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其他知識] 【轉載】駁斥創造論的15+N個瞎說

【轉載】駁斥創造論的15+N個瞎說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暗影魂 您是第757個瀏覽者

\
駁斥創造論的15+N個瞎說

--------------------------------------------------------------------------------

原來是John Rennie的作品,後來貼上了連線生物版,而網友hatebbs(Steven)則補了三個項成為「加強版」,LUCIFEROUS也補上三個。

至於最後N會是幾,決定權通通在神創論者手中。

以不同的文字顏色代表不同人的發言,藍色是sse的,黑色是John Rennie的文章。


--------------------------------------------------------------------------------

原載於科學人雜誌2002年9月號的部份:倫尼(John Rennie)

  反演化論人士不惜拆毀真正的科學,也要為創造論覓得一席之地。但是,他們的論證根本站不住腳。

  143年前(1859年),達爾文發表以天擇為機制的演化論,在當時的科學界引起了激烈的辯證,但是從古生物學,遺傳學,動物學,分子生物學,以及其他領域所收集到的大量證據,逐漸為生物演化建立了堅實的基礎,現在已經沒有合理懷疑的餘地。今天,演化在各處都已獲得勝利,只有一處例外-大眾的想像。

  教人臉紅的是,到了21世紀,在歷史上科學最先進的國家(指美國)裡,創造論者仍然能夠說動政客,法官與一般民眾,相信演化只是個幻想,不僅有漏洞,也沒什麼證據。他們到處遊說,想讓「智慧設計論」之類的創造學說進入國民教育的科學教材中,作為針對演化論的另一種選擇。本文付梓時,美國俄亥俄州教育委員會正在辯論這個提案,有些反演化人士承認,他們支持智慧設計論進入課堂,只不過當它是塊敲門磚,一旦成功,科學課就必須討論上帝了,例如出版《審判達爾文》的法學院教授詹森(Johnson Phillip)(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就是如此。

  受圍攻的教師與其他相關人士,也許會越來越覺得必須迎戰,為演化論提出正確的論證,並駁斥創造論。創造論者使用的論證,一般而言都是似是而非,而且源自對演化的誤解,或者信口胡說,但是他們提出的反對意見,不僅數量多,而且五花八門,就算熟悉演化論的人也不易招架。

  為了協助大家答覆創造論者的問難,本文列舉15個他們針對演化最常提出的「科學」論證,對這些瞎說詳加駁斥。此外,也提供資訊,指引讀者作進一步的研究,並說明「創造科學」不應進入課堂的理由。

1. 演化只是理論,既不是事實,也不是定律。

  許多人在小學裡學到,在「確定」的尺度上,理論位於中間,比假說更確立,但是不像定律一般鐵證如山不過,科學家不那樣使用這些詞。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NAS)的說明,科學理論是「對自然世界某一面向所做的解釋,有根有據,包括事實、定律、推論、與驗證過的假說。」定律是有關自然的描述性通則,而理論無論通過多少次驗證,都不會變成定律。因此科學家說起「演化論」這個詞的時候(或原子論、相對論、都隨你),並不是要說他只是理論、還算不確定的科學定律。

  演化「理論」是指物種會代代變化的想法,但演化「事實」又怎麼說呢?NAS對事實的定義是:「一再證實過,而且實際大家都當真的觀察。」化石記錄與大量其他證據都證實,生物會在時間中演化。雖然沒有人觀察到那些變化,間接的證據卻清楚而毫不含糊,教人難以推諉。

總覺得這行好像是在惡搞聖經羅馬書;「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是借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

  所有科學都三不五時要依賴間接證據。例如物理學家無法直接觀察次原子粒子,因此他們觀察那些粒子在雲霧室中的軌跡,軌跡證實他們的存在,並透露他們的性質。物理學家的結論,並不因為沒有直接證據而顯得飄渺。

2. 天擇說是循環論證:最適者就是存活下來的人,存活下來就贏得最適者的頭銜。

  「適者生存」是描述天擇的口語,比較合乎行話的描述是及生存與生殖成功率的差別。就是說,你可以描述物種在特定處境中可能生養的子女數量,而不只是貼上適或不適的標籤。在一個到處都可以找到種子當食物的海島上,野放兩對雀鳥,一對喙嘴很小但是繁殖速度快。另一對喙嘴大、繁殖速度慢。幾代之後,繁殖快的雀鳥就可能控制比較多的食物資源。但是,如果大型喙嘴比較容易咬開種子,這樣的優勢也許會讓繁殖慢的雀鳥佔上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葛蘭特就觀察到這類族群變化。他在加拉巴哥群島上研究雀鳥,為演化生物學田野研究開創了新的里程碑。

