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卜勒》 作者:約翰.班維爾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深邃的微笑 您是第293個瀏覽者
克卜勒
作者:約翰.班維爾
原文作者:John Banville
譯者:李淑珺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5/12/22
內容簡介
榮獲英國《衛報》小說獎。
偉大天文學家、數學家克卜勒的精采人生故事!
這部卓越的小說使用了大量技巧,指出克卜勒是世人所應當學習的榜樣。他樹立了一個充滿了想法、情感、原則、懊悔和勇氣的絕佳的人類模範。」 ——《泰晤士報周日版》
克卜勒對行星軌道圖及宇宙幾何學有著極大的熱情,他無視於戰爭、巫術、疾病等阻礙,孜孜不倦地進行研究。
克卜勒出生於南德伍騰堡,雙親送他上學,希望他成為一個牧師。在杜賓根大學時,克卜勒遇見了麥斯特林教授,他引導克卜勒認識哥白尼學說,使克卜勒成為哥白尼學說的信徒。
大學畢業後克卜勒前往奧地利教學。當地有許多新教徒,但奧地利大公卻是個極端的天主教徒,對新教徒進行掃蕩。信奉路德教派的克卜勒幸運受到某些庇護而避開了紛擾。
1599年,著名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邀請克卜勒擔任他的助手。他分析了第谷.布拉赫珍貴的觀測數據,得到行星運動三大定律,奠定了牛頓研究的重要基礎。同時克卜勒並曾觀察到一顆超新星(被稱為克卜勒超新星)的爆炸。
第谷去世之後,克卜勒接掌了第谷珍貴的觀測紀錄,並接續成為魯到夫二世的皇家天文學家。
克卜勒徹底反對占星術所包含的迷信。他認真思索神所賦予的字宙的和諧及和諧所帶給人的靈魂及命運的影響。他一直思索著為什麼行星會在固定的軌道上以一定的周期運行?
作者巧妙的以克卜勒的著作《宇宙的奧祕》、《新天文學》、《折射光學》、《世界的和諧》、《夢》串連本書五個章節。將這位生活於三十年戰爭期間,一生病弱並為經濟和生活問題所困擾,卻仍堅持不懈,完成其極具洞察力的偉大著作的典範人物,精采的呈現出來。
行星運動定律為:
第一定律:各行星在不同的橢圓形軌道上,繞太陽公轉,太陽位在其一的焦點處。
第二定律:行星與太陽的連線在相同的時間間隔內,掃過相同的面積,這稱為等面積掃描定律。
第三定律:行星公轉週期的平方,和其橢圓軌道半長軸的三次方成正比。
人物簡介
約翰.克卜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發現行星運動三大定律,發展哥白尼日心說的天文學家,為牛頓萬有引力的發現奠定基石。
生於伍騰堡(現今南德巴登)威德市,自幼體弱多病,路德教派信徒。就讀杜賓根大學時(1589-1594),私下跟隨麥斯特林教授學習哥白尼學說。在接近完成神學博士學位時,由於格拉茲缺數學家,克卜勒被派往任教,從神職生涯規畫轉而探究造物主的數學規畫。《宇宙的奧祕》(1596)中六個行星的圓球殼層與五個正多面體間的內接與外切關係,反映出他通過造物主的數學規畫來實現畢達哥拉斯音樂和諧的臆測。
由於斐迪南二世強制波希米亞人民改奉天主教,迫使克卜勒在一六ΟΟ年接受第谷邀約轉往布拉格。次年十一月第谷去世後,他成為魯道夫二世的皇家天文學家(數學家)。在只能使用火星資料情況下,它完成《新天文學》(1609),與十年後出版的《世界的和諧》(1619),兩書構成行星運動三大定律。加上《哥白尼學說綱要》(1618-1622) ,克卜勒成為十六世紀末與十七世紀初致力推動與修正日心說的先驅者。
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 1546-1601),丹麥貴族,1576年獲得丹麥國王腓特烈二世贊助,將哥本哈根外海的維恩島交給第谷,幫他在其上建立烏拉尼堡,1588年腓特烈二世過世,繼承者不支持第谷的研究,迫使他在1597年離開維恩島的天文城堡,轉而接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的贊助。第谷在1598年出版的《天文學的機械裝置》中,介紹他使用約二十種天文儀器與工作,其中許多出自他的創新與改良。
