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也可以算命?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牙蚊* 您是第1704個瀏覽者
你應該知道有這兩種人,一種是一大早迫不及待跳下床,且精神奕奕,活力飽滿。另一種卻很難在清晨順利起床,有些甚至要過了中午才會逐漸甦醒,到了晚上卻生龍活虎,愈夜愈美麗。
前者常被稱為雲雀或晨型族,後者則被視為貓頭鷹或夜行族。
雲雀族常受到讚賞,因為他們早睡早起,有紀律又有精神,是勤快一族。相反的,貓頭鷹容易被視為懶散、沒有自制力,因為日夜顛倒,生活好像總是亂糟糟。
實際上,是驅使他們睡醒的內在生理時鐘不同,不見得是偷懶或特別有毅力。但讓人好奇的是,為什麼有這種差異?如果影響到正常的社會生活和活動,又如何調整改變?
雲雀和貓頭鷹大不同政大心理系睡眠實驗中心助理教授楊建銘表示,有愈來愈多的睡眠研究證實,雲雀和貓頭鷹打從內在的生理特徵就不太一樣。 像中樞體溫起伏的時間就不同。一般來說,人的體溫會在睡醒逐漸上升,意識也會慢慢清醒,體溫達到最高點後會再慢慢下降,人也會有睡意。研究發現,雲雀的體溫會在下午3點半達到最高峰,而貓頭鷹則是晚上8點,因此想上床睡覺的時間自然不同。
再如壓力荷爾蒙可體松,雲雀在一大早就會多泌很多,濃度比貓頭鷹高出許多。而雲雀褪黑激素分泌的時間也比貓頭鷹早,一般來說,人體在睡前一個小時會開始分泌褪黑激素,體內有較多的褪黑激素會較有睡意。
更有趣的是,雲雀和貓頭鷹的心理特質也不太一樣。雲雀比較內向、誠實、光明正大、有強烈的驅動力。貓頭鷹則比較外向、衝動,智商測驗分數較高,但也比較容易憂鬱。
出生季節竟然也會影響內在的生理時鐘。研究發現,在秋冬出生的寶寶,比較容易成為早起的雲雀,而春天和夏天的寶寶則容易成為貓頭鷹。
年紀也是另一個變數。剛退休的台大精神科醫師李宇宙在《睡眠醫學》書中解釋,十幾歲的青少年和年輕人多少有夜貓子的傾向。而中老年人的睡眠時鐘很容易往前移,早於一般人的作息,是正常的老化現象,年齡漸長的演變結果。
儘管生理時鐘有個別差異,但部份也受到後天生活習慣的影響,楊建銘提醒。像有夜貓子傾向的年輕人,如果喜歡沒日沒夜的上網或貪戀夜生活,放任自己晚睡,很容易成為不折不扣的夜貓子。
也要兼顧正常的社會生活多數睡眠研究多主張,不需要特別違抗自己內在的生理時鐘,順著身體的節奏應該是最好的,因為對抗的結果多會造成失眠或睡眠障礙,但也必須兼顧正常的社會生活與健康,做適度的調整。 例如早睡早起的銀髮族固然可自成一個族群,有自己的社交生活,但也可能和家中其中成員脫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主治醫師李信謙舉例。
而習慣早睡早起的上班族,也很容易到下午就覺得疲倦,無法集中精神工作,或是沒有力氣再參加晚上的社交活動。
楊建銘建議,如果有此困擾,不妨在午後小睡片刻,但不要太晚才睡,以15∼30分鐘最適宜,或是在下班後小瞇15分鐘,才有體力與精力與家人相處。
如果不想那麼早睡,怕自己愈來愈早起,也可以借助光療法的協助。大概在晚上七、八點打開光照器,透過較亮的光線告訴自己的身體:「現在還是白天,睡覺時間還沒到。」
如果是超級大雲雀,早起已造成極大的困擾,因為和別人的作息幾乎不同。楊建銘建議,醒後就避免接觸大量陽光,例如別一早出門,真的出門也儘量在屋簷下,因為接觸太多陽光,會讓睡醒的生理時鐘愈來愈往前。
相同道理,爬不起來的貓頭鷹如果想改善狀況,則是要在睡醒梳洗後,立刻到戶外曬太陽,最少半小時,一個小時的效果最好。讓陽光透過眼睛網膜進到體內,告訴大腦:「現在是大白天了!趕快醒來。」
而運動也是另一個好方法。貓頭鷹如果想把入睡時間往前移,就應該增加白天、特別是上午的運動,晚睡的情況會慢慢改善。李信謙解釋,運動能讓身體產熱,人的體溫升高後會開始散熱,產生睡意,
運動就是用人為的方式改變睡眠週期。
不管是雲雀還是貓頭鷹,保持固定的進餐時間也很重要,因為進食也會影響生理節奏。特別是貓頭鷹,很容易在晚起後,省略一餐或早午餐一起吃,晚上再大吃一頓,甚至加一個睡前宵夜,都會讓體重節節上升。
李宇宙醫師提醒,睡眠生理時鐘是造物者巧妙的設計,一方面讓人隨著晝夜的交替循環,另一方面又保留著某種彈性和自主性,可適度調整與改變,如何掌握自己的生理時鐘是現代人養生保健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