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的由來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qoomnly 您是第4069個瀏覽者
一、巧克力的由來:
追朔可可樹的歷史,它在西元前4000年即已存在,10世紀左右進入人工栽培的階段。哥倫布的第四次航行,也是最後一次出航美洲,回程途中,停泊在宏都拉斯(Honduras)外海的瓜納拉島(Guanaja),當地阿茲特克人(Aztec),拿出可可豆要交換物品,哥倫布以為是乾杏仁,但根據記載,當他們搬運這些豆子時,只要有少數掉落, 阿茲特克人急忙撿拾,他們好像很珍惜這些乾杏仁。
可惜雙方語言不通,哥倫布錯過發現可可的機會,當人們品嚐巧克力(chocolate)時,很難想像這是透過血腥和屠殺的掠奪手段傳入西方文明。
1519年,西班牙野心勃勃的冒險家科爾特斯(Hernan Cortes)出航墨西哥,在兩年間的屠殺和掠奪,毀滅了蒙提祖馬(Moctezuuma)王朝, 科爾特斯返回西班牙時,除了帶回大量掠奪來的財寶外,也將遭克力(xocolatl)這種奇特飲品傳入西方世界。
16世紀的巧克力(chocolate)並非如現今質地滑膩、外表光滑如絲的薄片巧克力(chocolate),而是既苦澀又濃稠的飲料,稱之為xocolatl.意思是指帶有苦味的水。由於它價格非常昂貴,只有王室貴族才有能力享用。
之後,人們將可可和砂糖組合在一起,受到歐洲名媛雅仕的喜好,巧克力(chocolate)終於傳遍歐洲各地。
二、巧克力的品種:
瑞典科學家林奈(Linnaeus)把可可樹命名為Theobroma Cacao 是希臘文,意思是指「眾神的瓊漿」。
從可可豆到夾心巧克力(chocolate)的製作過程十分複雜,可可樹生長在南北緯20°之間的熱帶區域,它是生長在高溫多溼的氣候環境,幼樹必須避開陽光的直射,老樹則喜愛充足的陽光.可可樹大略分為以下四個品種:
1.克里歐羅(criollo):這是產於委內瑞拉(Venezuela)的古老品種,是極品巧克力(chocolate)的原料,它具備獨特的香氣,使它成為一流巧克力(chocolate)公司的最愛.但它栽種不易,容易遭受病蟲害,所以產量稀少,占總產量的1-3%。
2.佛拉斯特羅(forestero):此品種佔國際產量的80%,由於不易罹病,生命強韌且多產,適合一般商業用途,但它風味不足,需要高溫炒焙以增添其焦香味。
3.特里尼特力歐(trinitario):它是criollo及forestero的交配種,結合兩個品種的優點,風味濃郁且易栽種,主要產於千里達及委內瑞拉,占總產量的10-12%。
4.那斯努(Nacional):又稱為阿里巴(Arriba),它是forestero的改良品種,也是高級品種之一,只產於厄瓜多爾,具獨特辛香味及花香味,這個品種的特別之處在於:如果離開厄瓜多爾栽種,它獨特的香味就失去了。
三、製作過程:
可可豆一年收成兩次,成熟後可可豆莢會轉變成黃色或暗紅色,收割下來的可可豆莢必須小心的,剖開,避免傷到內部的可可豆,此時連同白色果肉一同發酵。
(一)發酵::
這個過程決定巧克力(chocolate)的風味,傳統發酵可分為:
1.木箱發酵:中南美洲的農莊主要採用這個方法,把果肉放入木箱裡,進行自然發酵。
2.覆蓋發酵:主要在西非地區的農園,將果肉及可可豆堆起,再覆蓋上香蕉葉,放置在陰涼處發酵。
(二)乾燥:
發酵過的可可豆,還必須進行乾燥,以便保存。
傳統的乾燥作業均採日曬法,把可可豆的水分降至6%以下,這個過程大概要兩週時間.由於部分地區多雨、陰晴不定,人們也會用爐子來烘烤可可豆,但由於人工乾燥法存在一些風險,因為可可豆很容易吸收一些異味,所以稍不慎即可能受到燃料的氣味污染。
(三)揀選整理:
裝入大麻袋的可可豆運送到巧克力(chocolate)工廠後,要經過仔細的挑選和整理,清除不良的可可豆、雜物及塵土。
炒焙:這個過程就像炒咖啡豆一樣,目的是增添可可豆的香氣和風味,品質較差的可可豆則需較高的炒培溫度,以增添焦香味。
(四)粉碎、分離:
將炒焙過的可可豆輾碎,除去外殼及胚芽,留下可可碎粒(cacao ribs) 。
(五)混釀:
為了調製獨特的風味,將不同品種的可可碎粒進行混合,這種工藝技術如同葡萄酒及威士忌的混釀工法,這可是各大巧克力(chocolate)公司的機密。
(六)研磨:
將可可碎粒放入滾筒輾壓,磨碎後的褐色液體,稱之為可可膏(cacao mass),將可可膏進行壓榨,分離出可可脂,剩下的固體即為可可粉餅,將可可粉餅近一步壓榨及磨碎成細粉末.即成為可可粉。
[ 本帖最後由 qoomnly 於 2009-12-20 11:44 編輯 ]