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與中國古代文化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琰容 您是第1149個瀏覽者
中國古代生活中的人和事,許多都冠上了“寒”字。例如稱貧窮讀書人為寒士、寒人、寒儒。為什麼稱貧窮讀書人為寒呢?《史記》中有這樣一個的典故。范睢,字叔,有才,很窮,投魏國中大夫須賈為門客。一次隨須賈出使齊國,回國後卻受毒打幾死,丟棄廁所。蘇醒後逃到秦國,當了宰相。後來須賈出使秦國,范叔故意穿上破
舊衣服來見須賈。須賈不知,對他說,“范叔一寒如此哉!”後來就用“一寒如此”成語來比喻貧困潦倒,窮到極點的意思。
“寒”字有時也用作謙稱。例如,“寒門”、“寒舍”常作為自己家的謙稱;“寒荊”是對自己妻子的謙稱;“十載寒窗”的意思是古人長期日夜在窗下攻讀。既然窗是寒的,那麼燈自然也是寒的了,故有“寒燈青熒”。
寒也滲透到古人日常生活中。例如,古代御寒的衣叫寒衣、寒具;家裡搗衣服的石叫“寒砧”;粗劣的飯食叫“寒齋薄飯”等等。
由於冬寒,古人見面問候起居的客套話叫“寒暄”,也就是“噓寒問暖”的意思。
實際上,寒對我國古代文化影響還遠不止此。比如,害怕叫“心驚膽寒”,灰心叫“心如寒灰”;人剛死不久叫“屍骨未寒”,死者可稱“寒骨”。寒對中國古人,可稱“刻骨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