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戰中,同盟國集團被協約國集團擊敗。1918年11月,戰爭結束後,德國皇帝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退位,1919年6月28日,德國簽署《凡爾賽條約》,承認戰敗。1919年7月31日,國民議會在德國南部小城魏瑪(Weimar)的德意志民族劇院通過了一部憲法,宣告一個新的共和國——魏瑪共和國成立。由於法國曾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受到普魯士的重創,因此一戰結束後,法國希望能夠對德國在經濟上進行報復,並最終削弱這個強大的鄰國。《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製裁,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德國的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不准擁有空軍。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但德國的元氣並未受到過多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凡爾賽條約》過多的只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凡爾賽條約》有極強的牴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德國普通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驕傲的日爾曼民族為了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這為德國成為一次新的大戰策源地創造了條件。
在經歷了短暫的平穩期後,外不能排除外侮,內不能解決內患的魏瑪共和國在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遭到重創,這個脆弱的共和國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問題,瀕臨破產的邊緣,德國人民生活非常艱難,這為德國極端右翼勢力的興起提供了良機。由阿道夫·希特拉(Adolf Hitler)所領導的德國國家社會工人黨(簡稱納粹黨,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NSDAP)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稱德國的困境之根源來自於戰後強加給德國的嚴厲條款、懦弱的魏瑪共和國以及被指稱握有國家經濟命脈的猶太人。他的理論受到越來越多德國人的支持,到1933年時納粹黨已經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黨一躍成為國會內第一大黨。1933年1月30日,魏瑪共和國年邁的總統興登堡元帥(Paul von Hindenburg)正式任命希特拉為共和國總理(Reichskanzler)。與此同時,希特拉政府通過行使憲法賦予總統在緊急情況下的特殊權力來執行公務,這些權力令希特拉可越過聯邦議會(Reichstag)進行實際獨裁統治。此時,魏瑪共和國走到了其政治生命的終點,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國。為了擺脫英法等國對德國的束縛,希特拉在上臺之初就因擴軍備戰計劃受到限制而於1933年10月宣佈退出英法控制的國際聯盟。1934年8月2日興登堡去世後,希特拉又依據憲法繼任了總統,成為了第三帝國唯一的真正擁有實權的領袖,在德語中稱為「元首」(Fuhrer)。
之後德國就開始進行實際的領土擴張活動,第一個目標便是同文同種的奧地利。1930年代中期,納粹運動已經波及到了奧地利,在得到了盟友意大利保證不會介入後,德國就在1938年3月12日正式宣佈兼併奧地利,當德軍開進奧地利的時候,在「一個民族,一個帝國,一個元首」(Ein Volk, ein Reich, ein Fuhrer!)的口號下,奧地利人走上街頭,瘋狂地擁護「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帝國」軍隊的到來,奧地利終於成了第三帝國下轄的一個省。
二戰打響之後,人們逐漸看透了希特拉貪婪的本質,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也越來越不得人心,內維爾·張伯倫的綏靖政策在英國走到了盡頭,1939年9月3日,英國內閣進行了改組,有一個已下野的議員在家中砌花園的矮牆時,突然被請出來擔任海軍大臣,此人就是一直主張以強硬態度對待法西斯主義的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940年,當納粹德國佔領了波蘭、丹麥和挪威,法國岌岌可危,直撲英吉利海峽的時候,首相張伯倫因綏靖政策徹底失敗而引咎辭職。1940年5月10日,65歲的丘吉爾在被英王任命為英國的戰時首相。
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的德軍士兵希特拉的猶豫不決、高級將領們對改變計劃的不滿以及過長的補給線,以及蘇軍的頑強抵抗,令史達林格勒的巷戰成為德國士兵的惡夢。當蘇聯紅軍發動反攻時,20個師的德軍(還有2個羅馬尼亞師)被切斷了退路,德國第六集團軍被完全圍困。隨著食品、燃料和彈藥的消耗,德軍的陣地越來越小,直到最後一部分德軍在1943年初投降。為了確保前線軍官不會投降,希特拉提升第六集團軍司令弗雷德裡希·保盧斯(Friedrich Wilhelm Ernst Paulus )為陸軍元帥(因為歷史上的德國陸軍元帥沒有一個曾經投降過。保羅斯沒有投降,但也沒有遵照希特拉的命令「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一槍一彈」,他本人最後被蘇軍俘虜)。史達林格勒戰役以歷史上最血腥的戰役而載入史冊,雙方的損失都很慘重,大約有200萬人死亡,其中50萬是平民。該戰役與中途島海戰同時成為二戰最重大的轉折點。
盟軍進攻意大利 盟軍佔領北非後,利用其優勢進入歐洲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1943年7月10日,盟軍最先攻擊了意大利的西西里島。這令墨索裡尼喪失了黨內同仁的支持。1943年7月25日,一向是墨索裡尼的橡皮圖章的法西斯黨最高委員會通過決議要求恢復君主立憲制,並把軍隊的指揮權交給國王。當天晚上墨索裡尼被國王召見,到達皇宮後立即被逮捕並撤除所有職務,隨後軟禁在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別墅。他的繼任人彼得羅·巴多格利奧元帥(General Pietro Badglio)在1943年9月8日與盟軍達成停火協議。
與此同時,由喬治·巴頓將軍(General George Smith Patton)率領的美國第七集團軍以及由伯納德·勞·蒙哥馬里將軍(Field Marshal Bernard Law Montgomery)率領的英國第八集團軍成功會師,完成了對西西里的佔領。
盟軍也開始對德國城市進行猛烈的轟炸,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與物質破壞。而在國內,希特拉逃過了多次暗殺行動,包括發生在1944年7月20日最嚴重的一次政變企圖。這場由克勞斯·馮·施道芬堡(Claus von Stauffenberg)策劃、阿爾弗雷德·台爾普(Alfred Delp)等人參與的計劃原本準備用炸彈謀殺希特拉,但是過程中一些未預料到的因素導致預謀失敗。希特拉只受了輕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