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表于60、70年代的評論文章中,桑塔格向英文讀者引介了阿諾德(Antonin Artaud)、巴特(Roland Barthes)、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 vi-Strauss)、戈達爾(Jean-Luc Godard)、班傑明(Walter Benjamin)和齊奧蘭(E. M. Cioran)等人的著作。
在瑞典,桑塔格編寫與導演兩部英格瑪•伯格曼式(Bergmanesque)的影片︰《食人族二重奏》(Duet for Cannibals,1969 )和《卡理兄弟》(Brother Carl,1971)。另一部她執導的紀錄片《應許之地》(Promised Lands ,1974)則是關於1973年阿拉伯-以色列戰爭后所發生的事情。
桑塔格的文評收集在《反對闡釋》(Against Interpretation,1966)、《激進意志的風格》(Styles of Radical Will,1969)和《在土星的星象下》(Under the Sign of Saturn)。此外,她還有短篇小說集《我等之輩》( I, Etcetra,1978)。這些文章與小說的風格是充滿警句與僻典,令人聯想到尼采或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而與同時代的英文作家大為不同。
桑塔格曾患癌,初診不可救治,但后來病勢緩解了。于是她撰寫《疾病的隱喻》(Illness as Metaphor,1978年),批判文化對肺結核、梅毒、癌所賦予的象徵。她說︰“沒有比給一種疾病附加一種寓意而更具懲罰性──那種寓意始終是一種道德批判。任何嚴重的疾病,若是起因不明,治療無效,就總會累積種種的含義。”
在《艾滋病及其 喻》(AIDS and Its Metaphors,1989)一 中,她延伸了上一本書的 史 文化分析。短篇小說《我 現下的生活模式》(1986年)描述了在一 圈子裡,得知有個朋友感染艾滋病而引起的衝擊。她的第三本長篇小說是《火山情人︰一本歷史浪漫小說》(The Volcano Lover: A Historical Romance,1992),這本書回到了最早在《坎普札記》提出關於品味與感性的種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