羅斯的分裂,不斷襲擊鄰近的羅斯各公國,占領了德維納河中游波洛茨克一帶的土地。立陶宛人也利用波蘭的封建分裂,經常襲擾波蘭的邊境地區。到13世紀中葉,在立陶宛形成了早期封建國家。立陶宛國家的第一個君主是門多格(卒於1263年)。格底敏統治時期(1315—1341),立陶宛發展成為東歐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除立陶宛本部外,還包括西南羅斯(以後的白俄羅斯和烏克蘭),面積80萬平方公裡,其中立陶宛本部只有8萬平方公裡。立陶宛對羅斯的擴張不是用軍事征服,而是用和平的、聯姻的途徑來實現的。1318年,格底敏的兒子奧爾蓋德娶維帖布斯克王公的女兒安娜為妻。立陶宛大公派軍隊駐守羅斯各重要城堡,防止鞑靼蒙古的入侵。西南羅斯歸並於立陶宛,避免了象東北羅斯那樣遭受鞑靼蒙古野蠻統治的厄運。立陶宛大公對羅斯進行極為溫和的統治,除征收貢賦外,保持著東正教和原有的風俗習慣。
                              立陶宛建國伊始,就受到條頓騎士團的侵略。格底敏死後條頓騎士團的侵略愈演愈烈。1343年騎士團在同波蘭締結卡利什和約後.把侵賂矛頭集中指向立陶宛。1362年,騎士團占領了立陶宛的重要城市科夫諾。1366年,立陶宛同波蘭締結了和約,把沃倫的一部分讓給波蘭。奧爾蓋德大公和他的弟弟凱伊斯圖特對騎士團的侵略進行了抵抗。1377年奧爾蓋德死後,凱伊斯圖特繼任大公。騎士團對立陶宛的侵略發展到頂點,它的軍隊經常深入立陶宛腹地,威脅著首都維爾紐斯(維爾諾)的安全。
                              1382年奧爾蓋德的兒子雅蓋洛繼任大公,除了面臨騎士團的威脅外又受到來自莫斯科的威脅。1380年,莫斯科大公季米特裡在頓河附近的庫裡科沃原野,大敗馬麥汗統率的金帳汗國軍隊,聲威大振。莫斯科大公以統一全羅斯的土地為己任,要求收復立陶宛統治下的羅斯。雅蓋洛為了維護立陶宛對西南羅斯的統治,於1383年被迫把日姆茲割讓給騎士團。恰好此時波蘭貴族前來商討兩國聯姻,抗擊共同的敵人騎士團。兩者一拍即合,雅蓋洛決定實現波蘭和立陶宛的聯合。

1385年1月,波蘭和立陶宛的代表在克拉科夫就實行王朝聯合問題達成了協議。同年8月在克列沃簽訂了條約。雅蓋洛將成為雅德薇嘉的丈夫和波蘭國王,立陶宛大公國將按拉丁儀式接受天主教。1386年2月,雅蓋洛來到克拉科夫,接受了洗禮,取名瓦迪斯瓦夫。然後同12歲的雅德薇嘉舉行了婚禮。這年3月,瓦迪斯瓦夫·雅蓋洛加冕為波蘭國王,稱瓦迪斯瓦夫二世(1386一1434年)。這樣,在波蘭歷史上開始了雅蓋洛王朝統治的時期。
                              但波立合並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尤其是很多立陶宛的大貴族害怕喪失特權和國家的獨立,竭力反對聯合。雅蓋洛的堂弟、凱伊斯圖特的兒子維托爾德在1389年底發動了反對瓦迪斯瓦夫·雅蓋洛的叛亂。維托爾德在騎士團軍隊的幫助下,占領了格羅德諾、諾夫哥羅德克等城市,內戰持續到1392年初。1392年8月,雅蓋洛和維托爾德在奧斯特羅夫達成了妥協:雅蓋洛把立陶宛大公國的管理權全部交給維托爾德,維托爾德以波蘭國王總督的名義統治立陶宛。騎士團竭力破壞波蘭和立陶宛的聯合,於1398年10月在薩林島同維托爾德締結了和約,把一部分日姆茲歸還立陶宛。立陶宛大貴族擁立維托爾德為立陶宛國王,中斷了同波蘭的聯合。1399年8月12日,維托爾德統率的立陶宛軍隊同鞑靼軍隊在南部沃爾斯克拉河附近發生激戰,幾乎全軍覆沒。失敗教訓了維托爾德,使他認識到聯合的重要性。1400年和1401年,雅蓋洛和維托爾德簽訂了兩個協定,條約規定:恢復兩國的聯合,維托爾德成為立陶宛的終身大公,在他死後,立陶宛將並入波蘭。1401年,在日姆茲爆發了反對騎士團統治的人民起義1402一1403年,在騎士團同波蘭一立陶宛之間爆發了戰爭,戰爭不分勝負,雙方於1404年在拉齊翁日(波茲南附近)簽訂了和約,日姆茲仍由騎士團占領。一場新的大規模戰爭正在開始醞釀之中。
                              波蘭翼騎兵與條頓騎士團的戰爭

