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中國歷史] 太平鼓的由來 [打印本頁]

作者: 琰容    時間: 2011-4-5 15:35     標題: 太平鼓的由來

太平鼓的由來

太平鼓,是滿族、蒙古、漢族等族常用的膜鳴樂器。因單面朦

皮又稱單皮鼓,廣泛流行於東北、內蒙古、陝西、甘肅、河

北、安徽等省區。


太平鼓早於唐代已有,宋代謂之「打斷」,明代民間稱為太平

鼓。相傳,單皮鼓最早是滿族獵民的圍獵用具,出獵時邊擊邊

圍,獲獵後擊鼓歌舞。何耳《燕台竹枝詞》載有:「鐵環振響

鼓蓬蓬,跳舞成群歲漸終。見說太平都有象,衢歌聲與壤歌

同。」


相傳,明朝大將徐達、馮勝奉命西征蘭州,但據守在永登的元

軍仍負隅頑抗,久攻蘭州城不下。徐達想了個計策,命令部隊

製造了3尺長鼓,內藏兵器,趁正月十五鬧元宵之際,讓軍士扮

作「社火」隊員進入城內,裡應外合,一舉破城,贏得了以後

的太平。從此,百姓年年擂鼓鬧春,並把鼓稱為「太平鼓」。



清初,北京內外太平鼓極為盛行。清末,太平鼓傳入門頭溝地

區。歷史上門頭溝很多村落家家戶戶、男女老少幾乎都會擊打

太平鼓,清代宮廷中舊曆除夕也要擊打太平鼓,取其「太平」

之意,所以北京也稱太平鼓為「迎年鼓」。太平鼓在每年的臘

月和正月最為活躍,在當地的歲時民俗活動中很吸引人。


民國時代,農民在春節期間擊鼓解憂,祈求太平,企盼安康。



太平鼓具有一套完整的民間肢體語言,如:因過去婦女纏足形

成的韻律特徵「扭勁」、「顫勁」,男性舞者特有的「勁」、

「艮勁」,以及你追我趕、男追女逐的情趣。在耍鼓、步伐、

隊形變化方面均體現出了中國傳統審美理念,這些都具有鮮明

的地方色彩。


鼓隊由大旗作前導,後隨數十面鑼鈸,再後是幾十至上百太平

鼓手列隊。表演時旗為指揮,鑼鈸擊節,左手持柄舉鼓,上下

左右搖動,右手執鼓鞭敲擊鼓面,可擊鼓心、鼓邊、鼓框或鼓

背。太平鼓多用於舞蹈伴奏,常配合舞蹈動作敲擊,邊敲邊

舞。表演形式有單人、雙人和集體等多種,常在農曆正月新春

或元宵佳節的喜慶活動中表演,是群眾性的文娛活動。


太平鼓分高鼓、中鼓、低鼓三大類。高鼓打花樣,中鼓打技

巧,低鼓打深沉。鼓隊由大旗作前導,後隨數十面鑼鈸,再後

是幾十至上百太平鼓手列隊。


蘭州太平鼓鼓身高約70厘米,直徑約45厘米,雙面蒙皮,鼓幫

外表深紅色或黑色。太平鼓的背帶較長,可挎在肩上,讓鼓垂

於人的膝蓋下,便於擊打又可任意將鼓拋向任何一個方向。



滿族薩滿祭祀用的太平鼓,鼓框用鐵條彎成,鼓面呈橢圓形,

長徑48厘米,短徑38厘米,鼓框高1.5厘米,單面蒙以馬皮、

驢皮或羊皮。鼓柄長20厘米,柄下端的大鐵環直徑16厘米以

上,大環中串以直徑6厘米的小鐵環。鼓槌稱「鼓鞭」,用竹製

成,鞭長44厘米,鞭尾系以紅綢巾為裝飾。


漢族民間流傳的太平鼓,鼓面呈桃形、扁圓形或圓扇形,鼓面

寬20厘米至32厘米,鼓框高1厘米至1.5厘米,鼓柄長10厘米至

5厘米,柄端綴以鐵環或小銅線。鼓面蒙以羊皮或多層高麗紙。

鼓框綴彩球為裝飾。鼓鞭長34厘米。鼓柄和鼓鞭下端均繫以紅

纓穗或紅綢巾。




歡迎光臨 ☆夜玥論壇ק (http://ds-hk.net/)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