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文的焦慮理論 四、自我系統和防禦動能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暗影魂 您是第847個瀏覽者
作者:轉載
與弗洛作德相似,沙利文認為,嬰兒在忍受焦慮時,是被動、無能的。究其原因,是其起防禦作用的自我系統(self—system)尚未發展、成熟。自我系統既有滿足軀體需要的功能、又有防禦焦慮的功能。但它主要是一種防禦機制,是「用以避免焦慮程度提高的經驗組織」。它是由好我、壞我和非我這三部分組成的,而這三者的形成又同個體的焦慮經驗密切相關。具體情況如下:
在早期,兒童將所有引起他焦慮的人都「擬人化」為「壞母親」,而將所有使他愉悅的人
都「擬人化」為「好母親」,並且,逐漸能夠區分與「好母親」、「壞母親」有關的信號,如微笑、皺眉等表情、體勢。這些信號「登記」在兒童的腦海中。這樣兒童就能夠估計到「壞母親」是否會出現,並且,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母親有時是以「好母親」的形象出現,有時以「壞母親」的形象出現。也就是說,她有時表現出焦慮的張力,有時並不表現出焦慮的張力。同時,兒童還漸漸認識到,自己的有些行為會使母親焦慮,而又有些行為則不會使母親焦慮。基於這一發現,嬰兒就逐漸發展出一套複雜的過程,用以控制母親的焦慮,並進一步通過「移情聯結」來控制自己的焦慮。使需要得到滿足,同時又受到重要的他人贊許的行為和經驗,構成「好我」;使需要得到滿足,但在某種程度上,受到重要的他人反對的行為和經驗,構成「壞我」;既沒有使需要得到滿足,又受到重要的他人強烈譴責的行為和經驗,構成「非我」。
由此可見,沙利文所說的自我系統,也是人際關係的產物,是社會性的。拿沙利文自己的話來說,自我系統「是我們在重要的他人對我們的反應中得到的所有經驗因素的集合,換言之,我們的自我是我們的人格映像的集合,這種映像是從同我們打交道的人那裡得到的」。
後期,沙利文根據社會性的自我來定議焦慮,並指出,隨著個體自我(self)的發展,焦慮也必然與自尊有關:「焦慮是自尊遇到危險的信號,是一個人在重要人物心目中地位遇到危險的信號,即使這些重要人物只是來自童年期的理想形象」〔6〕。這樣,沙利文開始揭示焦慮的社會性,對焦慮本質的認識比弗洛伊德更接近真理。
我們知道,自我系統是一種防禦機制,它是怎樣起作用,使人免於焦慮的呢?沙利文認為,自我系統主要採用昇華、選擇性忽視、分裂和替代這四種自我防禦動能來防止焦慮的。
沙利文認為,兒童總是在追求軀體需要的滿足和與他人進行情緒性接觸需要的滿足。但其滿足需要的方式有時會受到重要的他人,尤其是母親的譴責。兒童為了避免焦慮,就會改變滿足的方式,轉而以重要的他人所讚許的方式滿足自己的需要。這樣,既使需要得到部分滿足,又防止了焦慮。沙利文認為,昇華是個無意識過程,個體對此並不自知。
沙利文和弗洛伊德都認為,昇華是一種重要的防禦手段,但他們兩人的昇華概念不盡相同。相同之處在於,兩人都認為,在昇華過程中,原為社會所不容的動機,被轉向社會所讚許的目標或對像;且都認為,昇華是地意識過程。相異之處在於,弗氏認為,得到昇華的僅是本能衝動,所指單一;而沙利文認為,昇華改變了不適當的行為方式,所指廣泛。
這裡可以見出沙利文對弗洛伊德的揚棄。
個體所採用的第二種防禦動能是選擇性忽視。沙利文認為,焦慮促使個體學會控制其注意,不去注意那些使自己失去安全感的經驗和行為。如小孩子遇到陌生人時,就會別過臉去。這一過程就是選擇性忽視。沙利文強調,選擇性忽視的對象既可以是現實中引起焦慮的事物,也可以是自我系統中的「非我」。選擇性忽視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作用。積極作用在於,從防禦方面來說,它能避免傷害自尊,使人免於焦慮;從非防禦的方面來說,它能使人專主於主要任務,心勿旁鶩。如瞄準時,選擇性忽視有助於射手準確瞄準目標。其消極作用在於,有些焦慮的情境對我們成長有益,但選擇性忽視使人不能從中受益。選擇性忽視與昇華不同,它是有意識的過程。選擇性忽視並不能使人真正擺脫焦慮情境,對自尊的威脅依然存在,個體駝鳥式地加以迴避,並不能從根本上解除焦慮。
早期,沙利文把分裂看作是一種重要的自我防禦動能;後期,沙利文修正了這一觀點,認為分裂並不是一種常見的防禦動能,而且主要見於精神分裂症病人。分裂是指自我系統中的非我完全脫離自我系統,被排斥到意識之外。這使人遺忘先前受到重要的他人強烈譴責的行為和經驗,這種遺忘是缺失性的。非我之所以被排斥到自我系統之外,是因為它一旦出現於意識之中,就會使人產生強烈的焦慮,因此,個體為了避免焦慮,將其排擠到自我系統之外。可見,沙利文所說的分裂相當於弗洛伊德的壓抑。
沙利文並沒有對選擇性忽視和分裂作出區分,他認為,這兩者是一個連續過程的兩個階段。先是對事件的選擇性忽視,選擇性忽視的發展會導致分裂。
替代是指個體逃避引起焦慮的對象,將注意力從引起其焦慮的對象上轉移開去,而用一些受到重要的他人贊許的語言、思想來作為自己注意的對象,替代使自己感到焦慮的對象,作為自己注意對象,以此來避免焦慮。替代不可能使個體真正擺脫焦臣,因為,替代不可能使人完全擺脫焦慮情境。
總之,沙利文認為,焦慮的本質是個體滿足需要的方式受一重要的他人的譴責。焦慮的意義在於個體感到自己是個不充分的人。個體通過焦慮經驗,發展出自我系統,它會採取一系列防禦動能來避免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