                              戰前的形勢

                              15世紀初,波蘭-立陶宛和條頓騎士團就象兩只好斗的公雞,互相之間虎視眈眈,隨時准備給對方以致命的一擊。在這種情況下,戰爭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從波蘭-立陶宛一方來說,波蘭正處於幾個世紀以來國力最強的時候,立陶宛的加入帶來了廣大的土地與眾多的人口,更是如虎添翼。在這種形勢下,波蘭社會上越來越強烈地出現了收復波麥拉尼亞的要求,特別是靠近騎士團領地的大波蘭、庫雅維和維斯瓦河的一些城市中的貴族,表現的最為起勁。同時,立陶宛大公國也企圖借合並的契機,收回以前割讓給騎士團的日姆茲地區。總之,無論是波蘭,還是立陶宛,都渴望懲治一下十字軍騎士們。
                              從條頓騎士團一方來說,也在熱切地盼望著這場戰爭。主要原因是波-立合並對它的威脅太大,在兩國合並的過程中騎士團曾采用威脅利誘的手段加以破壞,雖一度得手,但最終還是失敗了。兩國對騎士團的領土要求更是它所不能允許的,比如日姆茲地區,對騎士團就非常重要,因為它將條頓騎士團和寶劍騎士團的領地連成一片(在得到日姆茲以前,兩個騎士團的土地是隔開的),豈能輕易放棄?況且騎士團多年以來通過巧取豪奪,已經積累了可觀的財富,有著組織得很好並按當時技術條件來說裝備精良的軍隊。因此,通過一戰的勝利來進一步鞏固自己在波羅的海海濱的地位,也是它所熱望的。
                              至於尋求外界的支持上面,雙方也花了不少力氣。到戰爭爆發後,波蘭-立陶宛一方得到支持主要來自和立陶宛關系良好的那些羅斯國家,以及捷克的志願兵和克裡木的鞑靼人。騎士團則得到了德意志皇帝和匈牙利國王(按:波立合並後不久,波蘭和匈牙利反目成仇,所以匈牙利又站到波蘭的對立面上去了。)在政治上的支持。騎士團從西歐各國(據說有22個國家)招募了不少軍隊,其中有德法等國的騎士以及英格蘭、瑞士等國的雇傭兵。