  關鍵在於,定義因適應而產生的生殖成就,不必涉及生存;大的喙嘴比較適應咬遂種子的工作,這與大型喙嘴在鳥兒所處的棲境中有沒有生存價值無關。

3. 演化不是科學,因為它無法測驗,也無法否證。演化所說的事沒有人觀察過,也永遠無法重新創造。

  這個對演化的全面否定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分別,這個分別將演化至少分成兩個廣闊的範圍─微演化與巨演化。微演化指物種內的變化,也許就是物種形成的前奏。在19世紀,「物種原始」這個詞的意思就是「物種形成」--新物種的誕生。巨演化研究物種以上層次的生物群變化。科學家重建不同生物間可能的關係,證據往往來自化時記錄與DNA比對。

  現在甚至大多數創造者都承認,微演化經得起實驗室研究的考驗(例如以細胞、植物、果蠅完成的實驗),以及田野測試(像是葛蘭特在加拉巴哥群島上研究雀鳥喙嘴形狀的演化)。天擇與其他機制(如染色體變化、共生、雜交),可以驅使族群發生重大的變化。

  由於巨演化涉及非常長的實踐時間,所以必須依賴化石與DNA來推論,而不是直接觀察。但是在歷史科學中(包括天文學、地質學、考古學、以及演化生物學),科學家仍然可以測驗假說--它們與經驗證據吻合嗎?能夠演繹出讓未來的發現來驗證的預測嗎?舉例來說,要是真有演化這回事,從最早的人類(大約500萬年前)到現代型態的人類(約10萬年前),中間一定會有一系列人科動物,型態從類似猿的模樣,逐漸變成人的模樣。這正是化石記錄中的實況。但是我們不該(也不會)在侏羅紀的地層中找到現代人的化石,演化生物學家往往要做出比這個更確切又精準的預測,並不斷驗證這些預測。

  演化也可以用別的方法駁倒。要是複雜生物可以從沒有生命的物質自然發聲,我們只要提出證據,那怕只是一件,那麼我們就可以推論,化石記錄上至少有一些生物也許就是以同樣的方式形成的。要是智慧超人的外星人現身地球,宣稱地球上的生命(或某個生物)是湯創造的,那麼想以演化做為地球生命史的唯一解釋,就行不通了。但還沒有人拿得出這類證據。

  我們必須提醒讀者的是,以「可否證性」為科學的特徵,是哲學家波柏(Popper)在1930年代提出的主張。最近對否證論的詮釋,已經不再堅持以狹隘的方式運用否證原則,否則科學事業中有許多分枝都會被取消了。

4. 科學家越來越懷疑演化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支持演化的人正在減少。

  你拿起任何一期有同儕審查的生物學學報,都能翻到支持或擴張演化研究論文,要不就是以演化為基本概念。

  另一方面,認真駁斥演化的科學出版物幾乎不存在。在1990年代中,當時還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動物系任教的吉爾克李斯特,在主要科學文獻中普查過去數千種期刊,搜尋討論智慧設計或創造科學的論文。在幾十萬篇科學報告中,他一篇都沒找到。過去兩年,東南路易斯安那大學的福里斯特與凱斯西儲大學的克勞斯分別做過同樣的搜尋,同樣徒勞無功。

  創造論者反駁說,封閉心靈的科學社群排斥他們提出的證據。可是根據《自然》、《科學》以及其他重要期刊的編者,它們收到的反演化論文,數量少得可憐。雖然有些反演化的學者在嚴肅的期刊中發表過論文,不過這些論文很少直接攻擊演化,或者提出創造論論證;他們最多就是指出,一些演化問題尚未解決或極為困難--沒有人會爭論這一點的。簡言之,創造論者還沒有提出健全的論證,讓科學世界認為應當認真對待他們。

5. 甚至演化生物學家都會彼此爭論,可見堅實的科學不怎麼支持演化

  演化生物學家熱烈辯論的題材可多了:新物種如何形成、演化速率、鳥類與恐龍的親緣關係、尼安德塔人與現代人是否同一物種....多著吶!這些辯論與其他科學領域中的,沒什麼不同。儘管如此,生物學家都把演化當作事實與研究的指導原則,無一例外。

