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的同性戀女性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KSF 您是第4988個瀏覽者
既然說LESBIAN,就不得不提一下這個詞語的來歷,
薩福︰古希臘第一位女詩人,被稱為“第十繆斯"
薩福于西元前630年至612年出生于一個貴族家庭。豐濃的家族財富使她免于生計之苦,可以隨心所欲地決定自己的生活模式。早慧早熟的她選擇了當時希臘的文化中心───蕾斯波斯島(Lesbos)作為定居之地,專攻文學和藝術。
薩福往往給自己的詩歌譜上曲調,供人吟詠彈唱。在技巧上,她創立了“薩福體”,改革了當時詩歌創作的韻律;在內容上,她與其他詩人一起,把詠唱的對象由神轉向人,用第一人稱抒發個人的哀樂,領當時文學創作風氣之先。千百年來,薩福被人們視為描寫女**情的聖人、“女性主義者的偶像”“化身為文學家的羅蕾萊”(羅蕾萊是德國民間文學中傳說的女妖)。馬丁•偉玆特稱她是“學人繞不過去的坎”。
當時很多希臘女子慕名來到蕾斯波斯島,拜在其門下學習詩藝。薩福不僅教她們知識,還寫了很多表達對她們強烈愛慕的詩作。在當時,古希臘盛行師生之間帶著強烈精神交往的戀情,薩福的帶著強烈同性戀情感的詩歌,廣為傳唱。當時蕾斯波斯島上的貨幣,都以薩福頭像為圖案。從19世紀末開始,薩福成為了女同性戀的代名詞,“Lesbian”(意為女同性戀者)與形容詞“Sapphic”等,均源于薩福。而由此,薩福也被近現代女性主義者和女同性戀者奉為鼻祖。
維吉妮亞•吳爾芙(1882-1941)︰英國現代派女作家,為同性情寫下了幻想體小說《奧蘭多》,成為"文學史上最長最迷人的情書”,論著《自己的房間》為女權主義思想做了經典闡述.
在2002年,出現了一部以伍爾芙在寫《達洛維夫人》期間故事為題材的電影《時時刻刻》(The Hours)。這部電影參加了奧斯卡最佳畫面獎的提名但是沒有獲獎。但是影片的的主角尼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獲得了最佳女演員獎。這部電影取材于普利策獎得主麥科爾•坎寧安(Michael Cunningham's)1998年的同名小說。其中“The hours”是伍爾芙在創作期間為《達洛維夫人》所起的名字。
蘇珊•桑塔格認為自己是女同性戀,絕對是她的私事。但是她寫關於男同性戀者和議題的文章,卻是非常透辟。
作為知名文化批評家,桑塔格長期一心專注于歐洲現代主義美學及思想。這些思想深刻地影響了她的小說、電影和評論文章。
她劃時代之作《坎普札記》(Notes onCamp,1964年),是首次詳細闡述這種同志感性的文章。在另外幾篇文評裡,她討論傑克•斯密斯的電影《耀眼的家伙》Flaming Creatures、威廉•巴勒斯、保羅•古德曼、羅蘭•巴特、羅伯特•梅普勒索佩和喬治•巴蘭欽。雖然這幾個人都是著名的同志,但是她並不怎樣注意他們的性向。
桑塔格很少自述,她看自己的性向是個人私事,從來不公開提到。但對男同志文化多方面的探討,始終貫穿于桑塔格的全部作品,並常與她對二十世紀文學、藝術前衛人士的關注相匯。
桑塔格在大學時修讀哲學和比較文學,她的寫作生涯從兩部小說──《恩人》(The Benefactor,1963年)與《棺材》(Death Kit,1967)──開始。評論家們指出在這兩部作品中分別有紀德和娜塔莉.薩洛特的影子。
在發表于60、70年代的評論文章中,桑塔格向英文讀者引介了阿諾德(Antonin Artaud)、巴特(Roland Barthes)、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 vi-Strauss)、戈達爾(Jean-Luc Godard)、班傑明(Walter Benjamin)和齊奧蘭(E. M. Cioran)等人的著作。
在瑞典,桑塔格編寫與導演兩部英格瑪•伯格曼式(Bergmanesque)的影片︰《食人族二重奏》(Duet for Cannibals,1969 )和《卡理兄弟》(Brother Carl,1971)。另一部她執導的紀錄片《應許之地》(Promised Lands ,1974)則是關於1973年阿拉伯-以色列戰爭后所發生的事情。
