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西方歷史] 波蘭戰役( 又稱 德波戰爭 )

波蘭戰役( 又稱 德波戰爭 )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雷倩倩 您是第1656個瀏覽者




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波蘭戰役,亦可叫波德戰爭或德波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的起點,亦是世界戰爭史中一場著名的「閃電戰」。這場戰爭在波蘭被稱為Wojna obronna 1939 roku(1939年波蘭保衛戰),在德國則被稱為Polenfeldzug(波蘭戰役),行動代號Fall Weiss(白色方案)。1939年9月1日04:40,德軍聯合其附庸國斯洛伐克的軍隊入侵波蘭。




英國和法國給於納粹德國48小時限期撤出波蘭領土。因為德國沒有聽從英法的警告,英國和法國在1939年9月3日向德國宣戰。所有參與的國家都沒有估計到這場戰爭會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蘇聯,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條款,在1939年9月17日從東面入侵波蘭。德軍和紅軍在9月28日在布格河會師。波蘭侵略戰大致上在10月6日結束,但是波蘭沒有向德國或蘇聯投降。而且,波蘭的流亡政府在盟國組織了一個有力的地下組織。



政治外交背景



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在1919年簽定的《凡爾賽條約》,前德意志帝國的波森和西普魯士被割讓給新建立的波蘭第二共和國。這個決定給與波蘭一個通往波羅的海的通道,亦稱為「波蘭走廊」。為了它東面的邊境,新波蘭成立後與蘇俄爆發戰爭。因為俄羅斯當時國內也爆發內戰,列寧政府沒有資源抵抗波蘭,所以在1921年3月18日,兩國結束戰爭,在拉脫維亞簽定《里加條約》。可是這個條約的領土和解對蘇俄不利。共產黨在俄羅斯內戰獲勝後渴望一個可以廢除《里加條約》的機會。




由希特勒帶領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納粹黨)在1933年上台,建立獨裁政權。希特勒本來對波蘭採用了柔軟政策,在1934年跟華沙簽定10年互不侵犯條約。但是從希特勒在1938年吞併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後,位於德國東面的波蘭受到關注。地理上,「波蘭走廊」把東普魯士和德國本土分開。德國先採用外交壓力途徑,要求把但澤自由市合併,和在波蘭走廊建造一條治外法權的公路來連接東普魯士和德國本土。希特勒亦準備了用武力解決「波蘭問題」的計劃,而在1939年4月準備好「白色方案」(Fall Weiss)。



波蘭政府拒絕德國的所有要求,和在1939年3月30日得到英法的承諾,保衛波蘭的國家主權。但是英法沒有對波蘭領土完整作出任何承諾。希特勒和他的親信認為英法不會為波蘭向德國開戰,而在1939年4月28日終止波德互不侵犯條約。




因為波蘭對它的保安開始關注,法國和波蘭在1939年5月簽定一個協議,法國承諾會在波蘭侵入後15日內加入戰爭,援助波蘭。英國和波蘭在1939年8月25日簽定成為軍事盟友的條約。




由於德國需要蘇聯不會成為德國的敵人的保證,兩國外長在1939年8月23日在莫斯科秘密地簽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這個條約中的秘密條款將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分為德國和蘇聯控制區。





戰爭過程


1939年9月1日凌晨4時45分,德軍轟炸機群呼嘯著向波蘭境內飛去,目標是波蘭的部隊、軍火庫、機場、鐵路、公路和橋梁。約1小時後,德軍地面部隊從北、西、西南三面發起了全線進攻。同時,停泊在但澤港外偽裝友好訪問的德國戰艦「霍爾斯坦」號也突然向波軍基地開炮。波軍猝不及防,500架第一線飛機沒來得及起飛就被炸毀在機場,無數火炮、汽車及其他輜重來不及撤退即被摧毀,交通樞紐和指揮中心遭到破壞,部隊陷入一片混亂。德軍趁勢以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為前導,很快從幾個主要地段突破了波軍防線。




德軍突破波軍防線後,以每天50-60公里的速度向波蘭境腹地突進。倫德施泰特的南方集團軍以賴歇瑙的第10軍團為中路主力,以李斯特的第14軍團為右翼,在左翼布拉斯科維茲的第8軍團掩護下,從西面和西南面向維斯瓦河中游挺進;博克的北方集團軍以克魯格的第4軍團為主力,向東直插「波蘭走廊」,另以庫勒的第3軍團從東普魯士向南直撲華沙及華沙後方的布格河。



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規模的機械化部隊大進軍。在這場大進軍中,德國裝甲兵創始人古德里安成功地實踐了他的裝甲兵理論,率領第19裝甲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第19裝甲軍隸屬北路集團軍群第4集團軍,轄有1個裝甲師、2個摩托化師和1個步兵師。它既是第4軍團的中路,又是集團軍的攻擊前鋒。開戰後,古德里安率部迅速突破波蘭邊境防線,9月1日晚渡過布拉希河,9月3日推進至維斯瓦河一線,完成了對「波蘭走廊」地區波軍「波莫瑞」集團軍的合圍。




古德里安戰後在其回憶錄中描述道:「到9月3日,我們對敵人已經形成了合圍之勢——當前的敵軍都被包圍在希維茲以北和格勞頓茲以西的森林地區裡面。至9月4日,波軍「波莫瑞」軍團的3個步兵師和1個騎兵旅全部被殲滅,而古德里安指揮的4個師一共只死亡150人,傷700人。




