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 簡介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琰容 您是第2395個瀏覽者
「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
右;……此皆其合也」
西漢中期,戰亂頻仍的諸侯王國割據局面基本結束,
生產得到恢復與發展,中央集權得到鞏固與加強,出現了
經濟繁榮和政治大一統的局面。適應統一的中央集權的需
要,董仲舒的神學唯心哲學思想便應運而生。他的哲學思
想主要反映在所著的《春秋繁露》中。
《春秋繁露》有17卷,82篇。由於書中篇名和《漢書·
藝文志》及本傳所載不盡相同,後人疑其不盡出自董仲舒
一人之手。《春秋繁露》系後人輯錄董仲舒遺文而成書,
書名為輯錄者所加,隋唐以後才有此書名出現。我國現存
最早的《春秋繁露》版本,是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江
右計台刻本,現藏於北京圖書館。注本很多,最詳盡的是
蘇輿的《春秋繁露義證》。
董仲舒潛心鑽研《公羊春秋》,學識淵博,故時人稱
其為「漢代孔子」《春秋繁露》也是一部推崇公羊學的著
作。
《春秋繁露》宣揚「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神
學目的論。認為天是有意志的,是宇宙萬物的主宰,是至
高無上的神。《繁露》把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進行神秘化
的比附,認為天按照自己的形體製造了人,人是天的副
本,人類的一切都是天的複製品,這就是「天人合一」的
思想。天通過陰陽、五行之氣的變化而體現其意志,主宰
社會與自然。草木隨著季節變化而生長凋零,都是天的仁
德、刑殺的表現;社會中的尊卑貴賤制度,都是天神「陽
貴而陰賤」的意志的體現。君、父、夫為陽,臣、子、婦
為陰,所以君臣、父子、夫婦的關係就是主從關係。「天
子」是代替天在人間實行統治的,君主之權是天所授予
的,並按天的意志來統治人民,這就是神化君權的「君權
神授」思想。《繁露》還用五行相生相勝的關係來附會社
會人事,如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比為父子;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後,土居中
央,比為父子之序,等等。這樣就把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
概念——陰陽和五行變成了體現天的意志和目的,神化封
建制度的工具。
《繁露》還大力宣揚「天人感應」說。認為「天」不
但為人世安排了正常秩序,還密切注視人間的活動,監督
正常秩序的實現。如果人間違背了封建道德即天的意志,
君主有了過失而不省悟,天便會降下災異警告,這就是所
謂「譴告」說。
反之,如果君主治理天下太平,天就會出現符瑞。可
見,封建統治者與天是相通、相感應的。如果能按照天的
意志行事,維持正常的統治秩序,就可長治久安。
根據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繁露》提出了先驗主
義的人性論、性三品說。董仲舒把人性分為三個品級:聖
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聖人之性為純粹的仁和
善,聖人不用教化,是可以教化萬民的。斗筲之性是只有
貪和惡的廣大勞動人民,這些人即使經過聖人的教化也不
會成為性善者,對他們只能加以嚴格防範。中民之性具有
善的素質,經過君主的教化便可以達到善。這三個品級的
人性,都是天所賦予的。
這一套性三品的人性論,是孔子「惟上智與下愚不
移」(《論語·陽貨》)人性論的發展。
《繁露》全面論證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形而上學
思想。
所謂「道」,是根據天意建立起來的統治制度和方
法,《繁露》用形而上學的觀點加以分析判斷,認為這個
道是永恆的、絕對的。它說:「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
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後;必有表,必
有裡;有美必有惡;……
此皆其合也。陰者陽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