第谷在1598年來到布拉格。次年,他在布拉格附近班納基建立一所新的天文台,回報的條件是根據他二十多年精確的天文觀測資料編一個以魯道夫為名的星行表。不幸的是,第谷在1601年11月病逝。臨終前,他懇求克卜勒答應他,依照第谷體系來完成此項工作。
麥斯特林(Michael Maestlin, 1550-1631),德國天文學家與數學家,任教杜賓根大學四十七年。雖然他在課堂上教授托勒密天文學,私下向刻卜勒介紹哥白尼學說,顯示它優於托勒密天文學。在十六世紀結束前,師生二人同為極少數相信哥白尼日心說人士。
魯道夫二世(Rudolph II, 1552-1612),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也是第谷和克卜勒從事天文研究的贊助者,要求以其名出一本《魯道夫星行表》為回報。他在一六一二年一月病死,其弟馬提亞斯(Matthias,1557–1619)繼承王位。
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 1578-1637),奧地利大公,波希米亞統治者。他在一五九八年九月下令非天主教徒離開斯泰理亞,雖然特許克卜勒在一個月後返回格拉茲,不過在教會政治的陰霾中,當第谷邀請克卜勒加入他的團隊,克卜勒舉家遷往布拉格。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義大利天文學家、數學家與物理學家。他自行改良望遠鏡觀察天體,成為望遠鏡天文學的創始者。《星際信使》(1610)中發現月球表面崎嶇不平、銀河中無數的恆星、木星的四顆衛星,以及稍後發現金星具有像月球般的相位,土星旁兩顆像耳朵般的小星。他將克卜勒視為競爭對手,所以未提供克卜勒望遠鏡,反而要求克卜勒對《星際信使》中的發現提供意見,克卜勒回覆一封長信,後來成為《有關星際信使的對話》一書,肯定伽利略書中的天文發現。並於次年完成《折射光學》,提出望遠鏡中透鏡成像的光學原理。
華勒斯坦(Albrecht Wallenstein,1583-1634),奧地利將軍、波西米亞貴族。克卜勒在一六二八年七月抵達薩根,生命的最後一段時期擔任華勒倫斯坦將軍的私人數學家。
克卜勒的母親凱薩琳(Katherine),在書中被稱為克卜勒太太,由最被指為女巫的親戚所養大。有時候以藥草偏方為鄰里治病。一六一六年冬,她亦被按上女巫之名逮捕,差點執行死刑。審判期間克卜勒多方奔走,後獲釋。
書評讚譽
「這部卓越的小說使用了大量技巧,指出克卜勒是世人所應當學習的榜樣。他樹立了一個充滿了想法、情感、原則、懊悔和勇氣的絕佳的人類模範。」 ——《泰晤士報周日版》
作者簡介
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2005年曼布克獎得主。
1945年生於愛爾蘭威克斯福。他的第一本著作Long Larkin出版於1970年。
其著作屢屢獲獎,著有:Nightspawn、Birchwood、獲1976年布萊克紀念獎(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的《哥白尼博士》、獲英國《衛報》小說獎的《克卜勒》、改編成影片在第四頻道播放的《牛頓書信》、《梅菲斯特》、《證據之書》(獲1989年Guinness Peat Aviation Award)、《鬼魂》、《雅典娜》、《不可碰觸者》、《遮蔽》、《覆蓋》、《布拉格景象:一座城市的描繪》等。
班維爾1997年獲萊南文學獎(Lannan Literary Award),他的最新著作為2005年的《大海》(獲曼布克獎),他曾任Irish Times 的文學編輯,現居都柏林。
譯者簡介
李淑珺,台大外文系畢業,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英國劍橋大學,蘇格蘭聖安德魯大學進修,目前為自由譯者。譯有《滅頂與生還》、《幸福的托斯卡尼花園》、《瑞普利遊戲》、《時間不等鼠》、《哥白尼博士》、《克卜勒》、《牛頓書信》(以上為時報出版)、《穿越迷幻森林》、《非零年代》、《巫婆一定得死》、《愛上工作》、《巧奪天工》、《心理治療的道德責任》、《生命的哲思》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