德軍閃電式的進攻使波軍完全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境地,這是波蘭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領教「閃擊戰」的滋味。波軍統率部原以為戰爭會像以往那樣緩慢地展開,德軍會先以輕騎兵進行前衛活動,然後以重騎兵進行衝擊,對德軍大量使用坦克和航空兵的「閃擊戰」毫無準備。而波軍統帥部又對自己的軍事力量過於自信,並指望英法的援助,因此便把部隊全部部署在德波邊境,以為只要實施堅決的反擊,就可以取得勝利。這種毫無進退伸縮彈性的部署,使波軍在德軍高速度大縱深的推進下不是被殲滅就是被分割包圍,成為留在德軍後面的孤軍,抵抗迅速土崩瓦解。英法雖然在西線陳兵百萬,卻按兵不動,宣而不戰。



9月6日,波軍總司令愛德華·雷茲-希米格維元帥下令所有部隊撤至維斯瓦河以東,組成維斯瓦河——桑河線。波蘭政府當日倉惶撤離華沙遷往盧布林。大局已基本決定,從軍事角度看,戰爭已經結束。



至9月7日,倫德施泰特的南路集團軍重創波軍「羅茲」和「克拉科夫」兩軍團,佔領了波蘭工業中心羅茲和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其中路第10軍團的前鋒霍普勒的第16裝甲軍於9月8進抵華沙南郊,從南面切斷了波軍「波茲南」軍團退路。包克的北路集團軍群全殲了波軍「波莫瑞」軍團並重創「莫德林」軍團,佔領了「波蘭走廊」,隨後強渡維斯瓦河,奪佔了從北面掩護通往華沙道路上的陣地。




9月8日,北方集團軍所屬庫勒的第3軍團和克魯格的第4軍團從北和西北向華沙總方向實施突擊,9月11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渡過納雷夫河,開始向華沙後方的布格河迅速推進。9月14日,南方集團軍所屬賴歇瑙的第10軍團和布拉斯科維茲的第8軍團在維斯瓦河以西一舉合圍從波茲南和羅茲地區撤退的波軍,佔領了波蘭中部地區,使華沙處於半被合圍的狀態。至9月15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包圍了布列斯特—李托夫斯克,其第3裝甲師和第2摩托化師繼續向南推進,以便與南方集團軍右翼李斯特的第14軍團完成最後的縱深合圍。與此同時,第14軍團的前鋒,克萊斯特的第22裝甲軍,包圍了利沃夫之後繼續北進,16日在符活達瓦地區與北方集團軍會師,合圍了退集在布格河、桑河與維斯瓦河三角地帶的波軍。9月17日,德軍在完成華沙的合圍後,限令華沙當局於12小時內投降。而波蘭政府和波軍統帥部已於16日越過邊界逃往羅馬尼亞。




早已同德國商量好瓜分波蘭的蘇聯,只因與波蘭簽有互不侵犯條約而始終不便動手。波蘭政府的出逃,終於使蘇聯找到了「體面」出兵波蘭的藉口。蘇聯政府宣稱:由於波蘭政府不復存在,因此蘇波互不侵犯條約不再有效。「為了保護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少數民族的利益」,蘇聯決定進駐波蘭東部地區。9月17日凌晨,蘇聯白俄羅斯方面軍和烏克蘭方面軍分別在科瓦廖夫大將和鐵木辛哥大將的率領下,越過波蘭東部邊界向西退推進。9月18日,德蘇兩國軍隊在布列斯特—李托夫斯克會師。希特勒希望趕緊佔領華沙,命令德軍必須在9月底之前拿下華沙。




9月25日,德軍開始向華沙週邊的要塞、據點及重要補給中心進行炮擊。隨後,德第8軍團開始向華沙發起攻擊。9月26日,德國空軍開始轟炸華沙。9月27日,華沙守軍停止抵抗。9月28日,華沙守軍司令向德第8軍團司令布拉斯科維茲上將正式簽署了投降書。9月29日,莫德爾要塞投降。至10月2日,進行抵抗的最後一個城市格丁尼亞停止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第一個戰役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結束了。在戰爭中,波軍傷亡20萬人,被俘40餘萬人。德軍亡1.06萬人,傷3.3萬人,失蹤3400人。





後果


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與德國外長在1939年8月23日在莫斯科秘密地簽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里賓特洛甫與史達林都站在後面。在10月初,波蘭軍被打敗後,波蘭領土被分割給德國、蘇聯、斯洛伐克和立陶宛。德國將波蘭走廊和但澤加入版圖,而將波蘭南部成立「普通政府」(Generalgouvernement)。波蘭在二戰中死去6百萬人(大約當時波蘭人口的20%),當中包括3百萬猶太裔波蘭人(大約波蘭猶太人口的99%)。
在線區會員請注意.....所有疑問都請入帖~~
http://ds-hk.net/thread-206617-1-1.html

TOP

發新話題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6-1 13:46

Powered by Discuz! 6.0.0Licensed © 2001-2014 Comsenz Inc.
頁面執行時間 0.033963 秒, 數據庫查詢 6 次, Gzip 啟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夜玥論壇ק - Archiver - WAP
論壇聲明
本站提供網上自由討論之用,所有個人言論並不代表本站立場,並與本站無關,本站不會對其內容負上任何責任。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絡我們,我們將立刻從網站上刪除,並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切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