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反對找親友借錢》作者:馮學榮【完結】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藍晶 您是第968個瀏覽者
自古以來,我們中國人因為“親友不借錢” 這件事,和無數的親友疏遠、甚至鬧翻、反目成仇,這種事我們日常都見得多了——這說明了:我們雖然號稱擁有“五千年文明”,但是,我們在“親友借錢”這個問題上,其實一直都沒有處理好。
在筆者看來,找親友借錢,是國民陋習之一。
我們將目光重播到農耕時代。在農耕時代,農戶有時候遇上荒年,家裡斷糧了,怎樣活命呢?——只好找親戚、朋友借糧食,先撐過荒年再說,事後,借一鬥,還一鬥。
再比如在村裡蓋個房子,找親友借十個八個大洋,蓋完房子之後,慢慢還——錢不夠的時候,只能這樣,沒有別的辦法。
可見,在農耕時代,國人在親戚朋友之間互相借貸,的確有著它的“時代合理性”,這也是“親友借錢、天經地義”的歷史傳統的根源。
問題是時代變了。現代人的“經濟生活方式”改變了,人的意識,因此也應該跟著改變。
時代怎麼個變了呢?首先,由於農業技術的發達,“荒年”這個千年夢魘,已經離我們遠去了,現在的中國,年年豐收,糧食多得吃不完。再說那建房子,現在也不用找親戚朋友借個把大洋了,因為現在有銀行,銀行它願意給你借錢——我們叫“按揭貸款買房”。
說到“按揭貸款買房”這件事,不少人認為那是“虧了利息”,筆者忍不住指出:這是大錯特錯。其實,按揭買房,儘管支付了利息,但是結果不但不虧,而且還是賺了。換句話講:你找親友借錢,還不如乾脆找銀行借錢划算——除非你蓄意要侵吞親友的利息收益。
這就是“親友借錢”深層次的真相——你打著“親情”、“友情”的旗號,幹的卻是壓榨、剝削、侵吞親戚朋友利息收益(財產)的壞事。
所以我說:找親友借錢,其實是一種陋習。
說到這裡,也許有一些讀者會提出以下這個疑問:
“經濟有困難的時候,親友不幫助,這樣的親友,要來幹什麼?”
這個問題,迷惑性很強——它具有很強的殺傷力——看起來這個問題問得很對,但是,我們不妨從對方的角度、反過來也問一問:
“這個親友和我交往,是為了借錢,這樣的親友,我要來做什麼?”
對方這樣一反問,似乎也很對。難道不是嗎?
這樣,更深一層的問題就來了:“親友” 這種社會角色,到底是做什麼的?難道有需要的時候,親友不應該互相幫助嗎?
“有需要,親友就一定要幫助嗎?”
那麼請問:你有 “性需要”的時候,我作為親友,是不是要貢獻我的身體呢?
再請問:你生病的時候,我這個不懂醫學的親友,是不是要給你看病呢?
這兩個簡單的反問,道出了問題更深一層的本質:社會分工——人人都有他的角色。
你缺衣服時,應該去服裝店購買,而不是找親友幫你裁一套。
你家失火了,你應該撥打119找火警救火,而不是找親友幫忙。
你失業了,你應該到人才市場找工作,而不是找親友給你謀職。
同理,你需要錢,你應該找銀行借錢,而不是找親友借錢。
為什麼找服裝店買衣服?因為服裝店的衣服,比親友製作的衣服更漂亮。
為什麼找火警救火?因為火警救起火來,比親友救火更專業。
為什麼去人才市場找工作?因為人才市場提供的選擇,比親友所能提供的選擇更多。
為什麼找銀行借錢?因為銀行可借的錢更多、借期可以更長。
將原本可以由市場解決的問題、轉嫁給自己的親友,這就是中國式的 “親情”、“友情”,請容筆者不客氣地說一句:這種所謂的“親情”、“友情”,其實從本質上來說:不但虛偽,而且醜陋。
是什麼使人變得如此自私?是什麼使人因為“錢”的問題而親友離散、反目成仇?——因為我們中國人打著 “人情味” 的旗號、將一個本來由金融市場承擔的問題、轉嫁給了自己的親友——這才是問題的根源。
“親友借錢”,表面上不用支付利息,而在實際上,也是存在著“隱形利息” 的。你的親友借了錢給你之後,從此,在他/她的心目中,你就欠他/她一份“恩情”,從今往後,你必須加倍地對他/她好,否則,他/她就會覺得你“不懂感恩”、“忘恩負義”。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這種“人情債”,其實比銀行利息更難計算、更難償還。一旦對方對於這種 “人情回報”的期望值與實際所得不符,往往就會使人懷恨在心、進而反目成仇。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這種事情,比比皆是。
所以,無論我們從哪一個角度去探討,我們都可以得出以下這個結論:“金融借貸服務” 這個社會角色,由“金融服務機構”來承擔,是最佳的、最合理的方案。
也就是說:找親友借錢,在現代社會,既不經濟,也不科學,而更重要的是:它不利於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之間融洽相處的一個重大障礙。
人類的理性和實踐告訴我們:這個障礙,並非是不可排除的。
真理往往違背直覺。我們一直以為理所當然、甚至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往往不一定就是對的。人類社會的進步,也並不是依靠人類的感性衝動,而要依靠人類高度的理性認識。
本文摘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分享此文,旨在傳播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