  不幸的是,不誠實的創造論者寧願將科學家的辯論抽離文脈,並誇張、扭曲他們之間的異議。任何人只要熟悉已故哈佛大學古生物學家古爾德的作品,都知道他除了首創「疾變平衡模型」之外,也是演化陣營中最有辯才,最有文采的人。但是創造論者卻歡心地在古爾德卷逸浩繁的著作中割裂文句,使他的話讀來像是懷疑演化的說詞,它們還將疾變平衡模型表述成容許新物種一夜之間就能出現的主張,就像鳥類是從爬行類的卵中孵出似的。(疾變平衡模型解釋的是化石記錄呈現的模式。根據古爾德的說法,演化大多多發生在很短的時距中;但「很短」是以地質時代的尺度而言,也許要幾百個世代才能完成。)

  要是任何人引用重要科學家的文句,聽來似乎有質疑演化的味道,請堅持找出那些文句的處,根據文脈瞭解它們的含意。這麼一來,它們攻擊演化的硝煙就會消失了,少有例外。

6. 要是人類是猴子的苗裔,為什麼上還有猴子?

  經常有人使用這個論點,實在令人訝異,因為它分別在好幾個層次上反*了對演化的無知。第一個錯誤就是,支持演化的學者從未說過人類是猴子的苗裔,他們說的是「人與猴子有共祖」。

  更深層的錯誤是,這個反對論點就好像是說:要是孩子是大人的苗裔,為什麼現在還有大人?新物種是從既有的物種分裂出來的,生物族群要是與本家主幹隔離了,等到演化出足夠的差異,就能一直保持獨有的地位了。以後本家物種也許能繼續存在,也許會滅絕,說不準。

7. 演化無法解釋生命一開始在地球上是如何出現的

  生命起源仍然是個謎,但是生物化學家已經知道原始核酸、氨基酸與其他生命建材大概是怎樣形成的,以及它們如何組織成能夠複製自己、又能自謀生存的單位,這些知識奠定了細胞生物化學的基礎。根據太空化學分析提供的線索,我們推測許多這類化合物也許是在太空形成的,隨著慧星墜落地球,這個情節也許可以回答「在地球剛形成不久的環境中,那些組成物如何形成」的問題。

  有時候,創造論者只學目前還無法解釋生命的起源,就想將演化一筆勾消。但是,即使地球上的生命有個與演化無關的起源(例如,最早的細胞是幾十億年前外星人送到地球上來的),對於生命出現以後的歷史,演化仍然會是鐵案如山的解釋,有無數微演化與巨演化研究產生的證據支持。

8. 以數學而言,像蛋白質那麼複雜的物事,會因偶然的機運而形成,簡直是難以想像,更不要說一個活細胞,或是人類了。

  機運在演化中扮演了一個角色(例如,導致新的生物形質的突變就是隨機發生的),但是演化創造生物、蛋白質或其他的物事,並不依賴機運。恰恰相反,演化的主要機制--天擇,會將非隨機的變化收束在一起,秘訣是保存想要的(適應的)形質,刪除不想要的(不適應的)形質。只要選擇的力量保持穩定,天擇就能推動演化,朝一個方向進行,在很短時間內就能製造複雜的結構。

  就拿13個字母所組成的字串來作比喻好了,比如說這句哈姆雷特的名言 “ToBeOrNotTobe”。假定有100萬隻猴子,每隻猴子在打字機上打出一個片語費時1秒,想在26的13次方中的可組合中得到正確的組合,需要的時間可以長達7萬8800年。但是在1980年代,美國格倫達學院的哈迪森寫了一個產生隨機字串的電腦程式,它能將剛巧正確的字母保留下來(也就是說,挑出比較像哈姆雷特的話的字串)。平均來說,那個程式只試了336次,不到90秒,就產生了正確的字串。更令人驚訝的是,以那個程式重建整份莎士比亞的劇本,也只花了四天半。
從頭細數命運由甚麼鑄成 心境每秒在註釋生命
密雲曾蒙閉給沾濕的眼睛 認定雨天找不到星
沒有光末路憑目光照明 火花擦碎後更加豐盛
天國近才會記得不死本領 誰曾忘掉這種悟性
今天火鳥在洪爐外飛舞在懸崖上看雲裡有星

TOP

發新話題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5-31 21:48

Powered by Discuz! 6.0.0Licensed © 2001-2014 Comsenz Inc.
頁面執行時間 0.115063 秒, 數據庫查詢 6 次, Gzip 啟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夜玥論壇ק - Archiver - WAP
論壇聲明
本站提供網上自由討論之用,所有個人言論並不代表本站立場,並與本站無關,本站不會對其內容負上任何責任。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絡我們,我們將立刻從網站上刪除,並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切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