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決鬥的兩名騎士,由歐仁·德拉克羅瓦所繪
騎士是歐洲中世紀時,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騎兵,後來演變為一種榮譽稱號,用於表示一種社會階層。在此階段的紛亂局勢中,國王和貴族都需要一些在戰爭上具有壓倒性優勢的兵種,為此他們會悉心培育一些年輕人,使之成為騎士。而騎士的身份,往往不是繼承而來的,其本質也與貴族不同,除了和貴族一樣能夠獲得封地之外,騎士也必須在領主的軍隊中服役,並在戰爭時自備武器與馬匹。
在騎士文學中,騎士往往是勇敢、忠誠的象徵,每一位騎士都以騎士精神作為守則,是英雄的化身(實際情況不一定是如此),歐洲的騎士制度和日本的武士制度亦有相似。
歷史
在8世紀時,騎士於法蘭克人對抗阿拉伯人的侵略戰爭中,開始嶄露鋒芒。
11世紀到15世紀間,騎士制度盛行於歐洲,並一度成為十字軍的主力。但隨著英國長弓兵的出現,使騎士制度受到第一次打擊。
到了16世紀,火槍、火炮等熱兵器相繼發達之後,盔甲幾乎失去了必要性,致使騎士制度又受到了一次打擊。而這樣的衝擊,也促成了騎士戰爭模式的轉變--原本用來刺穿厚重盔甲的騎槍不再那麼重要,而改用軍刀一類的短兵器,衝鋒至幾無盔甲的敵陣中,以銳利的軍刀削下敵人的頭顱。
騎士的含意,亦會隨時代的演進,與歐洲各個領地的情況而有所不同。由於騎士身份往往是領主所授予的,因此一旦騎士離開所屬領地,其身份便很難再得到其它領地的認可。然而,隨著戰爭形態與社會結構的轉變,騎士身份在近、現代,已只是一種榮譽頭銜--王室授予在某方面有突出貢獻的人士。
地位
騎士屬於貴族階級的最低層,通常只擁有一小塊封地。
工作
訓練一個男孩成為騎士需時14年。在這段期間,受訓的男孩最初要跟隨領主夫人擔任侍童,學習禮儀;之後要學習「騎士七藝」(游泳、投槍、擊劍、騎術、狩獵、弈棋、詩歌),又要為領主或負責訓練他的騎士工作。成為騎士後,他要遵行「俠義精神」,例如效忠國王或領主、保護教會和婦孺、鋤強扶弱以及奮勇作戰等。
在中古時代,騎士除了為領主或國王作戰外,在每年的某段日子還需參與一些競技活動。這些競技活動都有特別的名稱:
兩個騎士在馬背上,以比武用騎槍(lance)將對方擊落馬的競技稱為「馬上比武」,馬上比武用騎槍和盔甲都與實戰的款式不同,比武用騎槍多半是用無尖的皇冠狀或杯型槍頭,且槍身採用空心或刻劃出溝槽(容易折斷)的白楊木,盔甲在左胸也有特別強化的金屬板好抵抗衝擊,比武用的馬鞍亦沒有後橋,使騎士受擊後容易摔落,有時候一方落地比賽仍要以其他武器互毆,直到一方死亡、失去意識或是投降,投降或失去意識一方將會變成贏家的俘虜,家屬得要支付贖金才可將其贖回。
兩組以上的騎士進行上述的競技活動稱為「比武大會」。
這些競技活動,最早出現的用意是國王為了將貴族們調動到身邊來就近監視,亦可藉此保持騎士的戰鬥素質。
成為騎士的經過
封主把劍放平,封一名青年為騎士。成為騎士是每一個中古男孩的夢想,其受封儀式一開始僅僅是簡單地以劍輕拍受施者的右肩並予以授名,但隨著時間的過去,此一過程漸漸變的卻十分艱苦。以下是一個中古男孩要成為騎士的過程。
1.首先要出生於中古時代歐洲的貴族家庭。在七歲時,其將被送到另一個騎士家裡作侍童(page),以學習各種騎士的禮儀。在十四歲那年,將成為侍從(squire),接受各種訓練及學習「俠義精神」。
2.到了二十一歲時,他已準備成為一位騎士。在受封為騎士之前,首先要潔淨自己,然後穿上白色的衣服及紅色袍子:白衣表示自身的潔淨,紅袍喻意準備隨時勇戰受傷。
3.穿好衣服後,要禁食一天,拿著劍在盾牌面前向上帝禱告,禱告內容包括求神寬恕己罪,聖潔己身,承諾保護教會及發誓「除強扶弱」,此時,任何不認同將獲得騎士身分的侍從的皆可去破壞盾牌,侍從必須以劍捍衛其盾牌。
4.最後,將送到授與者的面前。授與者會放平其劍,按在其右肩上(見右圖),有時候會有一種無劍尖的慈悲之劍來專門進行此儀式,施以祝福。這樣便完成受封儀式,他亦正式成為騎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