合,臣者君之合。物莫無合,而合各有陰陽。」(《基
義》)這裡,它承認對立面的普遍存在,具有一些辯證法
的因素。但它認為這些對立面之間的關係,主要是協調服
從的關係,否定矛盾雙方的鬥爭。雖然它承認矛盾的兩個
方面的性質、地位不同,但陽和陰雙方,一主一從,一尊
一卑的地位是永不可改變的,更不能轉化,這是「天之常
道」。然而,歷史的發展並非一成不變的,王朝更替時有
發生,為了解釋這一現象,董仲舒提出了「三統」、「三
正」的歷史發展觀。我國農曆的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可
以作為正月(歲首),每月初一日為朔日,朔日有從平旦
(天剛亮的時刻)、雞鳴、夜半為開頭的三種算法。
每一個新王朝上台後,都要改變前一個王朝的正、朔
時間,這叫改正朔。如果新王朝選擇農曆正月為歲首,則
尚黑色;如選擇十二月為歲首,則尚白;如選擇十一月為
歲首,則尚赤色,這就是所謂「正三統」。每個正朝都應
按照自己的選擇改換新的服色,這叫「易服色」。不管如
何循環變化,維護封建統治的道和天一樣,是永遠不變
的。「王者有改制之名,無改道之實」(《楚莊王》)。
所以,「三統」、「三正」也是董仲舒借天意之名宣揚
「天不變道亦不變」的理論武器,目的是長期維護封建統
治。
《春秋繁露》所反映的董仲舒的認識論,是建立在神
學唯心主義哲學體繫上的,是為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服
務的。人類、宇宙萬物及其變化都是天意的安排,所以,
人的認識也就是對天意的認識,只要認真考察自然現象,
或通過內心自省,就不難體會到天意。董仲舒認為「名」
反映的不是事物,而是天意,它是由聖人發現的,並賦予
事物以名,「事各順於名,名各順於天」(《深察名
號》),即天的意志決定人的認識,人的認識決定萬事萬
物,完全顛倒了名與實、主觀與客觀的關係,是一條唯心
主義的認識路線。
《春秋繁露》大力宣揚「三綱」、「五常」的封建道
德觀,為封建等級制度和倫常關係的合法性製造輿論。早
在春秋時期,孔子便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顏淵》)的思想,後來韓非發展了這一思想,並
為「三綱」劃出了一個明晰的輪廓:「臣事君,子事父,
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
道也。」(《韓非子·忠孝》)董仲舒對此加以繼承和神
化,第一次提出:「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基
義》)他說:「天為君而覆露之,地為臣而持載之,陽為
夫而生之,陰為婦而助之,春為父而生之,夏為子而養
之。」(《基義》)雖然尚未提出「君為臣綱,父為子
綱,夫為妻綱」的正式條文,但其意思已很明確了,待西
漢末成書的《禮緯》就把「三綱」的條文具體化了。三綱
以君為臣綱為主,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從屬於君為臣綱
的,最根本的是要維護君權的統治。
董仲舒在答漢武帝的策問時曾提出「仁義禮智信」五
常之道,在《春秋繁露》中又加以詳盡論證。「仁者,愛
人之名也。」(《仁義法》)「立義以明尊卑之分。」
(《盟會要》)「禮者,……序尊卑貴賤大小之位,而差
內外、遠近、新舊之級者也。」(《奉本》)「不智而辨
慧狷給,則迷而乘良馬也。」
(《必仁且智》)「竭愚寫情,不飾其過,所以為信
也。」(《天地之行》)
三綱五常的倫理觀是漢王朝封建大一統政治的需要,
也是中央專制集權制的反映,它在當時維護國家統一和封
建制度方面,起過積極的作用。但隨著整個地主階級的歷
史地位日益向保守、反動轉化,它便成了反對革命,麻痺
和奴役勞動人民的精神枷鎖。由於它高度集中地反映了整
個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成了沿續幾千年的封建社會
的道德倫理規範,在我國影響深遠,危害極大。
《春秋繁露》以哲學上的神學蒙昧主義,政治上的封
建專制主義為基礎,提出了一套較為完備的思想體系,儘
管以後各個王朝的哲學形態有所改變,但這一思想一直在
我國封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書中將自然現象與社會問題
進行無類比附,得出自己需要的結論,具有很大的欺騙
性,影響惡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