                              戰爭的爆發

                             1409年春,機會終於來了。日姆茲爆發了反騎士團的總起義,得到了立陶宛大公維托爾德的積極支持。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二世向騎士團大團長烏爾裡希·馮·雍寧根發出警告:“我們認為立陶宛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故人,如果你們攻擊立陶宛.我們就要攻擊你們。”1409 年 8月6日,烏爾裡希·馮·雍寧根對波蘭王國宣戰,騎士團軍隊隨即越過國界,占領了波蘭多布任地區。瓦迪斯瓦夫二世遂宣布全國實行“全民武裝”,波蘭一立陶宛同騎士團的戰爭終於爆發了,波蘭史稱“偉大的戰爭”(1409-1411)。開戰後波蘭與立陶宛聯合作戰,於9月攻占博德哥煦要塞。但作戰行動遲疑不決。1409年秋就簽訂了停戰協定。
                              1409年冬,條頓騎士團和波蘭、立陶宛一樣也在准備采取決定性的軍事行動。條頓騎士團得到西歐各國的大力支持,到1410年夏已建立起一支以重裝騎士和步兵為基礎的裝備良好和組織健全的軍隊。條頓騎士軍裝備有大炮,連同外國雇傭軍在內人數達到6萬人,由大團長烏爾裡希·馮·雍寧根指揮。作戰時,條頓軍一般成四線隊形作戰,在最前面的是富有作戰經驗、裝備齊全的騎士。
                              波蘭軍由各封建主的民軍和數量不多但裝備精良的雇傭軍部隊組成。各封建主遵照國王的旨令自帶武器,乘馬率領隊伍到集合地點報到(所率隊伍的數量視片地大小而定)。騎兵和步兵混編成“霍魯格維”(翻譯為中隊,人數不一,一般500人上下)。立陶宛軍是按地區原則編組的,各團官兵來自下屬各區或公國,以該地區名稱定名。波蘭一立陶宛軍隊中還有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和捷克人組成的團。波蘭一立陶宛軍通常編成三線的戰斗隊形;第一線(前衛)的任務是頂住敵人的攻擊,打亂敵人的戰斗隊形,第二線(基本兵力)的任務是從縱深向前實施突擊,粉碎敵人的中央部分,第三線用作預備隊。1409年冬,波蘭和立陶宛雙方在布列斯特一利托夫斯克會商作戰計劃,規定波軍應於1410年夏季前在沃爾波爾日集中,立陶宛軍隊和羅斯軍隊在納雷夫河一帶集中。軍事行動開始後,聯軍應立即會合,向騎士團首都馬爾堡挺進。1410年夏,波蘭軍隊已擁有51個中隊(“霍魯格維”),其中波軍42個,俄軍7個,雇傭兵2個;立陶宛大公國提供了40個“霍魯格維”,其中有俄羅斯軍隊36個“霍魯格維”。根據維托爾德大公和克裡木王公達成的協議,有數千名鞑靼騎兵參加立陶宛軍作戰。摩拉維亞與捷克騎士(其中包括後來成為胡斯黨領袖的楊·傑西卡)也前來援助聯軍。聯軍總數達6萬余人,略多於騎士團軍隊。

