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專家:七夕不是“情人節”是“愛情節”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琰容 您是第809個瀏覽者
民俗專家:七夕不是“情人節”是“愛情節”
簡要內容:不少人都習慣將七夕這個節日稱為“中國情人節”,
但民俗專家表示,七夕節不是“中國情人節”而是“中國愛情節”。
不少人都習慣將七夕這個節日稱為“中國情人節”,但民俗專
家表示,七夕節不是“中國情人節”而是“中國愛情節”。
七夕源於一個悽楚動人的神話故事,說的是天上的織女與
人間的牛郎互相愛慕,結為夫妻,後來卻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
散,二人化成牛郎星、織女星,分隔在天河兩岸,只能每年農
曆七月初七在天河上的鵲橋相會。
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說,七夕節是一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
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角的節日。
按照民間傳說,牛郎和織女都是“已婚人士”,而且還有了孩
子,七夕節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忠貞不
渝”的一種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不是表達婚前情人
或戀人的情感,這是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兩種感情。(周潤健 蔡
玉高)
牛郎織女故事發源地有“五說”
牛郎和織女美麗的愛情傳說發源於哪裡?民俗專家稱,關
於牛郎織女故事發源地有五種說法。
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長施立學介紹說:“民俗學家們對這個
故事的發源地一般有四種說法,一是"陝說",陝西省興平市被認
為是牛郎織女傳說的核心區;二是"晉說",在山西省和順縣內有
南天池和牛郎峪村,所以有學者認為這裡是牛郎織女的"老家";
三是"魯說",民間有雲"天上銀河,地下沂河",故有人認為,牛
郎織女傳說發軔於山東省沂源縣;四是"豫說",在河南省南陽市
有一個牛郎村,在其附近的史窪村又被稱為織女村,而村頭的
小橋更被當地人看作是牛郎織女約會的地方。”
施立學還認為吉林省長白山地區也是牛郎織女故事發源
地。他說:“從長白山天池北端發源的乘槎河,又名"天河",而
河邊還有渡口名為"牛郎渡"。此外,在河東岸還有一座金梭峰,
它形似織布梭子,被人們看作是織女的象徵。而據考證,這些
叫法早在清朝以前便已形成。”(常亦殊)
七夕源于古人對“七”的崇拜
8月7日是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的七夕節。那麼,古
人為何選擇這一天作為節日呢?
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表示,牛郎織女傳說中最初沒
有“七夕相會”這一情節,但“七夕相會”是傳說的精美之筆。古人
選擇七月初七絕非偶然,是人們對“七”有一種神秘感情,也與數
字崇拜有關。古人對“七”的崇拜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文化現象。
據《太平御覽》記載:“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麋為
珍。”“七月七日為良日”,故把它作為慶賀秋收的吉慶日子。漢魏
時把這一天作為集會遊樂的日子。這一天還是天宮神仙們聚會
的日子。《續齊諧記》載“七月七,織女渡河,諸仙悉還宮”。但
更多的是把這一天視為相愛之人會面的美好日子。以後牛郎織
女的相會期,被王母親自指定為“七夕”,實際是人們對“七”,更
是對“七七”所包含美好意蘊的希望。
羅澍偉表示,直到今日,七夕節仍是我國一個富有浪漫色
彩的傳統節日,尤其是為年輕人所喜愛,但遺憾的是不少習俗
活動已弱化或消失,只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和民
間故事廣為流傳。(周潤健)
七夕已有兩千多年歷史
有關專家介紹說,七夕源於漢代,盛行于唐宋,在我國已
有2000多年歷史。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中國農曆七月初七俗
稱乞巧節、七夕節、女兒節。此外,它還有很多別稱:雙七
(此日,月、日皆為七,故有此稱,也稱重七)、香日(俗稱
這天牛郎織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
香,故稱)、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女節(七
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
也稱女兒節、少女節)、蘭夜(農曆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
稱“蘭夜”)。
趙之珩表示,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
個節日,也是姑娘、婦女們重視和喜愛的日子。
民俗專家表示,自古以來,七夕節一直就是國人十分喜愛
的重要節日之一。傳說牛郎織女每年都會在農曆七月初七夜,
即“七夕”相會。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始於漢代,七夕節當從漢代
形成。七夕有很多節日習俗,如乞巧、曬書、曬衣、拜月、聽
悄悄話、儲水等。
在中國,不管什麼節日都離不開吃,七夕也不例外。趙之
珩介紹說,在我國,七夕有吃巧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為各種
瓜果和各式麵點,各地風俗不一。七夕晚上,人們一面欣賞璀
璨的星空,假想牛郎織女鵲橋會的場景,一面吃著各種巧食,
為的就是乞巧心智和財智,同時希望自己的婚姻、家庭美滿幸
福。 (周潤健 蔡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