桑塔格的文評收集在《反對闡釋》(Against Interpretation,1966)、《激進意志的風格》(Styles of Radical Will,1969)和《在土星的星象下》(Under the Sign of Saturn)。此外,她還有短篇小說集《我等之輩》( I, Etcetra,1978)。這些文章與小說的風格是充滿警句與僻典,令人聯想到尼采或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而與同時代的英文作家大為不同。
《坎普札記》是她作品的核心。這本書的特點正是這種歷史意識與哲學反思的結合。桑塔格自己很理解,她那么嚴肅地分析“坎普”那種嬉皮笑臉、不登大雅之堂的言辭,似乎是用牛刀殺雞。就是因為她有此體會,所以這篇文章寫得異常複雜。桑塔格認為“坎普”是形式戰勝內容,嘲諷打贏悲劇,讀起來如同“大眾文化時代來個王爾德浮華作風的變奏”。
在一篇關於德國女導演蘭妮.萊芬史丹(Leni Riefenstahl)的爭議性評論和《論攝影》(On Photography,1977年)中,桑塔格重新回到一個問題,就是在大眾文化時代道德回應與美學回應的對比。但這篇發表于60年代中期的《坎普札記》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她在那個時代就已經同性戀亞文化的批評關注。她提出︰“同性戀者寄望透過美學意識的促進,能夠消除偏見而融入社會。坎普能夠把道德溶化,中和道德憤慨,引起玩世不恭的態度。”。
桑塔格曾患癌,初診不可救治,但后來病勢緩解了。于是她撰寫《疾病的隱喻》(Illness as Metaphor,1978年),批判文化對肺結核、梅毒、癌所賦予的象徵。她說︰“沒有比給一種疾病附加一種寓意而更具懲罰性──那種寓意始終是一種道德批判。任何嚴重的疾病,若是起因不明,治療無效,就總會累積種種的含義。”
在《艾滋病及其 喻》(AIDS and Its Metaphors,1989)一 中,她延伸了上一本書的 史 文化分析。短篇小說《我 現下的生活模式》(1986年)描述了在一 圈子裡,得知有個朋友感染艾滋病而引起的衝擊。她的第三本長篇小說是《火山情人︰一本歷史浪漫小說》(The Volcano Lover: A Historical Romance,1992),這本書回到了最早在《坎普札記》提出關於品味與感性的種種問題。
桑塔格於2004年12月28日 世,死因多半是她患了好幾年的白血病。
傑克•斯密斯︰美國前衛電影人
威廉姆斯•巴勒斯︰美國小說家、詩人,“垮掉一代”的代表成員,作品有《裸體午餐》
保羅•古德曼︰美國作家、社會評論家,作品有《荒誕的成長》
羅蘭•巴特︰法蘭西哲學家、學人
羅伯特•梅普勒索佩︰美國著名攝影師
喬治•巴蘭欽︰現代芭蕾編舞家
格杜達•史丹因
她的一生充滿了反道統和叛逆的調子,她狂傲地說︰英國文學創造了19世紀,美國文學創造了20世紀,而她則創造了20世紀的美國文學。她的作品永遠不會為迎合大眾而存在,她的寫作直指人類內心深處的思想和情感。她在創作各彰顯出來的獨特思想和變革意識,甚至遮蓋住了她作品自身的光芒,所以時于今日,她的作品遠沒有她本人的影響大
對絕大多數的中國人來說,格杜達•史丹因的名字是陌生的。但在歐美人們把她視為對20世紀西方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的人物。她與畢加索保持近40年的友誼。“迷惘一代”的領軍人物海明威把她視作“精神上的領袖”。
她的一生充滿了反道統和叛逆的調子,她狂傲地說︰英國文學創造了19世紀,美國文學創造了20世紀,而她則創造了20世紀的美國文學。
她的作品永遠不會為迎合大眾而存在,她的寫作直指人類內心深處的思想和情感。她在創作各彰顯出來的獨特思想和變革意識,甚至遮蓋住了她作品自身的光芒,所以時于今日,她的作品遠沒有她本人的影響大。
格杜達•史丹(1874-1946)和愛麗絲•托克拉斯(1877-1967)是同性戀人,史丹根據其私人秘書兼情人托克拉斯的經歷寫就了《愛麗絲•托克拉斯傳》,成為傳記文學的經典之作。
托克拉斯臨終前皈依天主教時,向牧師問道︰
"這樣的話,我死后能夠見到史丹了吧?”
這段忠誠愛情被《時代周刊》評為"二十世紀五大羅曼史”之一。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各國公認的“地球日”,對于它的來歷,這與世界上第一個提出環境保護的人有關。她是誰?
