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革命領導人兼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穆阿邁爾·格達費)
利比亞(阿拉伯語:ليبيا)是北非的一個國家,位於地中海南岸,與埃及、蘇丹、查德、尼日、阿爾及利亞跟突尼西亞相鄰。面積175.95萬平方公里。利比亞戰略位置重要,並為產石油國,曾使它成為歐洲各國重要的貿易夥伴。從2003年起,利比亞積極與歐美各國改善關係,也達成許多的重大共識,目前聯合國對利比亞的制裁已經解除。
儘管利比亞的國民生活水平在北非數一數二,遠非突尼西亞和埃及等國那種高失業率和腐敗,但2011年2月,利比亞還是受到周邊國家相繼發生的反政府示威的影響,很多平民走向街頭反對格達費長期的獨裁統治。
聯合國安理會於2011年2月23日十五個成員國發表聲明,一致譴責利比亞武力鎮壓反政府示威。( 詳見主條目2011年利比亞起義)受到現時進行中的政權爭奪,利比亞目前分別有兩個政權:的黎波里的由穆阿邁爾·格達費領導的大利比亞阿拉伯人民社會主義群眾國(الجماهيرية العربية الليبية الشعبية الإشتراكية العظمى)以及位於第二大城市東部班加西的利比亞全國委員會(المجلس الوطني الانتقالي)所領導的臨時利比亞共和國(الجمهورية الليبية)政府,後者目前獲得了以法國為首的少數國家的承認。
歷史大事紀
羅馬帝國的遺跡
利比亞革命領導人兼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穆阿邁爾·格達費)公元前2世紀成為古羅馬領土。
公元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一部分。
16世紀中葉起屬於奧斯曼帝國。
19世紀時利比亞地區由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兩個省份組成。
1911年至1912年,意土戰爭爆發,義大利以戰機襲擊,壓倒性戰勝奧斯曼帝國,從此利比亞淪為義大利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英國、法國佔領。
1951年12月24日,獲得英國及法國同意,在聯合國安排之下宣告獨立,由伊德里斯一世國王領導,稱利比亞聯合王國(實行聯邦制)。
1963年取消聯邦制,改名利比亞王國。
1969年8月31日,由格達費領導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革命。
1969年9月1日伊德里斯王朝被推翻,國王被罷免,定名「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根據《的黎波里憲章》,與埃及,蘇丹結成革命同盟。
1977年3月2日,改名為利比亞阿拉伯人民社會主義群眾國。
1978年8月9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1986年,複名為大利比亞阿拉伯人民社會主義群眾國。
1986年4月15日,美國以打擊恐怖主義為由對利比亞進行空襲,造成700餘人死亡。
1988年12月21日,發生洛克比空難,利比亞政府被指包庇涉案行凶者,1991年聯合國在英國、美國為首的國際壓力下對利比亞實施包括空中封鎖、武力禁運、經濟和外交制裁等一系列制裁。
1999年,利比亞同意移交兩名疑凶給聯合國受審。
2003年9月12日,聯合國安理會以13票贊成、2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通過第1506號決議,決定解除聯合國因1988年洛克比空難和1989年
法國聯航空難事件而對利比亞實施的長達11年的制裁。
2004年6月28日,利比亞與美國建立新外交關係。
2006年3月25日,英國首相布萊爾率團親訪利比亞。
2006年5月15日,美國宣布將與利比亞全面復交,一方面擬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設立美國大使館,另外決定在45日內將利比亞從支持恐怖主義名單中剔除。
2011年2月,爆發反對格達費政權的反政府示威,政府方面則以武力鎮壓。
2011年3月19日,西方聯軍空襲利比亞。
地理在北非中部。北瀕地中海,海岸線長約1900多公里。陸鄰埃及、蘇丹、查德、尼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
除北部沿海地區有狹長的平原及南部山區外,大部分均為沙漠,沙漠、半沙漠佔總面積的94%。大部分地區海拔300-600米。
沿海地區屬地中海式氣候,內陸廣大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
境內無常年有水的河流,井泉分布較廣。
行政區劃1998年,利比亞全國被劃分成26個人民省。直至2002年,利比亞國內已經增至28個人民省及兩個地區。
政治革命領導人是實際上的國家最高領導人,兼任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現任領導人是穆阿邁爾·格達費。總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總人民委員會是其執行機構,它協助總人民代表大會的總秘書處行使日常制訂政策的權力。
[ 本帖最後由 雷倩倩 於 2011-3-23 15:34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