命運攸關的決戰――格倫瓦爾德會戰


                              1410年6月22日,瓦迪斯瓦夫二世國王統率的波軍從沃爾波爾日出發,7月2日在切爾文尼同維托爾德大公的立陶宛一俄羅斯軍隊會合,向馬爾堡進發,7月9日,聯軍越過騎士團邊界,並攻占了幾個重要據點。7月10日,聯軍抵達德雷文次河渡口,並查明,對岸工事堅固,已有敵軍占領。騎士團指揮部計劃在聯軍渡過德雷文次河向岸上工事發起沖擊時將其擊潰。聯軍在判斷情況後,決定放棄在不利條件下實施攻擊的計劃,退至佐耳陶(賈爾多沃),以便轉向北面,迂回條頓軍的築壘陣地。為了阻止波蘭-立陶宛聯軍闖入騎士團領土,烏爾裡希·馮·雍寧根大團長急忙趕到丹涅貝爾格。7月14日傍晚,條頓軍主力在格倫瓦爾德(日耳曼人稱為坦能堡)與丹涅貝爾格一帶布陣,此時,波蘭-立陶宛-俄羅斯聯軍也向該地區接近。
                              1410年7月15日,波蘭-立陶宛聯軍在格林瓦爾德地域時與條頓騎士團團長烏爾裡希·馮·雍寧根率領的騎士團主力遭遇。騎士團共約2.7萬人,分為51個旗連。十字軍騎士們十字軍騎士在兩公裡半的正面上排成兩線:其右翼是利希滕施泰因指揮的20個旗連;左翼是瓦倫羅德指揮的15個旗連;其余的16個旗連部署在第二線為預備隊。條頓騎士團把自己的部隊部署在高地上,以迫使對方沿坡向上進攻。聯軍共3.2萬人,由波蘭、立陶宛、鄂羅斯、瓦拉幾亞、捷克一摩拉維亞和鞑靼部隊組成,合編為91個中隊(“霍魯格維”)。聯軍在兩公裡的正面上布成三線式戰斗隊形:立陶宛大公維托爾德率領的40個立陶宛一俄羅斯中隊在右翼展開;王家元帥茲比格涅夫率領的42個波蘭中隊、7個俄羅斯中隊和2個捷克中隊在左翼展開;右翼配置有鞑靼騎兵;聯軍陣地的右翼側與後方為沼澤地和馬爾沙河所掩護,左翼側為森林所掩護,不易接近。雙方的臼炮和弩手在陣前占據了發射陣地。
                              格倫瓦爾德會戰是從騎士團的臼炮齊射開始的,但騎士團的炮火並未給聯軍造成重大損失。鞑靼騎兵和維托爾德的第一線軍隊向十字軍騎士左翼發起進攻,但被瓦倫羅德的騎士擊退。維托爾德的第二線和第三線軍隊投入戰斗,但又被條頓騎士團擊退,且遭追擊。謝苗·林格文·奧利格爾多維奇公爵率領的俄羅斯3個斯摩稜斯克中隊挽救了危局,牽制了瓦倫羅德部分兵力。這時,波蘭各中隊向十字軍右翼發起了猛烈沖擊,突破了利希滕施泰因軍隊的正面。波軍進攻的得手,使得立陶宛軍重整旗鼓,阻止了敵人的追擊,並轉入進攻。經過激戰,立陶宛和俄羅斯各中隊合力擊潰了瓦倫羅德的騎士軍左翼。然後,左翼的波蘭、俄羅斯、捷克軍隊以及前來增援的立陶宛、俄羅斯各中隊合圍了利希滕施泰因騎士軍右翼,並予以殲滅。騎士團大團長雍寧根命令預備隊進入戰斗,但瓦迪斯瓦夫國王也派出了第三線軍隊與之迎戰,擊潰了條頓騎士團最後幾個旗連。騎士團大部就殲,雍寧根大團長以下的騎士團所有高級指揮官全部戰死。會戰以波蘭―立陶宛一方的完全勝利而告終。
                              此後聯軍進入騎士團領地,敵城市與城堡不戰而降。7月25日,瓦迪斯瓦夫·雅蓋洛國王和維托爾德大公的軍隊乘勝追擊,逼近馬爾堡,但因行動分散,攻城未果。圍城兩個月,毫無結果,聯軍遂撤回波蘭王國境內,騎士團免於全軍覆沒的命運。1411年2月,經匈牙利國王齊格蒙特·盧森堡調停,波蘭―立陶宛和條頓騎士團簽訂了托倫和約:在雅蓋洛和維托爾德死後,立陶宛將收回日姆茲,波蘭則收回多布任地區,東波麥拉尼亞仍處在騎士團占領之下。此外,騎士團還向被蘭一立陶宛賠償l0萬布拉格格羅什的戰爭損失。和約的寬容條件同戰爭的偉大勝利相比是很不相稱的,這主要是由於德、匈等國干涉和威脅的結果。但是,格倫瓦爾德的勝利使騎士團畢竟再也不能擁有以前的政治和軍事實力了。