她就是美國蜚聲文壇的作家瑞琪兒•卡森瑞琪兒•卡森1907年出生于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從小抱著當作家的願望進入賓夕法尼亞州女子學院。在大學二年級時,她讀了必修課生物學,從此對森林、大海及形形色色的野生植物產生了濃濃的興趣。于是,她就全身心地融進了這門學科。
卡森在自己的學科研究中,耳濡目染人類對大自然的態度越來越不慎重,尤其是工業對環境造成的極大污染以及人們對草地、森林的濫墾亂伐。從此,她就精心投入了廣泛收集人類損害自然資源的資料工作中。
1962年卡森所著的《寂靜的春天》一書在美國出版,並且立即引起了全國的轟動,觸動了美國社會,引起了一場歷時數年之久的激烈的論戰───殺蟲劑論戰。而20世紀人類生活中的一個重大問題───環境污染,就是由卡森在《寂靜的春天》專著中首先提出來的。這本專著也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重視,很快就譯成12種文字出版。從此,瑞琪兒•卡森的名字也傳遍了五大洲。卡森以其勇氣、智慧和遠見卓識,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提出環境問題、呼籲人類保護自己生息的人。
1964年,瑞琪兒•卡森由於身患絕症而逝世。在卡森逝世6年后的1970年4月22日,美國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當時有2000萬人參加了這一活動。后來,隨著世界各國的環境保護運動日趨擴大,人們就把每年的4月22日定為世界“地球日”,以此不斷地提醒和加強世界各國民眾保護環境的意識。
指出農藥對于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的巨大破壞,矛頭直指全球化工集團,
此舉標誌著全球綠色和平運動的開端。
在臨終前,她特意叮囑同性情人銷毀兩人之間的全部來往信件。
Ellen Show,熟悉美國娛樂節目的人應該都知道,美國脫口秀主持人ELLEN“脫口秀女皇”
艾倫•德傑尼勒斯CBS高層給予了德傑尼勒斯很高的評價,“她毫無疑問是個多才多藝的作秀家,我們相信她的語言諧劇技巧和在舞台上的能量將能夠令這次的頒獎盛典轉播成為經典。”事實上,德傑尼勒斯自己所主持的脫口秀節目《Ellen︰TheEllenDeGeneres Show》就曾經獲得過艾美獎的榮譽。此外,德傑尼勒斯曾擔任過兩屆格萊美音樂獎頒獎禮的主持人,其餘包括MTV電影獎、民選獎等頒獎禮,她就更是出任主持人的常客了,在2001年紐約剛剛發生“9•11慘劇”過后的那屆艾美獎頒獎禮上,德傑尼勒斯曾以出色的主持功力贏得一片讚美之辭
而她也在節目上公開自己的女同性戀身分,其對娛樂界乃至整個美國文化的影響都是很深遠的。ELLEN也為此上時代周刊的封面。
朱蒂福斯特,《沈默的羔羊》中的女主角,兩屆奧斯卡金像獎得主,好萊塢天才女性
痴迷她的男性影迷為了引起她的注意刺殺總統,然而即使這樣,她也不喜歡男人
她說的是︰“我不要男人,結婚我也不願意,我只是想要孩子,”說話的時候右手輕輕一揚,一個隨便揮動的手勢。“即使沒有什麼父親,我也能養好孩子。”她的神情讓好萊塢的雄性驕傲感到氣餒,各色的經典男人在她的身邊繚繞紛飛,而她兩個可愛至極的兒子卻是精子庫匿名父親的傑作。在她聰慧的眼睛中不存在任何的邊界,這或許與她早年離家的父親有關,或許僅是她天性中對規則的嗤之以鼻,但這也確是她迷人魅力的緣由。
2003年她帶著小孩和一名女友親密出游,當她發現媒體跟蹤后,馬上逃開,兩人關係簡直是欲蓋彌彰。
和朱蒂•福斯特出游的女子擁有一頭金發,當時戴著太陽眼鏡,肩上扛著朱蒂•福斯特的兩歲兒子基德(Kit),左手邊則跟著朱蒂•福斯特5歲的大兒子查理(Charles),三人看起來很熟稔。當天,她們前往洛杉磯的威尼斯海灘參加活動,朱蒂•福斯特一發現被媒體認出,立刻神祕兮兮地跑開。
獨立自主的朱蒂,很少跟圈內的男星交往,甚至可以說,她很少跟男人約會,身邊圍繞的都是女性友人,因此說她是女同性戀。而1998年她決定未婚生子,而且堅持不透露孩子的爹是誰,同志的猜測愈傳愈烈。三年后,她再度未婚懷孕,外界幾乎已認定她只愛女生。
美國著名脫口秀主持人、曾出演過《紅粉聯盟》、《當你熟睡時》等影片的女藝人羅茜•奧唐納(Rosie O‘Donnell)在舊金山市政廳門前公開舉行儀式,和其相戀多年的女友凱莉•卡朋特正式結婚。即便是在風氣開放的美國,這種同性戀,尤其是公眾人物的婚禮也是不多見的。奧唐納在發表感言時表示,她很感謝舊金山市政廳為她和她愛的人提供了這樣的條件,同時她很自豪能站出來為同性戀者的正當權益而努力。
奧唐納和她的女朋友卡朋特相戀長達六年之久,這期間兩個人領養了數名兒童,在結婚儀式后兩人馬上乘飛機飛往紐約,參加其中一個孩子的學校家長活動,奧唐納還和記者開玩笑說,在她們的孩子滿8歲之后,兩人才會去補上蜜月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