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論唐歷安史之亂而能延祚,卒緣黃巢之亂而亡國之因。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waxdwaxd 您是第935個瀏覽者
安史之亂為唐由盛轉衰之始。安史亂後,北方殘破,國勢日走下坡。內有節度使尾大不掉,外有回紇、吐蕃入寇,可謂正處於內外交困之時。唐能歷安史亂後而能延祚,除其國基雄厚外,實為中央政府能保持中央安定,沒有嚴重變故,保障了中央財源所致。然唐政治日壞,宦官亂政,致民不聊生,終爆發黃巢之亂,破壞唐原有的維持因素而亡。現從析論唐安史亂後百年而亡之故。
安史亂際,唐室為求平亂,積極拉攏安史降將,授予節度使職,求賦以兵權,如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盧龍節度使李懷仙及武德節度使李寶臣等。最重要的是節度使職可私相授受,自選官吏,不向中央納賦,唐室無權過問,嚴重影響國家安定,故節度使難制為唐室保持中央安定的首要難題,而唐室在此方面非常成功。關鍵在於其能靈活運用各藩鎮之形態和藩鎮之間的關係。
藩鎮可分四大類,一者為河朔割據型,多是安史餘黨,不受中央控制,為唐室的大敵;二者為中原防遏型,是戰亂中新興的,主要是中央及河北三鎮之間的屏障;三者為邊疆型,作用是抵禦外族;四者為東南財源型,為唐室之經濟支柱。唐室便是利用藩鎮之間的特性來互相制衡。如河北三鎮對中央構成威脅,即與中原藩鎮擋之,江南藩鎮則為唐室作經濟支援。在此制度運作下,唐祚得以維持。
而此政策能成功運行,在於確保中央的威信與實力。這便歸功於唐室君主賢能及保障了財政收入之故。如德宗頗能勵精圖治,雖重用盧杞,致涇原兵變,但也知錯能改,起用賢臣陸贄,免除雜稅,以收民心;憲宗則有計劃地削藩,其先整頓江南財賦及漕運,再出兵討之。先後平定劍南、鎮海、淮西及淄青節度使,重振中央聲威,河北三鎮也懾其聲勢,史稱「元和中興」;稍後的宣宗成功解決朋黨之爭及壓抑宦官,政治清明,並能繼續打擊方鎮,恢復了唐朝聲勢,史稱「大中之治」。而最重要的是安史亂後,初期的唐主皆能控制宦官及神策軍,使其能對唐朝政治起整頓作用,以延唐祚。
確保中央收入,才可以有足夠的力量與方鎮周旋,故經濟是不容忽視的。但自安史亂後,北方殘破,難以收稅。可幸的是南方未受安史亂軍波及,此後南方便成為唐中央的經濟支柱。故此,中央必須保持運河暢通,以確保南糧北運。於是唐室作出改革,一是把徵夫制改為僱傭制;二是積極疏通運河水道;三是以武官負責押運,並在運河沿岸駐防,以保萬全,使中央得到充分支援。此外,唐西北交通受阻,廣州與阿拉伯的海路便成為東西交通的主道。廣州對阿拉伯的海路貿易收入可觀,故唐在廣州設市舶司,負責徵關稅,幫補國計。可見南方對中央的重要性。
可是中唐以後,社會殘破,收入大減,需訂下切合時宜的經濟政策,於是代宗從劉晏之議,實行鹽、鐵、酒、茶的專賣制度,以作彌補。此外,出售度牒也成為重要稅收。度牒即政府給僧尼的憑據。自天寶年間,政府以此募集軍費。此制一直沿用,為中央增補國庫。另一方面,安史亂後,大批農民失去耕地,若非莊園經濟發展蓬勃,吸納此批農民,使鄉村仍能維持生產,北方經濟早已崩潰,而且莊園經濟多能救濟社會,如補助同族子弟求學及贈醫施藥。然土地兼併日盛,戶口逃匿趨多,租庸調制無法實行,故德宗行兩稅法,徵及行商,分兩次繳交,官民兩便,政府財政問題稍有改善。兩稅制規定用錢納稅,但因銅錢缺乏,昭宣時有商人發明了飛錢,成為後世紙幣的雛型。飛錢方便攜帶,有利商業發展,唐朝稅收大增。可說唐室在安史亂後積極發展經濟,使其能有力治藩外,也舒緩了人民不滿的情緒,延續國祚。
處理內部問題的同時,唐室也能成功解決外患問題,以免安定的成果付諸東流亂起,邊兵外調,西北防務空虛。吐蕃黨項便乘亂進迫,代宗時,吐蕃更一度進入長安,加上北方回紇,成為唐室主要外患,故其用「聯回抗吐」政策,藉著賞賜、通婚和互市等利益,爭取回紇支持,抵抗吐蕃。此政策下,吐蕃受回紇牽制,未予唐室嚴重威脅。
由此可見,江南之財富實為唐在安史亂後的命脈,若江南經濟受挫,唐誓必土崩瓦解。而晚唐時期的黃巢之亂正把唐陷入此境。時南詔強盛,經常入寇。唐為了應付南詔而「徵兵運糧,天下疲弊。」南方藩鎮負擔加重,方鎮互制之局崩潰,並誘發了桂林戎兵叛亂及王仙芝、黃巢之亂。黃巢之亂長達十年,東南方鎮大受破壞,唐中央財政受空前打擊。中央再無法以節制財用方式控制藩鎮,於是藩鎮互制局面瓦解,割據局面便出現。
總的來說,安史之亂雖動搖國本,但唐國基雄厚,南方又未受破壞,加上唐主政策高明,唐國祚因此可延,但只是治標而已,結果使政治日壞,民不聊生。最終釀成黃巢之亂,破壞原有局勢之均衡,唐便因此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