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素媛》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gxqzyx 您是第611個瀏覽者
韩国电影《素媛》片长120分钟,在前30分钟就抛出了一个极端残酷的困境:8岁的小女孩素媛,在上学路上遭遇一个中年男人的暴力性侵,导致大肠与肛门脱落,不得不终生依赖人造器官。
在这里按下暂停键,如果你是导演,在接下来的90分钟,会选择哪条为主线?一,复仇与惩罚:必须要让那个变态的人渣付出代价;二、治愈与重建:尝试让这个曾经天真活泼的小女孩重启正常的生活。
这时你会发现,第二条主线,如果要继续下去,比第一条要难得多。作为一个普通人,光想一想,要如何设计一个如此不幸的小女孩接下来的生活,都会像愚公站在大山前那么无能为力。
这也能解释,当我们看到类似的犯罪新闻时,更多的是愤怒与问责,而不会去追踪受害者的未来。不是不愿,而是不敢去想。因为太难,我们自动屏蔽掉了这巨大的困境。自己的生活已经不容易,就不要再去追问如此沉重的命运。
但《素媛》的导演没有回避。这个不回避,直接决定了电影的高水准。在后面的90分钟里,在悲而不煽的叙事中,几个重大的主题渐渐显露出来。
一、“单靠家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素媛遭遇的是万分之一的苦难。什么是万分之一的苦难?就是概率为万分之一的、这个世界极端的恶--那么她就承担了比常人沉重一万倍的伤害与痛苦。她的父母也是这场苦难的承担者,他们会晕厥、震怒、哀痛、绝望、痛哭……这一家人就像被命运之鳄狠狠撕咬住的羚羊,被一步步拖入黑暗的沼泽。
虚弱哀嚎的人,难以自助,也无力帮助另一个人,心理救援于是有其重要的价值。在一个了解人也尊重人的社会,当一个人遭遇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时,这个社会就会有不辩自明的共识:不仅要为他治愈身体,也要为他治愈精神创伤。
因此电影中的心理医生坚定地说:“单靠家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她不否认亲情的伟大,但在处理人性这件事情上,心理医生具有更好更专业的方法和经验。她是对的。如果没有专业心理治疗的参与,你很难想象,这一家人能踮着脚,踩着那一粒粒沉浮的温暖和希望,度过苦海。
不与欧美电影比,单看这部韩国电影,再反观国内的影视作品,我们仍然很难找到将心理救助提升到如此重要层面的作品,难道这就真的是我们的现实:在我们这里,受苦的灵魂就只有一味破碎枯萎下去,而不值得获得悉心的呵护?
当我们关怀一个人时,会从心灵层面去关怀他的痛楚,才能说这是一个文明社会。
二、“我做错什么了?”
生而为人不容易,就是因为苦难有马太效应,受了苦的人,会越来越轻易掉入卑微的陷阱里。人性就是这样一缩再缩的。
素媛“出事”不久后,就要开始躲避熟人和记者了。明明她是受害者,但家人却更害怕社会舆论对她的再一次吞噬。
她不理解,问:“我做错什么了吗?”
世界的规律就是这么残酷,那些被父母抛弃过的、被父母虐待过的、被他人欺负和羞辱过的……他们的内心都有一个顽固的声音:“都是我的错,是我不够好。”无论他们外表看起来多么桀骜不驯。证据就是,他们会一再避开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和真正爱的人,他们在潜意识里习惯了自我矮化,习惯了残缺,习惯了自己不值得拥有被爱和幸福。
小小的素媛也是一样,她一开始是不解,但渐渐就会转换为“这一切都是我的错”的自我攻击。灾难就是这样雪上加霜的。
要有人不断地提醒她:“这不是你的错”、“这不是你的错”。电影《心灵捕手》里那个少年天才,养成了一套“要想不受伤就先拒绝”的固若金汤的价值系统,用来抵御童年成为弃儿的深切自卑,却淬不及防地在一句又一句的“这不是你的错”面前嚎啕大哭。
这也提醒了我们的思维局限:当看到那些退缩的身躯时,我们是不是潜意识就认为,不幸的人就应该或只能一直不幸下去?
