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劇變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雷倩倩 您是第1104個瀏覽者
東歐劇變,又稱蘇東劇變、東歐大革命、東歐民主化,西方社會也稱為1989年革命,是指1989年東歐、中歐共產主義國家發生的推翻共產黨專制的急劇政治變化。最先在波蘭出現,後來擴展到東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前華沙條約組織國家。這個事件以蘇聯解體告終,一般被認為標志著冷戰的結束。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結束後,雅爾達體系開始形成。1949年,以美國為主導的北約在西歐及大西洋兩岸成立,推行資本主義並大力扶植反蘇政權(不論民主或獨裁)。另一方面,蘇聯則加強其對東歐各國實行軍事佔領,推行共產主義並扶植親蘇的共產黨政權。1955年,華沙公約組織成立,除了南斯拉夫外,所有東歐國家均加入,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東歐正式結成軍事同盟。美蘇兩國之間的政治集團於歐洲展開全面對峙,歷史進入「冷戰時期」。
在冷戰後期,東歐各國在各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內因上:在經濟方面,東歐襲用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片面發展重工業,人民生活水平仍然很低;在政治方面,東歐各國的執政黨和政府因為缺乏監督和選舉,貪污腐敗、踐踏法律和人權的行為層出不窮。在外因上:蘇聯在戈巴契夫上台後推行的建設「民主社會主義」綱領推動了東歐各黨的改組,同時戈巴契夫採取「辛納屈主義」減少了對東歐國家的控制。可以說,東歐劇變是東歐各國在冷戰期間長期積累的各種矛盾的總爆發。一說,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推行和平演變和民主化。
內容
1980年代起,東歐共有8個國家,包括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波蘭人民共和國。這些國家在80年代陷入嚴重的經濟困難,政治局勢發生了激烈的動蕩,共產黨或工人黨的領導人被迫放棄了社會主義道路,把建立「民主社會主義」作為其奮鬥目標,放鬆了對社會實施的高壓統治,實行政治多元化,減弱了對反對派的打壓,反對派勢力大增,通過大選建立新政權。
波蘭是第一個發生劇變的國家,反對派團結工會在波蘭大選之中擊敗立場親蘇的共產黨。幾乎所有東歐國家,都是通過自由選舉的和平方式發生了劇變,惟有羅馬尼亞是通過突發性事件和流血衝突發生劇變的。
在德國,柏林圍牆倒下,東西德經歷45年的分裂後重新統一。位於巴爾幹半島的南斯拉夫亦一分為五,包括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納、馬其頓及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而捷克斯洛伐克則分裂為捷克及斯洛伐克。最後,社會主義的「老大哥」蘇聯亦於1991年12月25日解體。
從東方到西方
莫斯科面對的對於改善同西方勢力政治經濟關係的最大障礙仍然是東方和西方之間存在的鐵幕。只要蘇聯軍隊干涉的死靈還籠罩東歐,莫斯科就很難從西方吸引來經濟支持來資助她的國家重建。戈巴契夫力求他的東歐同行們在他們各自的國家模仿他的改革開放(perestroika 和 glasnost)。雖然當匈牙利和波蘭的改革派在從東方向西傳播的自由化激勵之下變得大膽起來,其它東歐集團的國家仍然公開對改革表示疑慮而對改革採取規避。過去經驗已經表示雖然蘇聯的改革是可控的,但是東歐國家內部求變的壓力可能大到讓改革失控。這些政權從產生到生存都完全依賴於有著蘇聯軍事力量和援助支撐的蘇聯似的集權統治。
認定了戈巴契夫的改革將是短命,原教旨主義共產黨統治者們,比如東德的埃里希·昂奈克,保加利亞的托多爾·日夫科夫(Todor Zhivkov),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古斯塔夫·胡薩克頑固地忽略了要求變革的呼聲。「你的鄰居換新牆紙了,並不意味著你也要換。」,前東德政治局的一位成員宣稱道。
戈巴契夫於1989年6月4日天安門事件期間對中國的訪問把眾多的新聞機構帶到了北京,而這些媒體對示威者帶用同情傾向的報導激勵了東歐觀眾的自由化思潮。中國的領導者,特別是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趙紫陽,已經在蘇聯之前開始激進的經濟改革,對不至於潛在導致回到文革無序狀態的政治改革也持開放態度。
影響
冷戰的結束
1989年12月3日,美蘇兩國領袖在馬耳他的高峰會上宣佈結束冷戰。1990年7月,西德總理赫爾穆特·科爾(Helmut Kohl)說服戈巴契夫不反對德國在北約組織下實現統一,以作為德國持續經濟援助蘇聯的回報,清除了兩德統一的最後障礙。
1991年7月1日,華沙條約組織在布拉格的會議中宣佈正式解散。在同月峰會上,戈巴契夫與美國總統布希建立美蘇戰略夥伴關係,使冷戰走向終結。布希總統稱在1990年至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中,實現美蘇合作,從而在處理雙方及世界問題上打好基礎。
蘇聯的解體
1991年12月25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戈巴契夫宣布辭職,標志著立國69年的蘇聯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