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拿破崙統治的義大利共和國及其後義大利王國的成立令國內人民產生民族主義的思想。當拿破崙的君主政權開始衰落,他之前確立的其他君主嘗試透過滿足民族主義者來鞏固他們的政權,為革命製造良好的時機。這些君主中包括向奧地利爭取在義大利王國繼任的義大利殖民統治者Eugene de Beau,以及要求義大利愛國者協助在其統治下統一義大利的若阿尚·繆拉(參閱 Proclama di Rimini)。
隨著拿破崙統治下的法國戰敗,維也納會議正式召開以重新畫定歐洲大陸。在義大利,會議恢復拿破崙時代前的各國獨立政府,當中一些是直接統治的,一些則受歐洲列強的強大影響。不過,多個義大利國家內都有團體再次推動一個統一的義大利國家的意念,令早已在民眾間點燃了的民族主義的火焰燃燒起來。當時,爭取義大利統一被認定是與奧地利帝國及哈布斯堡王朝對抗,因為它們直接控制著現時的義大利東北部以義大利文為母語的部分,同時亦是對抗統一的最強大的單一力量。奧地利帝國頑抗義大利半島(以及帝國內其他地方)的民族主義思維——當時,奧地利首相梅特涅指「義大利」這個詞語是單純的「地理名詞」(Geographical Expression)。藝術和文學思維亦轉向民族主義,其中最著名的也許是亞歷山大·曼佐尼的《約婚夫婦》I Promessi Sposi (The Betrothed)。有些人將這本小說當作對奧地利的統治的批評。無論如何,這本小說在1822年出版,並在其後數年作出大幅修改;1840年版使用標準化的托斯卡納方言,這是作者深思熟慮後為了提供一種所有義大利人都可使用的標準語言而作出的努力。
熱那亞人馬志尼於1830年成為燒炭黨的成員。他在革命運動中的活動令他在加入後不久便被囚禁。在獄中,他斷定義大利「可以並因此應該」統一,又系統化他建立「單一、自由、獨立、共和」的國家並以羅馬為首都的革命活動。1831年出獄後,他到了馬賽,在當地成立了一個新政治組織,名為義大利青年黨 (La Giovine Italia)。新組織的格言是"God and the People",以統一義大利為目標。
皮埃蒙特的革命運動領袖是Santorre di Santarosa,他希望能趕走奧地利人,並將義大利統一到薩伏依王朝下。皮埃蒙特的革命在Alessandria開始,軍隊在當地採用了奇薩爾皮尼共和國的綠、白、紅三色旗。在國王離開國家時代為處理事務的攝政王通過新憲法以安撫革命者,但國王回國後卻推翻了憲法,並向神聖同盟尋求援助。Di Santarosa的軍隊戰敗。
1830年叛亂
1830年左右,支持一個統一的義大利的革命意識高漲;一連串叛亂為在義大利半島建立一個國家奠定基礎。
The Duke of Modena, Francis IV野心很大,希望藉著擴大勢力範圍而成為義大利北部的國王。1826年,Francis明言他不會阻止破壞義大利統一的反對勢力。受到聲明的鼓勵,當地的革命人士開始組織起來。
不久,薩丁尼亞王國國王卡洛·阿爾貝托認定統一義大利的時刻已經來臨。宣稱「義大利會自己建立自己」,他向奧地利宣戰。在Battle of Custoza中,他於7月24日迅速被奧地利元帥約瑟夫·拉德斯基打敗。雙方很快便達成停戰協定,拉德斯基重新控制整個倫巴底-威尼斯大區,但威尼斯得以倖免,一個共和國在達尼埃爾·曼寧領導下於威尼斯宣告成立。
在1866年的普奧戰爭中,奧匈帝國與普魯士競爭在德意志諸國的領導或優勢地位。義大利王國抓住這個機會佔領於奧匈帝國手中的威尼西亞和與普魯士結成盟友。奧地利試圖去說服義大利王國政府去接受威尼西亞以作為代價以不插手戰事。然而,於4月8日義大利王國與普魯士兩個政權簽訂一個協議去支持義大利王國取得威尼西亞。在6月20日,義大利王國公開宣布與奧匈帝國發生戰爭。在義大利一統的背景當中,普奧戰爭被稱為「第三次獨立戰爭」。 義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催促引導軍隊穿過Mincio去入侵威尼西亞,同時加里波底率領他那支名為Hunters of the Alps的志願軍去入侵蒂羅爾。義大利王國陸軍的冒險事業以徹底失敗告終。義大利王國的陸軍在6月24日遭遇奧地利軍隊於庫斯托查之戰中遭受一場決定性的失敗。7月3日,薩多瓦會戰,奧軍被普軍完全擊敗,普軍進逼維也納。同時,加里波底率領志願軍在蒂羅爾奮戰,連戰獲勝,攻克蒂羅爾南部全境,但國王卻命令志願軍撤退,使得蒂羅爾再次落入奧軍手中。7月20日,義大利的Regia Marina將軍於利薩海戰中遭到慘敗,不但未能攻克利薩島,更損失了一兩艘軍艦,被逼轉攻為守。義大利命運並未全部如此淒涼的,7月21日加里波底的志願軍戰勝了奧軍於battle of Bezzecca,攻佔大片特倫蒂諾的土地,並朝特倫托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