三、“我恨不得所有的孩子都遭遇一样的事情。”
电影没有回避创伤,也没有回避创伤带来的应激反应:委屈、抱怨、控诉不公平。
“为什么偏偏是我?”被命运扇过耳光的人都会对上天发出恨恨的诘问。
素媛的妈妈,一个不忍心吃狗肉的人,在遭遇变故后,也会恨不得所有的孩子都遭遇同样的厄运,“这样至少我们家素媛就不会那么特殊了。”虽然心怀愧疚,却还是忍不住这样想。
素媛的爸爸最开始责备妻子的想法:“你也太狠心了。”但当他真正意识到女儿一生将要面临的苦楚时,他哭了:“以前我怪孩子妈妈太狠心,但狠心是我自己。”因为女儿背负了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残忍,她一个人背负。
命运从来就没有公平过。我的一位博士朋友,每天都要用小白鼠做实验,她对我说,当她用手去抓小白鼠时,有时候会恍然看见有一只“上帝”的手在抓住我们其中的一些人,扔进荒凉的命运中。区别是,她还有一些恻隐之心,但那个“上帝”,仿佛并没有,只是完全机械的偶然。
四、“这里是黑夜,当这里贴满蝴蝶,我们素媛就可以说话了。”
对“恶”的审判能够给受害者以安慰,却无法送给受害者一个时光机,回到从前。
素媛说:“有时候我想,睡一觉就回到从前了,于是就会乖乖睡觉,但是第二天醒来,一切都没有变。”
更何况就像《素媛》所揭示的,公正的审判总是那么少。
要治愈素媛的创伤是非常艰难的。心理医生无法让她开口,于是给了她一本黑底的粘贴本,和一罐彩色的蝴蝶贴纸:“我问,素媛来回答,每次回答就能贴上一只蝴蝶。这里是黑夜,当这里贴满蝴蝶,我们素媛就可以说话了。好吗?”
素媛点了点头,于是“黑夜”上出现了第一只蝴蝶。
这次耐心的交流,象征着治愈的真义:仅靠抗争与惩罚,无法完全消除世间的“恶”,也就是“黑夜”。无论你愿不愿意,“黑夜”就在那里。对素媛来说,那极端不幸的遭遇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对抗“黑夜”唯一的办法,只有引入“蝴蝶”,让“蝴蝶”占据黑暗的空间,在黑暗中扩散与繁殖,改变黑暗的面貌。
而“蝴蝶”,就是爱与理解。你无法消灭黑夜,但当你拥有足够多的爱与理解,你才不会被黑夜蚕食。
五、“为什么要出生在这个世上?”
与肉体的创伤不同,精神的创伤常常是持久的、甚至随着时间加重的。
素媛在一开始还能安慰父亲和指认凶手,但渐渐就开始失语、哭泣、尖叫,终于有一天,她轻轻地问:“为什么要出生在这个世上?”
余华小说《活着》里的富贵,同样承受了巨大的苦难,却从没反问过一句“为什么要这样活着?”仅仅是活着这个事实,他就满足了,无论被命运多么无情地压碾。许多人为此感动,我却对这种麻木相当不适应。
相比之下,一个8岁小女孩对“生”的质疑,甚至那隐约的自杀倾向,更让我看到生命的尊严。人不是《绿野仙踪》里没有心的“洋铁人”,可以经受任何摧残和羞辱,而不感到一丝疼痛,还咧着嘴笑呵呵地活下来。感受不到疼痛的人,是最可怕的人,许多变态杀人狂就是因为没有对伤痛的认知。
面对摧残,有人选择忍痛前行,有人选择放弃生命,因为不堪其辱。我们无法指责后者,那是他的权利。就如我们无法体验到他的痛苦。你以为他人的痛苦只是三四级的东南风,不足挂齿,结果外星人一来,给你接上一种能完全连通他人感受的触角,你才感受到,原来他一直孤独地站在十二级的飓风中。
“最孤独的人最亲切,受过伤的人时常笑的最灿烂,因为他们不愿让身边的人承受一样的痛苦。”《素媛》里的这句话,戳中许多人的泪点,虽然有煽情的嫌疑,但有一半的道理。的确,独自承受着痛苦的人,会对他人的痛苦尤其敏感,长期在黑暗中的人,仅从他人的一个微小举止,就知道他在惧怕什么。
比尔盖茨夫妇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演讲中说:“如果你遇到令你震撼甚至心碎的事,不要逃跑,去面对和解决,那将是你改变世界的时刻。”他们说得没错。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人从事的事业是与他们痛苦经历相关的,一是有强烈的感同身受让他们去接近类似的人和事,二是通过帮助他人,也获得自己的救赎。《素媛》里的心理医生,就是因为女儿被性侵后自杀,才走上这条道路的。
这些人是天使,不仅让自己活了下来,还具备了给予他人的能量。天使的对立面是什么?看看最近那些受了苦就去找人同归于尽的纵火犯,就知道了。
一部电影,能够看出导演在处理人性和伦理难题时,所思考的细致程度。而电影是一面镜子,反映出这个社会对于“人”的理解程度。我们还是活得太糙了。我们应该被更细腻地对待,我们可以拍出像《素媛》这样的作品——这并没有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