                              梅爾諾和約

                              盡管托倫和約的條款是非常寬容的,但騎土團仍不履行和約條款,拒絕償付賠款,並且不斷制造邊境事件,新的戰爭有隨時爆發的可能。在這種形勢下,波蘭和立陶宛於1413年l0月在赫羅德洛簽訂了新的條約,重申了兩國聯合的原則:立陶宛仍將是由大公統治的獨立國家,但是承認波蘭的宗主權。為了使立陶宛社會接近波蘭社會,雅蓋格和維托爾德使信奉天主教的立陶宛貴族享有同波蘭貴族一樣的特權。此外,還有近50個立陶宛大貴族的家族獲得了波蘭貴族的紋章。立陶宛貴族逐步波蘭化。
                              隨著波蘭—立陶宛同騎士團關系的惡化,波蘭一立陶宛方面提出了收復東波麥拉尼亞、赫翁諾等波蘭失地和立即把日姆茲歸還立陶宛的要求。1414年和1419年,雅蓋洛國王對騎士團發動了兩次戰爭。1422年9月27日,雙方在梅爾諾湖畔簽訂了和約,波蘭沒有取得重大的領土收獲,而立陶宛卻收復了日姆茲。梅爾諾和約結束了近200年的波蘭—立陶宛同騎士團的沖突,制止了騎士團的侵略擴張。                           
                        條頓騎士團的終局
                        此戰之後,條頓騎士團走向衰落。1440年,波美拉尼亞和普魯士各城市宣布加入漢薩城市同盟,脫離條頓騎士團,他們要求加入波蘭,並要求波蘭國王卡斯米爾四世為他們提供保護,1454年,條頓騎士團為了對付漢薩同盟和波蘭爆發了“十三年戰爭”,1462年,條頓騎士團被波蘭擊敗,騎士團總團長被俘,1466年,騎士團再次被擊敗,條頓騎士團就此無力再戰,被迫和波蘭簽訂《托倫條約》,騎士團割讓了所有波美拉尼亞、西普魯士和立陶宛的領地(立窩尼亞騎士團當時已經獨立,故立窩尼亞還在立窩尼亞騎士團手裡),條頓騎士團僅保有東普魯士,但被迫承認波蘭的宗主權。波蘭達到了它的極盛時期。(但所有這些條款均未被教皇和皇帝所承認,1467-1479年間,德國和波蘭為此爆發戰爭)。
                        1525年,條頓騎士團最後一任總團長、霍亨索倫家族的阿爾伯特宣布辭職,將東普魯士的條頓領地改組為普魯士公國,並改宗路德宗新教,使普魯士成為以新教為國教的第一個國家,近代普魯士國家誕生了。 18世紀,勃蘭登堡邊疆伯國和普魯士合並後,升格為普魯士王國,並迅速成長為歐洲大陸的頭號軍事強國。
                        至於條頓騎士團,在普魯士公國成立後,實際上已經解散,雖然條頓騎士團這個名號被一直保留到了19世紀,但這和曾經強盛的條頓騎士國家已經沒有關系了。
                      作為條頓騎士團的分支,立窩尼亞騎士團(聖劍騎士團)在條頓騎士團瓦解後,繼續控制著立窩尼亞。1558年,沙俄伊凡四世(伊凡雷帝)發動立窩尼亞戰爭,1560年8月,騎士團主力被俄軍擊敗,總團長菲爾斯滕堡被俘。1561年11月,新任騎士團總團長克特雷爾同波蘭國王西吉蒙德二世在維爾紐斯簽約,把立窩尼亞交給波蘭—立陶宛,騎士團還俗,並在庫蘭建立了一個公國,從屬波蘭和立陶宛。立窩尼亞騎士團解體。

TOP

發新話題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11-22 16:59

Powered by Discuz! 6.0.0Licensed © 2001-2014 Comsenz Inc.
頁面執行時間 0.024390 秒, 數據庫查詢 6 次, Gzip 啟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夜玥論壇ק - Archiver - WAP
論壇聲明
本站提供網上自由討論之用,所有個人言論並不代表本站立場,並與本站無關,本站不會對其內容負上任何責任。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絡我們,我們將立刻從網站上刪除,並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切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